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吳林生
(1.河南檢察職業學院,鄭州 451191;2.鄭州大學,鄭州 450001)
論國際社會中計算機犯罪的概念
劉俊1,吳林生2
(1.河南檢察職業學院,鄭州 451191;2.鄭州大學,鄭州 450001)
確定計算機犯罪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無論對于執法者、執法對象還是學術研究來講,都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對計算機本身的概念不清,加上人們對涉及計算機法律和技術層面的綜合知識尚缺乏準確認識,國際社會對計算機犯罪一般采用廣義的概念。計算機犯罪概念的確定應主要依賴計算機犯罪的類型劃分,因此,一切以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為犯罪對象、攻擊主體和犯罪工具的犯罪,都屬于計算機犯罪。
國際社會;計算機犯罪的概念;計算機犯罪的類型
明確界定規制對象是對其進行法律規制的重要一環,新的法律領域的出現總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某一類犯罪的正確定義與識別問題。當學者們首次討論有關計算機濫用行為的立法時,也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統一的計算機犯罪的定義,無論是對執法者來說,還是對一般的工商企業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1]。明確界定規制對象是對其進行法律規制的重要一環,新的法律領域的出現總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某一類犯罪的正確定義與識別問題。
個別學者給出了最狹義的定義:“計算機犯罪這個術語僅指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盜用或盜竊他人金錢等財產的行為。”[2]然而,絕大多數學者回避給計算機犯罪做出精確的定義,甚至還回避給計算機做出一般性的定義,而是將其稱為“與計算機或互聯網有關的違法行為”。例如,有學者將計算機犯罪定義為:“涉計算機的非暴力性故意犯罪。”[3]學者普遍認為,因為現實中的計算機犯罪是多種多樣的,過于狹窄的定義將不能滿足打擊犯罪的需要。計算機犯罪這個術語雖然涵蓋了所有的借助于計算機實施的傳統犯罪,但是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涵蓋面的急速擴張又滋生了各種各樣的技術性犯罪,這些犯罪也應該被納入計算機犯罪中。因此,對計算機犯罪宜作廣義理解[4]。Parker和Nycum是系統性研究計算機犯罪的“第一人”,他們在1979年首次研究計算機犯罪時,將計算機犯罪定義為:“其實施,或對其的偵查、追訴,以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為前提的任何違法行為。”[5]比較而言,J.Soma在1983年引入的計算機犯罪的定義也許是最完善的定義之一,他將計算機犯罪定義為“將計算機或計算機技術作為犯罪對象或犯罪工具的犯罪行為。”[6]美國司法借鑒了上述學者的理論,將計算機犯罪定義為“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知識才能實施,或對其進行偵查、追訴的任何刑事違法行為。”[7]
計算機犯罪定義的困難主要可能基于以下兩點: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計算機的定義,而計算機的定義又是給計算機犯罪下定義的前提。美國國會在制定首部專門規制計算機濫用行為的立法時[8],將計算機定義為:“一種執行邏輯、算術,或存儲功能的電子設備、磁性設備、光學設備、電化學設備,或其他高速數據處理設備,還包括任何數據存儲設備,或者與數據存儲設備直接相關聯或共同運作的通訊設備,但不包括自動打字機、排字機,便攜或手持計算器及類似設備。”[8]不過,有些計算機專家已經對該定義提出了批評,他們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原來的大型計算機已經逐步被新的便攜式計算機所取代,而上述狹義的計算機定義未能認識到這一變化[1]。而英國的立法者在《1990年計算機濫用法案》中對計算機的定義根本就避而不談[9],其法律委員會隨后解釋說:“我們曾嘗試給計算機下過各種各樣的定義,但這些定義都因要努力達到面面俱到,而過于復雜,進而引起更多的爭議,最終反而會導致司法官、陪審團或法官們在審理計算機犯罪案件時更加得無所適從。”[10]另一方面,人們目前還不具備給計算機犯罪下一個貼切定義的綜合性知識,包括法律和技術層面的知識。一位評論員曾經對此做出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計算機犯罪就好比是寓言中皇帝的新裝:每個人都聲稱皇帝穿衣服了,但卻沒有一個人能看見皇帝的衣服。人們憑現存少得可憐的數據判斷確有問題存在,卻又不清楚問題的性質和程度。”[2]
正式基于上述原因,聯合國《預防與控制計算機犯罪指南》中指出:“關于何為計算機犯罪或涉計算機犯罪,學者間爭議很大,幾年后,仍未能達成一個國際公認的定義。”[11]
無論是闡述計算機犯罪的內涵,還是判定計算機犯罪行為的外延,我們應主要依賴的是涉計算機犯罪的類型劃分,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計算機犯罪的定義。本文認為,計算機犯罪,是指一切以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為犯罪對象、攻擊主體和犯罪工具的犯罪。
