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玉 盧國彬
(1.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 100808;2.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 100083;3.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互聯網金融:本質、風險及監管路徑
丁 玉1、2盧國彬3
(1.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 100808;2.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北京 100083;3.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當前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呈爆炸式發展,但互聯網金融監管卻處于滯后狀態。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和金融“二重”屬性,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比傳統金融機構更突出,法律合規風險突出,并具有獨特的信息技術風險,“長尾”效應加劇和擴大了風險的外部性和破壞性。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風險的復雜性基礎上,從功能監管、互聯網技術、金融風險、行業自律等方面提出風險防范和監管措施。
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風險;長尾風險;功能監管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蓬勃發展,尤其是2013年以后呈現井噴式發展,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2015年互聯網金融客戶數量已可與傳統銀行“比肩”。據《2016—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預計,2016年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7.8萬億元。然而,互聯網金融在爆發式增長的同時風險不斷集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國內問題P2P平臺占比高達1/3。如P2P平臺“e租寶”,涉案金額達500億、牽涉90萬人。互聯網金融監管缺位被推到風口浪尖。
自2007年國內第一家網貸平臺“拍拍貸”成立,網貸發展距今已有9年歷史。2011年國內最早的眾籌網站“點名時間”成立,距今已5年。1999年,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首易信成立。互聯網金融僅在第三方支付領域有相應的管理辦法,人民銀行2010年出臺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對其做出了一些規范,但僅為部門規章,P2P、眾籌、網絡銀行等新興領域均接近于監管真空。這一狀況直到2015年7月才被打破,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初步明確了“第三方支付由央行負責監管,P2P網貸由銀監會負責監管,眾籌由證監會負責監管,互聯網保險由保監會負責監管”。2014年末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但因為爭議較大,目前正式的管理辦法尚未出臺,只在2015年9月納入備案管理。2015年末《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截至目前正式稿尚未落地。除2015年7月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外,總體上具體的監管細則均未出臺,目前互聯網金融監管仍然處于無序和混亂狀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還不成熟。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界定、風險和有效監管尚無統一定論,本文將從厘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出發,著重分析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金融的風險,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提出我國的監管建議。
目前,學界和業界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本質的理解仍存在較大爭議。謝平(2012)是國內較早提出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模式,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對傳統的融資模式產生了顛覆式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具有融通資金的成本優勢(王漢君,2013)。陳志武(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是渠道意義上的創新,其產品結構、產品設計與傳統金融產品沒有區別,其沒有改變交易各方的跨期價值交換和信用交換這一金融交易的本質。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仍是金融,其風險和傳統金融風險類似(吳曉求,2015;許小年,2016)。從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的觀點看來,互聯網金融利用了現代技術,包括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范圍、人數、金額和環境,但其本質仍是金融。因此,本文較贊同以陳志武教授為代表的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具有傳統金融所具有的所有風險。
目前學界對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也尚未有統一的劃分標準。王達(2014)把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分為七類,即第三方支付、“余額寶”模式、大數據金融、點對點(P2P)網絡信貸、互聯網金融門戶、信息化金融機構以及眾籌融資。鄭聯盛(2014)把互聯網金融分為金融機構信息網絡化、第三方支付、網絡信用業務以及虛擬貨幣等四大類業務模式。吳曉求(2015)把互聯網金融大體歸于四類:(1)第三方支付。(2)網絡融資:一是基于平臺客戶信息和云數據的小微貸款和消費貸款,二是P2P平臺貸款,三是眾籌(Crowd Funding)模式。(3)網絡投資:一是P2P和眾籌平臺融資的資金提供者,二是網上貨幣市場基金。(4)網絡貨幣。
