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磊
[摘要]宋江很復雜很矛盾,主要表現在他的忠義上,這與他的功名意識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宋江;忠義;功名意識
宋江是水滸里的一個重要人物之一,在小說里雖然形象并不是很鮮明,乍眼一看就是一個小人物,不算什么好漢,也稱不上什么英雄,因為他既沒有過人的智謀,也沒有超凡的武力。并不能給人留下多深的印象,可是掩卷沉思,宋江卻是最令人值得注意的。因為,在水滸中宋江可以說是最復雜的一個了,在中國小說的發展過程中,《水滸傳》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由臉譜化到個性化的發展的過渡階段,宋江可以說是體現這一點的比較多的一個人物形象了,是水滸里最復雜的一個人物形象,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他。如宋金明說“宋江實際上是一位典型的士人。”陳世東說他是“主流文化與江湖文化的整合者”曲家源說宋江是《水滸傳》里的理想“完人”是“君子”等等,諸多說法舉不勝舉,相對而言紀德君的說法恰切一些,他認為宋江“其思想性格明顯存在著多面性和矛盾性,并不斷地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的特征。”毋庸置疑,宋江這個人物形象是充滿了矛盾性的。其中最大的,爭議最多的也就是宋江到底忠義不忠義的問題。
一、宋江的忠義分析
宋江,《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認為,宋江“就是忠義的化身”。而在在水滸里,宋江作為朝廷的公職人員,他不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君效忠,反而知法犯法為晁蓋通風報信,放走了晁蓋等人。作為臣子當思為君效忠為國出力,他不為國出力就罷了,還犯上作亂危害一方,使得朝廷震動,人心惶惶。這好像不是忠。至于義,有兄弟情義就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宋江在梁山上為何非要排座次?如果說是為事業著想,像劉關張一樣桃園結義,可為何后來又要李逵喝毒酒呢?就義來講,不管怎樣得有點情義,不說為兄弟手足以后考慮,也不該害死自己的兄弟,而宋江的想法竟然是“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這讓人覺得他不是那么的義。
既然他的表現看起來既不忠也不義,為什么又說他是忠義的化身呢?如果說他是那么的忠那么的義,原因是什么?這個要先從古人的功名觀念說起。
(一)強烈的功名觀
對于功名,古人甚是看中,不然也就不會有《儒林外史》的深刻了,這不難理解。郭英德、過常寶認為傳統道德思想雖然在宋江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但卻不是支配他的行動的主要動機,而是強烈的功名觀念。宋江想建功立業,只有走邪途才會成功,于是決定先反,然后再招安。“及時雨宋江”的稱號來得肯定不容易,這說明他早就在做某種準備。或者,我們可以認為他這是好名。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正如王學泰所說宋江是一個小吏是很難有出頭之日的。
有了上面說的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宋江忠義不離嘴邊,在“殺惜”后,他輾轉避難,就是不想去水泊,他認為自己去了就是“做了不忠不孝的人”(第三十六回),然后在山上時刻念著“招安”,可見他心中確實是想著忠義的。但他更想再梁山上坐大,這是宋江日后招安的資本。走邪路以此博得功名,宋朝養兵彌亂,因此稱霸一方再接受招安博取過名也是行得通的,也就是說宋江的忠義是他強烈地功名觀念的體現。向皇帝表忠心是為了功名,講義氣積累資本也是為了功名。宋江博取功名的歷程最終回到原點回到了忠上來。因為,在士子的眼中獲得皇帝的認可才是獲得真正的功名。他征方臘為國出力,替君分憂,似乎實現了他想“在青史上留個好名聲”的愿望。可是他的這個決定卻讓他的兄弟一個個地慘死,讓人覺得就像電視劇《水滸傳》里的臺詞說的,他是用他兄弟的血涂紅了他的官袍,讓人覺得他是自私的,虛偽的。可是一個自私虛偽的人怎么會仗義疏財,濟困扶危,那只有一個解釋,他是一個不尋常的人,是一個梟雄。可是他又是忠的,不然怎么會不顧眾兄弟的反對招了安(第八十二回),接著又破方臘,一個梟雄大多是不會這么做的。在這里,忠與義也就矛盾了。但因為功名就又顯得不是那么的矛盾了。看似忠義,其實都是他博取功名的手段。
