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這一部署是保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有力保障,其必要性體現在:從總量調控角度來看,由于中國經濟仍在下行探底過程中,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客觀存在,因此有必要通過反周期宏觀經濟政策托底,為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和諧穩定的基礎環境。
再從具體政策選擇來看,延續多年事實性寬松的貨幣政策本身副作用已開始顯現,同時,現階段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除了要適度擴大總需求與總供給,還需要不斷提高政策發力的定向性。因此,這就決定了更適于用作總量調控的貨幣刺激,必須并且應該讓位于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
當然,評判任何政策取舍,除了要看有無必要,還要再看是否可行。中國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而論總體條件尚屬寬裕。因為迄今為止,包括地方政府性債務在內的政府整體狹義債務率尚不到50%,顯著低于歐美國家普遍水平(突破60%“上限”的國家比比皆是),因此即使未來赤字率水平適度突破3%,總體仍處較安全區間。
但是這種總體安全的前景判斷,并不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全無困難、全無風險。擇其要者,這個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兩項,其中一是,隨著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以及財政支出力度加大,中國的財政平衡度在收、支雙重擠壓下不僅持續走低,而且還呈現出很明顯的加速下行趨勢。如果再考慮到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應陸續釋放,未來時期財政收支矛盾將更為突出。
再者,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區間的差異非常明顯。目前在一些地區,雖然債務增長的速度部分得到控制,但依然存在債務率偏高、債務風險持續累積等較突出問題。因此對于這些地方而言,未來時期不只是財政政策的運作空間會日漸收縮,甚至不排除債務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化解上述不利因素的最基本途徑,是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其必要及可行性在于:其一,中國的財政收支規模非常龐大;其二,中國的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相對較低。因此,由這兩點共同決定,中國的財政支出優化空間很大,通過效率帶來的增益將非常可觀。
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具體舉措不一而足,譬如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改變資金使用“碎片化”現象;重新排定資金使用優先順序,重點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優化預算計劃編制,探索試行中期滾動預算安排等等。
而這些舉措要真正落到實處,終究還是要在形勢倒逼下更堅決地依托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利益藩籬,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績效管理,強化監督問責,從而在根本上體現與貫徹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