以上學者的劃分標準不一。本文從新業態和監管角度出發進行劃分,認為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網絡支付、以P2P為代表的網絡借貸、以人人投為代表的眾籌融資和以網商銀行為代表的網絡銀行。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主要是渠道上的革新,風險可控,監管也比較明確,不包括在其中。網絡貨幣在我國禁止流通,不包括在其中。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質在于處理風險。互聯網金融利用了現代技術,不僅具有傳統金融風險所具有的突發性、傳染性等,而且其風險比傳統金融更具綜合性和復雜性。互聯網金融屬于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的耦合,風險源發生了轉型或變異,風險類型更加復合(吳曉求,2015)。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風險,其碎片化、跨界性和傳染性可能導致新的金融風險(王漢君,2013)。互聯網技術使金融服務的技術風險、業務風險和法律風險更加凸顯(楊群華,201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金融和互聯網兩個維度出發把互聯網金融風險分為兩類:傳統風險和特有風險。
(一)傳統風險
除市場風險外,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合規風險均顯著高于傳統金融機構。
1.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金融中依舊比較顯著,信用風險依舊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首先,互聯網金融的大部分客戶為銀行等正規金融體系篩選過后的“次優客戶”,風險等級較高。其次,長尾客戶大多為“草根”階層,收入及還款能力良莠不齊。再次,互聯網金融尚未對接國家征信平臺,對客戶的身份認證、金融信息和生活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均存在高于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最后,以P2P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資金成本較高,正規P2P平臺的客戶年化收益率一般為8%—12%左右,遠遠高于銀行3%—4%的資金成本。在資金成本高企情況下,貸款利率更高,加之經濟下行,借款企業違約風險增大,個人違約率提高。
2.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傳統的金融風險之一,期限錯配、流動性不足容易引發“擠兌”。以余額寶為例,2013年推出后爆發式增長,2014年末規模已達5789億元,超過華夏基金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單只基金和世界第三大貨幣基金,用戶超過1億。如此大規模的貨幣基金,一旦出現大規模贖回,將引發擠兌風潮,涉及上億客戶,影響金融市場穩定。此外,互聯網金融缺乏傳統金融機構的“最后貸款人”,一旦出現擠兌,央行不承諾提供流動性支持。從這個角度看,其流動性風險高于傳統金融機構。而且,在期限錯配情況下,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受到考驗。
3.法律合規風險。就P2P網貸平臺而言,《合同法》未規定個人對個人的貸款。P2P平臺作為民間借貸中介的合法性無法得到確認,許多業務游走在合法和非法的灰色地帶,稍有不慎就觸碰了法律的高壓線,或者有些平臺直接利用法律的模糊地帶進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活動。機構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觸碰法律“底線”(劉士余,2014)。如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后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余額寶初始運行時并不具備基金銷售的牌照,當時也已經突破了法律的界定(楊艷泓,2013)。
(二)特有風險
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開展,高度依賴互聯網技術,具有特定的風險。
1.信息技術風險。信息技術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獨特的、突出的風險。一是身份識別、信息泄露、信息處理等技術風險。二是重大技術程序失敗及可能引發的金融基礎設施風險。三是基于程序技術的操作風險更為凸顯(商建剛等,2013)。客戶個人信息的保密及資金賬戶的安全對互聯網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臺一旦受到黑客攻擊、網絡保護有漏洞或感染病毒時,客戶信息有可能被大規模泄露,資金被盜用或者系統癱瘓。2014年韓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客戶資料信息泄露,涉及1億條信息、1500戶客戶。2015年5月發生的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大面積故障,導致上億客戶無法實現資金支付和轉移。
2.“長尾”風險。互聯網金融突出的特點就是“長尾”效應,可在邊際成本接近零的情況下服務客戶,極大地擴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和市場。互聯網金融的廣泛性、規模性導致風險的負外部性加強,人數巨大的消費者利益侵犯與權益保護問題凸顯(商建剛等,2013)。同時,互聯網獨有的開放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會擴大風險的傳染性和破壞性。互聯網金融具有高技術性帶來的操作風險和高聯動性帶來的傳染風險(王漢君,2013)。
因此,互聯網金融不僅會擴大和加劇傳統金融所具有的信用、流動性等風險,還具有獨特的信息技術風險和“長尾”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迫切性和挑戰
我國雖然已建立起初步的監管框架,即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機構,但仍缺乏具體的監管細則,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不斷積聚。一方面,投資者和金融穩定風險增大。P2P平臺資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隱患(劉士余,2014)。未實施第三方資金托管的P2P平臺比例高達95%(國泰君安證券,2015),自有資金和借貸資金未實施有效隔離,2015年爆發多起“卷款跑路”、集資詐騙事件。截至2016年3月末,全國網貸行業共出現1490家問題平臺,占全部平臺的38%。P2P平臺成為互聯網金融風險爆發的集聚地。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仍處于監管套利中,擾亂正常金融競爭秩序。如商業銀行除需繳存高達16.5%的存款準備金外,還受資本充足率8%和核心資本充足率4%的約束,但P2P平臺等無此類要求,造成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因此,必須改善和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促進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兼具金融與互聯網的雙重屬性,并具有跨界經營和普惠性的特點,在我國現有分業監管體制下極易出現監管重疊或監管空白。