作品反映著作家的思想,有著作者的印記,既然宋江有著強烈的功名觀念,是不是可以說明作者也有著強烈的功名觀念的呢?正所謂不平則鳴。
錢念孫在《中國文學史演義》說,施耐庵家祖籍錢塘,但他本人生長在白駒鎮(進江蘇興化東)。元末文宗至順初年,他三十五歲時,考中了進士,接著就在錢塘做官。他生性耿直喜好直言,卻生逢末朝,當然也就多與當權者政見不和了,更是看不慣當時黑暗的政治,于是做官不到兩年就憤然歸鄉隱居了。也就是說施耐庵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不然就不會因看不慣當時的黑暗政治,而憤然離職,歸鄉隱居了。他憤然離職與宋江不惜走邪途,是截然不同的。古往今來,多少人不惜一切鉆營官場,為的是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說白了就是為了功名。施耐庵在這一點與宋江可以說是相悖的,這是為什么的呢?最可能的是因為他看不慣當時的黑暗政治,所以有打破一切的想法,因此,大膽地描述了封建士大夫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起義。金圣嘆的評論“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是很能體現這一點的。可惜沒有什么關于施耐庵的可靠的記載,不然可以解決好多的分歧。
(二)無比忠義的宋江
如果只說宋江為了功名而不擇手段,那么后面發生的故事也就不好解釋了,因為一個為了一個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是不會有宋江那樣的結局的。因為功名,宋江很積極,如征方臘,不過他也是在用行動說明了他對朝廷的忠,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所以我們說宋江是忠義,因為忠義才義無反顧的去為朝廷做事。但是,又有個問題就是又為何在上梁山之前題了反詩(第三十九回),又一步步在梁山做大,還四處燒殺?這是大大的不忠,思想上就不忠了,在這里又有矛盾了。我想宋江是忠的,只是他只忠于皇帝,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是“奸逼民反”他要“替天行道”。仗義疏財濟困扶危為撈名,名聲是他上梁山的資本,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然武功低微,才智平庸,相貌漆黑的宋江怎么能坐穩第一把交椅。上梁山又只是他盡忠的一個手段,因為只有他做了大哥才能率領眾好漢向君盡忠。
當然宋江能坐上并坐穩第一把交椅,與他“長成亦有權謀”有政治才能是分不開的。架空晁蓋最能體現他的政治才能。他更改了梁山的舊制,說功勞不分高下,舊頭領坐主位,新人伙的好漢坐賓位。這樣一來,宋江很自然地就成為新頭領的首領。隨著新頭領的不斷增多,而主賓已分,眾寡懸殊,且宋江總把新頭領視為己有,不讓晁蓋染指。按例,有戰事之時,新頭領都會主動請纓爭立功勞,他宋江每有戰事就說“哥乃寨主,安可輕動?”,使得晁蓋結識不得也指揮不得新好漢,影響力和威信自然是江河日下。在曾頭市險戰中,晁蓋見折了帥旗也不放棄這次出戰的機會,“我不自去,誰肯向前?”作為一寨之主自當前鋒,這體現了宋江的隔離策略的成功。隔離策略的成功又與他是個小吏聯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說宋江很有政治才能,明白官場上的諸多道理潛規則什么。不禁又有疑問,宋江既然那么精明,為什么他不能料到自己的結局的呢?如果他料到了,為何去白白送死?難道他是傻了嗎?
