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華,陳芮寧
(1.重慶科技學院,重慶 401331;2.寧夏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銀川 750021)
基于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實證研究
董麗華1,陳芮寧2
(1.重慶科技學院,重慶 401331;2.寧夏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銀川 750021)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階段,深入研究高校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已經逐漸成為信息化社會高校離退休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隨機調查重慶高校出發,并與廣東高校和國內常模相關調查情況結合,重點分析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狀況。從加強為老人服務管理、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重視老年教育引導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更好地服務高校離退休老人。
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社會支持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醫療條件不斷改善使人的壽命普遍延長,老年人的比例和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導致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高校離退休老人是社會老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黨執政的重要政治資源和高校的寶貴財富,做好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很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高校改革發展。與此同時,由于心理問題造成老年人產生疾病等現象比比皆是,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逐漸成為制約其健康生活的一項重要因素。在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生活照料和物質保障的同時,必須密切關注高校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問題。社會支持則可以平衡身心健康和壓力的關系,很大程度上緩解個體的心理應激反應,釋放精神緊張狀態,從而極大地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因此,社會支持顯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
本文主要從重慶高校離退休老人的抽樣研究調查出發,借助于與廣東高校以及國內常模離退休老人的對比,進而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深入研究其心理健康的自身特征和影響因素,從而為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支持制度,進一步完善高校離退休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實證參考和理論依據。
(一)調查對象及工具
本次調查研究實行隨機抽樣的方式,以重慶5所高校的離退休老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一的填表方式和指導語,并以團體方式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當遇到有種種原因不方便作答的情況時,將由相應的調查者做出必要的解釋,并在當場收回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的測量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其調查的內容包括焦慮、人際敏感、軀體化、抑郁、強迫等9個因子和1個附加項,總共90個條目;與此同時,實行0—4級評分制,項目之和即為總分;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總分除以組成因子的項目數即為因子分。相應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調查內容包括支持利用度、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3個維度共10個項目;社會支持總分就是計分之和,同時設置45—66分為高水平、23—44分為中等水平、總分≤22分為低水平。最后,借助SPSS17.0和AMOS7.0軟件對相應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樣本數據特征
本次調查研究總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有效回收率87.5%,有效問卷525份。其相應的人口構成如下:經濟條件較差23人,一般403人,良好99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43人,一般391人,良好91人;在婚(夫妻雙全)456人,其他(離、喪等)69人;絕對空巢102人,相對空巢192人,非空巢231人;女性303人,男性222人;70歲以上218人,65~70歲100人,65歲以下207人;本科以下205人,本科學歷及以上320人。
(一)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狀況
本次調查篩選標準為心理問題陽性的是SCL-90所有因子分≥2分,中度至重度心理問題的因子分≥3分。與此同時,該調查中有效樣本的525人中篩查呈陽性的有98人,由此得出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8.7%。其中,有18人因子分≥3分,其發生率為3.4%。該調查還顯示,抑郁、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軀體化和其他等5種心理問題依次為SCL-90因子發生率前5位。其中,單項題目得分≥3分的前五位分別是:感到要趕快把事情做完,感到在公共場合吃東西很不舒服,睡得不穩不深,醒得太早,腰痛及忘記性大。
(二)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口學變量特征差異
心理健康狀況對重慶高校離退休老人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和性別等方面的調查研究顯示,除恐怖、焦慮和軀體化3個因子對女性以及男性離退休老人沒有明顯不同外,對于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和強迫癥狀等其他6個因子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的高校離退休老人在各因子上并無顯著性差異;其他(離、喪等)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明顯低于在婚老人;女性得分明顯低于男性離退休老人。
(三)高校離退休老人社會支持狀況
該研究顯示,對高校離退休老人社會支持狀況在不同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和性別上的調查樣本。結果表明,其他(離、喪)老人的社會支持、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總分明顯低于在婚老人;本科學歷以下老人的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和主觀支持總分明顯低于本科學歷以上老人;男性老人的主觀支持明顯低于女性老人。
