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階段的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新的教學理念也在逐漸的深入人心。而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我們母語的載體,在我們的日常交流溝通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按理說應該是教育學科中最簡單、學生最感興趣、效果也應該是最好的。然而教育現狀并不樂觀,現階段的教育也不能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盲目的求新、求異,令高中的語文教育乏味,并且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率,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應對策略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1.缺乏情感教育
新的教育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精神并未深入人心,在實際的教育進程中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高中語文兼顧歷史、哲學、政治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語文教材中古典文學更是占據著很大的比重,與其他學科相比,其內容豐富、風格迥異、個性鮮明、情感深厚。自《詩經》、《楚辭》等開始,一直到當代著作,詩歌一直貫穿著中國文學,詩歌以其悠久的歷史、繁多的種類、深遠的影響以及流傳的精神在中國文學史占有者重要地位,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精神遺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收錄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詩詞供學生們去賞析,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們領會其中的情感,傳承前人的精神風骨。可是,回頭看一看我們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育,各種各樣所謂的“專業術語”生搬硬套,一味的沉浸于所謂的修辭手法、句型格式、選詞煉句,忽視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將原本情感豐富、文辭練達的詩詞歌賦拆解的七零八落,以為這樣就能達到教學目的,殊不知,如繁星般的專業術語只會讓學生覺得課程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語文或者說是語言,更多的是情感的溝通,是人們交流的載體,一味的套用專業術語,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更會造成學生感情世界的匱乏。
2.遠離生活,索然無味
一切的文學都源于生活,地澤萬物,土壤滋養著萬事萬物,那生活就是文學的土壤,為文學創作提供著豐富的資源,也讓人們在有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能享受足夠的文化知識的滋養。可是,在我們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更多的過的是三點一線的生活,更多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且當前的教育環境較為封閉,學生們只能接觸一些書本上的知識。可是語文的教學應該生動的、活潑的,屬于情感與語言的教學。“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是生活;“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血隔隴聞”是生活;“時挑野菜和根煮,斬斫生柴帶葉燒”是生活。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們聽說讀寫的能力,任何生動的書面文字都是死的,都不能代替活潑的語言。學生在學習書本上的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應該投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泉。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學生被壓縮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之中,遠離社會生活,沒有機會去領略多姿多彩的世界,這勢必會極大程度的削減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需要的是不僅僅是有文化,有知識的學生,更是健康向上、熱愛生活、思維開闊的學生,而不是僅僅知道如何應付考試。
二、如何應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語文學科是情感教育的中堅力量,是培養中學生情感的重要媒介,而作為這一媒介的重要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身為語文教師,要學會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傳播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在解析文化知識的同時,將學生帶入到前人的情感世界中去,用前人美好的、健康的情感去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們可以自發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將語文課上到學生的心里。
語文作為文化語言的載體,有著其他學科無法企及的優勢,生活處處皆語文,科技的飛速發展也令外部資源變得越來越豐富,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必修與選修這兩種教材中,報紙、廣播、雜志,都可以作為我們日常教學中的良好媒介,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可以嘗試著將時事穿插到自己的工作中,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更多地了解到外界的生活,發散自己的思維,避免思維定勢的形成,學生時代正是思維跳脫,開闊視野的重要時期,合理的運用教學資料以及恰當的教學手段,例如配樂的詩文朗誦、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都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帶動學生的求知欲。
三、結束語
語文的課程改革還在路上,當前的教育改革程度還遠遠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慢慢的顯露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態度,以積極主動地態度投身到教育改革中去,力求將語文教學做到盡善盡美。
參考文獻:
[1]次旦卓嘎.淺談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N].西藏日報(漢).2013年10期22-29
[2]沈萬鳳.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01期170-228
[3]彭立平.高中語文課堂評點教學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36期27-29
[4]田子華.青川第一高級中學;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N].廣元日報.2015年17期35-38
作者簡介:
雷園園(1989~),女,江西上饒人,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教于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橫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