計算機犯罪分為三大類:(1)以計算機為犯罪對象的犯罪,如行為人針對個人電腦或網絡發動攻擊,這些攻擊包括“非法訪問存儲在目標計算機或網絡上的信息,或非法破壞這些信息;竊取他人的電子身份等”;(2)以計算機作為攻擊主體的犯罪,如當計算機是犯罪現場、財產損失的源頭、原因或特定形式時,常見的有黑客、特洛伊木馬、蠕蟲、傳播病毒和邏輯炸彈等;(3)以計算機作為犯罪工具的傳統犯罪,如使用計算機系統盜竊他人信用卡信息,或者通過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存儲、傳播淫穢物品、傳播兒童色情等[12]。
[1]Carol C.McCall,Computer Crime Statutes:Are They Bringing the Gap between Law and Technology,11 CRIMINAL JUSTICEJ OURNAL(CRIM.JUST.J.),1988-1989:203-208.
[2]Gary J.Valeriano,Pitfalls in Insurance Coverage for“Computer Crimes”,59 DEFENSCEO UNSELJOURNAL(DEF.C OUNS.J.),1992:511.
[3]Robert M.Couch,A Suggested Legislativ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Computer Crime,38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WASH.&LEE L.REV.),1981:1175.
[4]Robert Ditzion et al.,Computer Crimes,40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AM.CRIM.L.REV.),2003:285-286.
[5]Citing S.NYCUM&D.PARKERPR,OSECUTORIAL EXPERIENWCIETH STATECO MPUTER CRIME LAWS,1986,(34).
[6]J.SOMA,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LAW.Cited by William S.Allred,Criminal Law-Connecticut Adopts Comprehensive Computer Crime Legislation:Public Act,7 WESTERN NEW ENGLAND LAW REVIEW(W.NEW ENG.L.REV.),1984-1985:807-810.
[7]Julie A.Tower,Hacking Vermont’s Computer Crimes Statute,25 VERMONT LAW REVIEW 945(2001),950(cit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U.S.Department of Justice,Computer Crime:Criminal Justice Resource Manual,1989,(2).
[8]Counterfeit Access Device and 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 of 1984,Pub.L.No.98-473,ch.21,98 Stat.2190(1984)(codified as amended at 18 U.S.C.section 1030(1988)).
[9]Computer Misuse Act(1990)[EB/OL].http://www.opsi.gov.uk/acts/acts1990/Ukpga_19900018 enl.htm,2010-07-14.
[10]Steve Shackelford,Computer-Related Crime: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in Need of an International Solution,27 TEXASIN TERNATIONAL LAW JOURNAL(TEX.I NT'L L.J.)479(1992),491(citing The Law Commission,Working Paper No.186,Criminal Law Computer Misuse),1989,(23).
[11]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RIMINAL POLICY-UNITED NATIONS MANUAL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MPUTER CRIME.,8th Cong.21(Vienna,April 27-May 6,1999),available at[EB/OL].http://www.uncjin.org/Documents/irpc4344.pdf,2012-12.
[12]Laura J.Nicholson et al,Comment,Computer Crimes,37 AM.CRIM.L.REV,2000,(7):211.
[責任編輯李春蓮]
D914
A
1673-291X(2016)27-0195-02
2016-08-16
劉俊(1980-),女,河南潢川人,講師,碩士,從事刑法學、國際法學研究;吳林生(1977-),男,河南桐柏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從事刑法學、刑訴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