◎黃鈺 高思佳 李歐陽
?
基于“互聯網+農業”探索農業眾籌發展的F2F創新模式
◎黃鈺 高思佳 李歐陽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結合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產生了“互聯網+農業”新興模式。
本模式致力于深化農民對于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的相關意識,即培養“新農民”;改變當下農業過度開發的現狀,以私人定制的理念抓住大眾“玩農業”的心理,發展健康農業、科技農業,即打造“新農業”;繼而推進消費者與農民的交流互動,通過角色互換交叉的形式,提高對農業產業各環節的認識與信任,實現消費者對農產品產業鏈的監督,進而建立一種穩固且可持續的供求維系,即建設“新農村”,以此構建一套自給自足的生態社會、涉農生態系統。
創新機制
該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鏈,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平臺打通點對點的對接。股權眾籌方式融資,生產者、消費者同時入股,以上中下游共建、共享、共贏、開放和平等的思維模式,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大數據平臺打造全產業鏈的眾籌信用體系;以單品突破的方式進行產品眾籌,通過市民預投資農民生產,后期農民回饋市民的模式,提前建立農場與消費者之間的訂單關系;完善農業監控體系,開發消費者農場體驗項目,打造“供養農業”的新型農業形態。
商業模式
此創新模式將通過公司的形式運營,具體商業模式分為上中下游三個層次:
在上游成立農民信用合作社。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做抵押入股公司,公司一方面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并收購價包銷農戶符合綠色、有機、合格農產品,另一方面精準產地,高標準種植運輸,實施監督以保證最優質量。
在下游分批次(三年內)眾籌直營吸納具有共同發展目標的股權合作人,以出資比例確定本年度持有股權,以每年遞增的方式三年鎖定公司持有股權,實現產銷統一。保證用戶體驗及流程服務,三年內通過口碑營銷完成由大客戶過渡為普通客戶均可購買的全國范圍推廣。
在中游建立信息交互平臺,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服務體系全程發布農產品的種植管理等各流程影像資料,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可隨時進行溝通,實現下游信息的直接交換,形成上下游的高度統一。
為避免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風險,筆者設計了相對應的眾籌信用體系,保證模式的可行性。
農產品溯源系統。為保證農產品的來源和品質的透明度,實現形成互聯互通,最大程度獲取客戶的信賴感,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二維碼、數據管理和傳遞、PHP等目前先進互聯網技術,開發出的一套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管理溯源系統。該系統可以將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環節等信息展示給廣大消費者,具體功能包括:生成二維碼、防偽查詢、流通查詢、數據分析等。
農產品實時測控系統。在上游,引進并發展無線視頻遠程監控技術,使消費者能夠足不出戶在網站、微信公眾平臺上查看訂購產品實時生長狀況,傳遞“互聯網+農業”生態、綠色、安全、健康的理念。
同時,開發消費者農場體驗項目,農民可免費為消費者開放農場參觀、種植采摘等服務,使下游實現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這種關系可使新農民獲得高品質農產品所帶來的溢價,消費者在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中獲得有保障的農產品,一定程度上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道德風險和信任危機。
土地承包合同入股保障生產效率,培育利益共同體。《物權法》第128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包、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農民以土地承包合同做抵押入股,不僅有利于增加對技術、資金入股的吸引力,推動我國農業優質化邁進,還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為避免農民變相改變了入股流轉土地的用途的現象發生,可利用生產地的農業合作加強社對農戶的跟蹤和監管。首先,把入股土地登記造冊,實時跟蹤入股土地的現狀。其次,對于實際操作過程中入股土地改變土地用途的情況建立實施懲戒機制。
與農戶合作買入種植業保險,防控生產風險。農產品生產周期有其自然規律,具有生產周期較長、單價較低、保值期短等特性,生長過程中種植戶還需承受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模式要求公司將與農民聯合為產品投入農業保險,防止在農民遭受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財產損失。農民和公司將分別獲得投保比例份額的賠付,經過計算可知,公司不僅可以返還消費者投資金額,還可在賠付消費者擔保金的情況下實現盈利,有效防控了風險,保障了上中下游的合法權益。
總的來說,本模式基于“互聯網+農業”,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一是在上游成立農民合作社,建立與農民的長效合作機制,完善制度、體系,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二是在下游的發展股權合作人,每名合作人需完成一定份額的產品,年度內股東之間可根據實際銷售狀況相互轉讓股權以抵消滯銷風險;中期,進入穩定發展期,每名股權合作人需要完成的份額上升,根據較上年度增加份額增持或減持股權,最終確定股權占比,并適時擴大單品數量及在全國推廣,實現B2B到B2C模式的轉變;后期,完成B2C 向F2F的轉型,最終實現農戶到家的商業模式,在擴大產品需求與客戶生活習慣的同時,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