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三部委聯合發文,支持浦發銀行等10家商業銀行在特定區域內試點開展“投貸聯動“業務,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金融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投貸聯動”作為美國硅谷銀行風險貸款(Venture Lending,簡稱VL)模式在中國的本土實踐,是解決科技型初創企業融資約束的有益嘗試。
風險貸款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由美國硅谷銀行發揚光大,其主要創新之處是將貸款與風險投資(VC)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債權與股權的結構化安排,創造出一種符合科技型初創企業風險-收益特征的新型融資方式。其特點主要有:
一是貸款機構與VC深度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只有已經或即將獲得VC投資的企業才能成為風險貸款的目標客戶;第二,VC的后續投資替代企業自身現金流成為貸款的主要還款來源。研究發現,VC的隱性還款承諾使得銀行的風險管理重點從對企業經營和資產狀況的審核轉移到對合作VC過往的交易業績的審核。實踐中銀行更樂于與聲譽高的VC合作,高聲譽VC投資的企業獲得風險貸款的可能性更高。此外,VC也有動力與硅谷銀行合作。原因在于:其一,風險貸款既能滿足初創企業的資金需求,又不稀釋VC在初創企業的股份。其二,風險貸款的進入相當于給VC的投資增加了杠桿,從而提高基金投資的內部回報率。其三,風險貸款為VC的后續投資提供了一個緩沖期,使得VC有更多的時間去評估一個初創公司是否具備繼續投資的價值。
二是風險貸款一般在B輪與C輪融資時進入企業。風險貸款進入企業的時機一般是在天使投資之后的VC投資階段,其中以B輪和C輪融資時為多。處于這個階段的創業公司既有VC投資歷史,又有較高的成長性。風險貸款的進入能夠帶來延伸“財務跑道”的效應(即債權融資能讓企業延遲對股權融資的需求,從而在下一輪股權融資時可以獲得更高的估值)。隨著企業的逐漸成熟及其融資渠道的拓寬,引入風險貸款的比例通常遞減。
三是重視初創企業的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美國硅谷銀行十分重視初創企業是否具有對其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專利等知識產權。第一,核心專利技術或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是判斷企業研發能力、知識管理能力和經營風險的重要信號。第二,專利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還可以進行質押擔保,成為風險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硅谷銀行通常會與企業簽訂附加合同條款,保障自己擁有企業知識產權拍賣所得的優先受償權。
四是附帶認股權作為風險補償。為補償向未盈利初創企業貸款的風險,硅谷銀行一般會與初創企業簽訂附加認股權條款。認股權的面額一般為整筆貸款金額的5~15%,認股價格一般為最近一輪股權融資價格,期限為5~10年。這種“債權+認股權”融資模式與可轉債的最大區別在于轉股比例不同。可轉債一般按照債權金額全部轉股,而在認股權模式下,轉股比例只是債權金額的5~15%,因此對企業股權的稀釋影響很低,更容易被創業企業接受。認股權改變了硅谷銀行的利潤結構和風險特征。2000年以前隨著美國科技類股價大幅上漲,認股權收益占硅谷銀行稅前利潤的比例高達38%。而隨著科技股泡沫的破滅,到2002年該銀行認股權收益迅速下滑,僅占當年稅前利潤的2.07%。盡管認股權增大了硅谷銀行利潤的波動性,但總體來看,銀行的風險并未因此增加。有調研顯示,美國風險貸款的總體不良率不高于5%,其中硅谷銀行的貸款不良率僅為不到3%。
五是嚴格的貸后監督與管理。與VC不同,硅谷銀行并不進入借款企業的董事會干預企業的經營管理。硅谷銀行的主要貸后風險控制措施是通過簽訂MAC(material adverse change)等條款,監控企業在該銀行開立的結算及存款賬戶及現金流狀況,當企業經營業績顯著下滑時,銀行有權凍結企業的賬戶以保障貸款還款資金的安全。
美國硅谷銀行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將貸款與VC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風險投資和債權融資的協同效應,有效的解決了高科技初創企業貸款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截至目前,風險貸款已經成為美國科技型初創公司廣泛使用的融資工具,60%以上的科技公司使用過風險貸款融資,Facebook、Uber等著名科技公司早期融資都曾引入過風險貸款。
以風險貸款為藍本的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業務和由VC發起的“高成長企業債”項目均已在我國市場上嶄露頭角。隨著政策層面的進一步放開,美國硅谷銀行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將對我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只有充分借鑒和學習美國硅谷銀行與VC業務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風險貸款產品設計的核心要素,以及風險控制的先進金融技術,才能夠控制好投貸聯動的業務風險,開創我國高科技企業風險貸款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