(四)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本次研究顯示,隨著重慶高校離退休老人的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和社會支持的提高,總分和SCL-90因子分反而下降。與此同時,主觀支持僅與偏執因子、人際關系、軀體化、抑郁、強迫呈現負相關。
(一)高校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狀況
該調查研究顯示,重慶高校離退休老人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是18.7%。與此同時,3.4%較為突出地集中表現于抑郁、飲食睡眠狀況、軀體化、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方面。由于受自我、子女生活狀況、經濟社會發展、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和生活方式變化等社會的種種因素影響,高校離退休老人是心理變化的高發群體,這些不良的心理困惑極大地制約其生活質量以及身心健康。據分析得出,高校離退休老人的離退休后醫療和社會條件保障良好,生活居住條件相對穩定、經濟收入、生活環境等物質條件較為優越、生活閱歷豐富等,導致離退休老人除軀體化因子外的因子分和SCL-90總分都明顯不如全國常模分數高,這些研究結果無不顯示高校離退休老人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離退休老人自身特征和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社會支持作為支持性行為和支持性資源之一,對高校離退休老人保持心理健康和維持一般的良好情緒體驗扮演重要角色。經過相關研究顯示,在社會支持相應的3個維度中,除SCL-90少數因子和主觀支持外不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即隨著社會支持水平的不斷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也會隨之不斷提高。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以性別、社會支持、客觀支持、身體健康狀況和主觀支持5個變量可以解釋變化,從而科學分析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
(一)加大對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引導力度
本調查研究和實際高校離退休工作等相關實踐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高校離退休老人進行規范的教育引導的力度,尤其是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重視老年教育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不僅能提高他們自身優化認知水平結構,而且還能夠極大提升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并在一定意義上提高其社會支持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以下提出相關的幾點對策:一方面,積極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定期開展大型報告會,旨在讓離退休老人能夠實時掌握本單位的改革發展以及黨和國家的政策情況,尤其是探討和其養老以及待遇等密切相關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精神顧慮。另一方面,有計劃地擴大老年大學辦學規模,主動變革創新辦學模式,加大組織沙龍活動和心理健康講座的力度,健康、有序地引導其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另外,組織開展寓教于樂的趣味游園、知識答題和文藝演出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有實際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引導老年人走進集體,進而融入社會。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普查和咨詢
本次調查研究顯示,影響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其身體健康狀況,因此在開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詢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提出相關的幾點對策:一方面,積極加大拓展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咨詢中心的服務范圍的力度,及時、有序地為有心理問題的老年人提供有效的記錄和相應的幫助,并定期開展有關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權威的普查,并逐漸建立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檔案。另一方面,積極發揮高校人才儲備優勢,開展由專業咨詢師帶領組織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相關專業學生所組成高校心理咨詢社團,并把工作方向的重點轉向針對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年齡在70歲以上、無配偶、文化程度較低和經濟條件較差的老人,旨在開展點、面結合的心理健康咨詢項目,更好地服務高校離退休老人。
總之,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已經逐漸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對其相關調查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高校離退休老人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相關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過程任重道遠。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改善認知水平和身體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支持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應該更加重視,加大高校離退休老人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關注力度,有利于為高校離退休老人構筑健康、舒適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心理疾病發生的概率。本文通過研究和闡述高校離退休老人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旨在直觀地研究其問題的本質,以便于更好地服務于高校離退休老人。
[1]吳捷,軒希,聶勝昀,等.天津教育系統離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7-80.
[2]軒希.離退休老年人社會支持、自尊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理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3):124-125.
[3]薛軍.高校離退休教師心理需求與調適[J].航海教育研究,2007,(2):123-124.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責任編輯李曉群]
C913.6
A
1673-291X(2016)27-0192-02
2016-08-06
董麗華(1970-),女,河北文安人,初級,從事人力資源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