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韻
(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湖北 武漢 430080)
目前我國無論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或是高等教育都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然而在教育實踐中素質教育卻難以實現。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桎梏,另一方面我國當前各類教育中實用主義嚴重,特別是培養合格技術工人,藍領人才的中等職業教育更是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中職學校專業課程、實訓課程排滿了學生的課表,而語文等文史類課程日趨邊緣化。反觀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中等職業教育的對象往往又是基礎知識十分匱乏的初高中畢業生,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都十分有限,如何將他們培養成真正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人文精神的培養必不可少。職業教育不能再是簡單的技能訓練,語文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正確的理解并加以運用,發揮語文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中“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結合中職教育的實際情況,中職教育應該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決定了中職教育必須在開展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重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還必須放到重要位置。要努力做到以人文教育促進專業技能教育,達到培養具有較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但中職教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人文教育在當前中職教育中處于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一是重技能的培養模式導致語文等人文學科得不到重視,語文課教學課時十分有限;二是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文化基礎課程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并非專業課程不重視,認為語文水平的高低對自己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將來的就業沒有直接影響,語文課在學生那里得不到重視;三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偏重教授實用性強的知識,習慣進行知識的灌輸,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到位。以上這一系列原因就造成了當前的學生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不高,理想信念缺失,法律意識淡漠,以至于人文精神在當前也就無從談起。
人文精神是存在于我們人類內心,是對自我關懷,具體表現在對自身尊嚴、價值、命運的關注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及追求,對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各種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珍視,對自我能實現完美人格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期待。人類被譽為萬物之靈,也在于我們珍視人文,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都有著自己最珍貴的人文財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不僅僅是精神文明的象征,也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至關重,它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紐帶,也是激勵這個國家和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
反觀我們的中職教育,其目的不僅僅是技能和知識的教授,更重要在于對學生身心的重塑,特別是在當前中職學生心理問題十分普遍,他們的身心健康急需得到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顯得越發重要,健全的人格,完善的身心,無疑對于任何一個人都具有積極作用。
中職教育中語文相較于其他課程,是一門尤其能凸顯人文精神,啟發學生人文意識的學科。同時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不可缺少。語文對于學好專業課程,對于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的提高,對于具備滿足工作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對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十分重要,也能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不可或缺。而現實情況令人擔憂,在教學方面始終是偏重技能的培養,人文精神缺失,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的中職畢業生如何能成為民族復興,振興民族工業的基石。所以語文作為基礎中的基礎學科,同時有著重要人文教育功能的語文課,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使命。語文作為中職生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人文學科,通過語言文字等知識的傳承,讓學生的身心受到有益的熏陶,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而達到人文精神所要解決的,如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人的問題,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如何與自然、與社會、與其他人處理好關系,在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學會與周召環境和諧相處。因此,中職教育要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十分必要。
第一,教師必須具有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面對龐大的人口基數,如何把不利的人口負擔變為有利的人力資源,教師肩負著培養新時代勞動者的任務,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文化、有尊嚴,都要依靠今天教師的辛勤培育。
第二,教師要積極維護教育的公正。實現社會公正是每一個教育者的天職,當前社會存在各種不公平現象,但是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質,能為每一個受教育對象提供相對公平的學習環境和向上流動的機會,我們當前所面對的中職學生就是這樣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需要幫助他們改善生存狀態,使他們看到通過勤奮學習,實現自己上升的通道。中職教師要在教學中,拋棄應試教育的那種刻板的、唯分數論的教育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長處。
第三,教師要寬容和善待每一個學生。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思考,做到與學生一起感同身受,關心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了解他們的期待和受挫時的沮喪心情,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去體驗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酸甜苦辣,包容他們的錯誤,化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寬容和善待學生,是教育的一種有益方式,能觸及學生的內心,使他們的心靈得到點撥。
我們教學中面對的中職學生基本都會受到不良的社會風氣、不盡完美的家庭環境、義務教育階段不適合的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加之他們自身素質和修養有限,這樣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如虛榮享樂、行為散漫、自制力差、自私偏激、盲目自信或自卑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發掘教材中的有益營養,利用語文課程內容相對豐富、表現人物和事件比較多的題材,緊扣課文的語言,挖掘課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深入體會和認識這些藝術形象和事件所蘊含的意義,讓學生在欣賞中有所領悟,在對課文的學習中孕育他們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學習莫泊桑的《項鏈》這一小說時,引導學生辨別是非,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明白虛榮心的代價和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物質享受對自己的危害,同時學習主人公敢于擔當的精神;講到余光中的《鄉愁》,可以激發學生對故鄉、對親人的那一份情感,對父母親情的認識;再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勸學》等古代文學的講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感受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引導學生熱愛中華文明。語文教師除了讓學生從語文課文中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還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好的人或事物,通過學習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真實事例結合,讓學生自己產生對社會、對人生、對他人的感悟,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自我的人文素質。
在很多人看來中職學生是應試教育下淘汰下來的“差生”。這樣的學生基本都有著內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共性特點。在生活和學習中這樣的學生又往往不愿多付出,貪圖享樂,自己的人生目標模糊,對待學習缺乏動力。有一些學生只重專業技能學習,忽視對自己道德和修養的要求。他們在與人相處,尊師重教、禮貌禮節上做得十分不足,這些問題說到底還是人文精神的缺乏。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充分發掘和利用教材中的道德因素,用持之以恒的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方式地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讓課堂所學成為學生自身道德水平提升的推動力,最終經過積累和積淀,成為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多選擇能啟發學生理想、信念和夢想的文章,講深講透。講到孔子、孟子,可以著重向學生講解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凌然正氣。講到杜甫,可以發揚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情懷,激發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高尚情操。同時教學中還可以多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家人,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引導,使學生對學習有信心,使他們感受到作為未來勞動者的責任感,使他們更多的理解他人、理解父母、理解社會,逐步激發他們心中的正能量。
總而言之,中職語文教學既具有實用語言工具的作用,又承擔著播撒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凈化身心的作用。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堅持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對中職畢業生作為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開拓進取,才能職業教育領域開辟出人文精神培養的廣闊天地。
[1] 陳旭光.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 劉念,黃涌.教師人文讀本[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