我想宋江是明白的,明白自己最后是一定會被害死掉的,畢竟他不是走正途來獲得功名,而且得罪了像高俅這類的人。他對自己的前途是不抱有什么希望的,但他對皇帝還懷著一絲幻想,幻想自己被皇帝所賞識,就算不幸被奸臣害死了,皇帝依然記得他,然后封妻蔭子光宗耀祖。他堅持著自己的決定不停地向前走著,招安,征方臘,為國出力,向君效忠。明知是死依舊前行,我們只能說他是真正的忠。自古賢臣文死諫武死戰,他雖然落草,但仍然以自己的方式盡了忠,他的忠心少有人可比。
問,宋江精明又忠心,為什么不殺了高俅?高俅,完全是一個只會踢球的破落戶,殺了他一可“清君側”,二可為將來減去幾分禍害。
高俅再怎么說也是個太尉,而且是皇帝喜歡的人,殺了他那就是直接向君王挑釁,向皇帝挑釁只會招來朝廷不惜代價的征伐,到那時,梁山好漢雖強,但終究不是朝廷的對手,方臘就是個例子,雖說方臘是宋江滅了的,但是他是有朝廷作為巨大的后盾的。兄弟們到時候必定會死傷無數,甚至全部戰死,招安只會遙遙無期了,更不用說封妻蔭子了。宋江不畏報復坦然處之,一心只為早早招安,這等忠心實在是少有人能與之相比。同時,他這也是為眾兄弟的歸宿著想,在梁上雖然快活,但終究是草寇,長期下去,終日惶惶,不知身死何處,還永世背著個草寇的罵名。招了安為朝廷效力,至少還留得個功名在世。梁山好漢眾多,宋江作為大哥得為大家考慮,不得已害了林沖和李逵。這樣看來,宋江是很忠義的,忠義古兩難全,他的義,讓李逵自己喝下了毒酒,但他還是做到了一些。
宋江,一個如此忠義的人,卻落得了個被賜毒酒身死異鄉的悲慘境地。如果他聽了李逵“哥哥連大宋皇帝也做得”的直言提醒,如果他聽了方臘的勸,聯合方臘,何事不成?假如他一心獲取天下,不受招安,那一定是另一個結局;假如他聯合方臘,至少也是裂土分疆,獨霸一方虎視天下,為什么他沒有?因為他是宋江,他忠;因為他義,他不想把眾兄弟帶入到無休止的爭斗中去。可惜他不明白,他所效忠的皇帝不是唐太宗,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政治黑暗的時代,他追求功名的路途,他的忠義只能是以悲情告終。這是一個有才不得展現的時代。
二、宋江忠義的背后
《水滸傳》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偉大作品往往是跨越時空的。我們暫時把宋江的忠義放一放,思考一下在宋江忠義的背后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思考宋江的行為,看看他的忠義是不是有什么深層次的意蘊,而這些意蘊是超越時代的,是作者想要去表達的,除了功名意識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因素。
宋朝雖然積貧積弱,軍事上連連受挫,但百姓的生活是不錯的。這我們可以從多方資料考證,在水滸中也有反映,如賣燒餅的武大郎的妻子可以不干活在家,還可以抹胭脂穿絲綢。宋人生活的富裕得益于工商業的發展。施耐庵生活在宋后不久,不知這位偉大的作家是不是已經看到了社會的一些本質規律,然后塑造了宋江這個深刻、復雜的形象,還是他言者無意,聞者有心呢?
在封建社會里,工商業者是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正面對抗封建王朝的力量的。工商業者具有反抗性,他們雖然占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甚至巨大的財富,但是卻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士農工商的等級排序一直都沒有變化。同時他們又弱小的不堪一擊,要發展還得依靠而且必須依靠封建王朝的力量。這是得他們充滿了矛盾性。據說宋朝大小起義三百多起,是最亂的一個朝代。頻繁的起義與當時黑暗的政治是分不開的,同時與工商業也有割不斷的聯系。在起義中小工商業者是不可忽略的力量。幾百次的起義都沒有使宋朝滅亡,相反它風雨飄搖地走了三百多年。這是與工商業的發達,人民生活的富裕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人民生活富裕,自然也就不會發生能推翻統治者的起義,發生了也會很快被鎮壓下去,原因很簡單,有吃有喝的,不是誰都會去鋌而走險落草為寇的。
作者是不是看到了這些,于是塑造了宋江這個人物形象來表現工商業者的矛盾性?或者說他是一個革命者?作者通過宋江這個形象來反映他的認識,揭示農民軍自身的局限和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源,說明他看到了某種新興的力量興起的曙光;或者說他在思考如何進行能擺脫農民起義的局限性;或者他看到了一點,從而提出了之一點,指導今后的農民起義。或者說是作者對現實的憤激,卻又無可奈何的反映。也許是,也許不是,在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以我們具有現代意識的評價標準來品評一本書,一個形象。《水滸傳》,永遠的經典。宋江,充滿矛盾的復雜的宋江,永遠的宋江,很是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