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紅
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應用范圍更廣泛它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口頭表達能力是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十分重視小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在低年級,我們應怎樣充分利用課本在閱讀教學中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通過朗讀學說話,進行說話的語氣和語言標準化訓練
朗讀是學習普通話,進行語言規范化訓練的重要手段。另外,小學低年級教材與學生口語比較接近,因而,我們可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練習說話,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每篇課文都要求熟讀,并注重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標點符號,讀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語氣。如《小馬過河》一文,我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然后劃出文中的一些疑問名、感嘆名,指導他們讀準標點,讀出語氣。在此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讀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語氣:小馬的話要讀出天真、幼稚、難為情的語氣;老馬的話要讀出耐心教育的語氣;小松鼠的話要讀出急切的語氣。經過長期不斷地進行以讀促說的練習,學生的普通話標準、連貫而又動聽起來。
二、利用課文插圖練說話,訓練學生說話的具體性
直觀性事物對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小學語文教材中那一幅幅色彩鮮艷、畫面生動的插圖為教師進行語言訓練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小學生說話,可使他們言之有物。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了解畫面內容,再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出來。然后圖文結合,朗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的。最后再讓他們看圖說話。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說了些什么。孩子們有圖可依,有話可說,自然興趣盎然,爭相描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對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再如教《比本領》時,我先要求學生按圖的順序進行觀察,說出每幅圖意,然后連起來說出故事梗概。學生口述圖意后,進一步要求他們讀課文一一梅花鹿和金絲猴為什么事爭論?它們各自摘到蘋果了嗎?大象伯伯對它們是怎么說的?它們又是怎么做的?最后再讓學生看圖講故事。這樣圖文結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說話的具體性。
三、通過復述課文練說話,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和條理性
復述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如《燕子媽媽笑了》一文,在學習課文之后,我幫學生列好提綱:①小燕子第一次看到了茄子和冬瓜的大小;②第二次看到了茄子和冬瓜的顏色;③第三次看到了茄子和冬瓜的毛和刺。然后讓學生看提綱復述課文。學生不但學習了文中的語言,說話的條理性也得到了訓練。再如《小母雞種稻子》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記憶,讓學生戴頭飾表演小母雞、小鴨、小貓和小豬,復述小母雞種稻子的過程。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而且培養了他們說話的興趣。
四、模仿課文段落練說話,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
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我注意引導他們學習課文寫法進行仿說。這是學習課文語言,練習說完整、通順、有序的話的好方法。如教《精彩的馬戲》時,根據本課各段敘述順序類似的特點,讓學生仿照這種寫法,按表演什么節目;怎樣表演;觀眾的反應怎樣的順序,選擇仿說略寫的三個節目。學生興趣很濃,說得很生動。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學習了文中的語言和寫法,也為作文打下了基礎。 再如在教學《荷葉圓圓》后,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孩子們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還有哪些朋友也來到了池塘邊?根據學生的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圖片,孩子們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揮想象,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說:“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舞臺。小蝴蝶在荷葉上跳起歡快的舞蹈。”有的學生說:“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蹦蹦床。小螞蟻在荷葉上蹦來跳去,玩得很開心。”如此種種,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通過續編故事練說話,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差,說話缺乏條理性。通過續編故事,可以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如《意大利的愛國少年》學完后,我讓他們續編故事。我先創設情境少年把錢劈頭蓋臉地砸向那些人,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少年會怎么面對?少年回到家后,又會是怎樣的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合理安排情節。有的學生說:那些人被少年的言行震驚了,向少年道歉,表示再也不說意大利的壞話,稱贊他的愛國行為,并且又給少年給了一些錢,讓他回國后好好學本領,長大報效祖國。少年后來成了祖國的棟梁之才。也有的說:那些人被砸得火冒三丈,罵道:“你這個不識好歹的臭小子,我們給你錢,你還砸我們,你是不是不想活了。”說完他們把少年一頓拳打腳踢,少年被打得鼻青臉腫,但他決不向那些人低頭,這時一位意大利商人幫助了少年,最后他回到祖國。到家后他向父母講述了他的經歷,爸爸媽媽表揚了他的愛國行為……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說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六、通過創造情境練說話,培養學生說話的積極性
生動、逼真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達的強烈欲望。教師在進行說話訓練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語言環境,多表揚,多鼓勵,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讓學生大膽地積極主動地說。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習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主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要民主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愛關心每個學生,重視每個學生的表現,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特別是對后進生,教師更應加倍呵護,應該允許他們失誤,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分析他們的知識缺陷,真心地幫助他們。這就要求教師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課堂上應該給學生一路綠燈,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讓他們多動口說,給他們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其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采取:自言自語,同桌互相說,小組輪流說,全班交流說等形式。低段教材中有不少描寫小動物的課文或故事,如《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孩子們十分喜愛小動物,也愛聽童話故事。教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故事講一講,或是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講給自己的父母親友聽,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來續編故事,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并運用到說話中,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口語交際《奇妙的動物世界》,可根據小朋友對動物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從小就認識很多的動物,教師可這樣導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來了我最喜歡的小動物,你們想看看嗎?大家先來猜猜我為它編的謎語“顏色有白又有灰,模樣機靈又可愛,飛山越嶺把信送,又當和平小使者。”猜猜它是誰?學生都爭著猜,猜完后可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然后全班交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說話的積極性。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我們充分利用課本,采取各種形式,長期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就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