一是互聯網金融深化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對現有的分業監管和機構監管模式提出了較大挑戰。二是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技術含量較高,虛擬化程度較好,這對現有監管的及時性、有效性等提出了較高要求,現有監管體系面臨技術性困境和新型監管人才缺乏困境。互聯網金融各監管細則遲遲未出臺和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是分不開的,如十部門《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銀監會網貸細則(征求意見稿)中均把P2P平臺定義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引起較大爭議,這主要是由于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監管層、學術界及實務界的認識存在較大偏差所導致。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路徑建議
金融危機以后,各國都加強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互聯網金融作為影子銀行的表現形式之一①,應盡快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互聯網金融監管是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這是業界和學界的共識。金融監管需達到三大目標:維護金融穩定、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金融效率,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目標也不例外。美國出臺了十幾部法律和條例來保護消費者,金融危機后頒布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更是將消費者保護放在和金融改革同等重要的地位。
西方發達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總體上采取審慎監管的態度。互聯網金融是金融行業和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具有互聯網和金融“二重”屬性,因風險變異可能產生“三重”屬性。因此我國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構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框架。
1.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產品模糊了銀行、保險、證券的邊界。針對我國分業監管的現狀,對互聯網金融應以功能監管為主,輔以協調監管。對互聯網金融要實施“穿透式”監管,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明確業務本質(潘功勝,2016)。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投資和網絡銀行的運行機制和風險差別較大,應分級分類建立差異化監管標準。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主要體現在對客戶沉淀資金的監管上,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持有一定金額的擔保債券或保持相應流動資產,以保障客戶資金安全。英國規定網貸公司獲得信貸牌照才能開展信貸業務,并于2014年4月將P2P由消費信貸領域監管轉入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監管范疇,側重于網貸平臺交易行為的監管。美國的網貸公司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強調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義務。需要強調的是,美國的P2P網絡貸款和我國不同,其不承擔貸款的信用風險,也不進行流動性或期限轉換,類似于純粹平臺模式。我國的P2P網貸大部分進行擔保,更類似于民間借貸(謝平,2014)。2012年美國《JOBS法案》對籌資者、融資平臺和投資者均做出了限制,籌資者除備案、信息披露外,每個項目融資總額在兩個月內不能超過100萬美元;對融資平臺設置融資閥值機制。融資目標未完成時,不能將資金給予籌資者;少于10萬美元年收入的個人投資者,投資總額不得超過2000美元或融資項目總額的5%。國外對網絡銀行的監管基本和傳統銀行一致,堅持適度審慎原則。
2.從互聯網技術風險角度制定監管標準。互聯網金融高度依賴互聯網技術,從技術安全角度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對一些網貸平臺設定技術門檻。對網絡銀行,應從安全體系、準入標準、身份和權限認證、法制體系和技術體系入手,防范互聯網金融的獨特風險(陳丹青,2009)。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規范互聯網金融平臺,如對操作系統、防火墻技術、數據安全技術等設定準入門檻和行業標準;如服務器必須設在國內等,可追溯其記錄以達到有效監管。在金融交易的信息安全方面,加強基本加密技術、安全認證技術以及安全應用標準與協議三大層次的技術支撐(洪娟等,2014)。
3.從金融風險角度構建監管原則。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潘功勝,2016),因此應注意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監管的一致性與差異性(謝平,2014)。一方面,從金融風險的角度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從防范系統性風險與保護消費者角度加強互聯網金融審慎監管,如資本充足率、風險準備金等要求。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和內控制度做出相應的要求,并進行現場和非現場檢查。另一方面,要堅持監管一致性,防止監管套利。對相同的金融業務,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應采用相同的監管原則和業務標準。只有堅持監管規則的公平性,才能保證不同市場主體的公平、有序競爭。此外,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目前,除第三方支付領域有2010年人民銀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對其做出了一些規范且僅為部門規章外,P2P、眾籌、網絡銀行等新興領域的細則均未正式出臺。法律層面的規定更是空白。我國初步構建的第三方支付監管框架較薄弱,在立法層次、分類監管、備付金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重大問題上需進一步完善和突破(巴曙松、楊彪,2013)。
4.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市場自治的作用。長期來看,我國應建立官方監管、行業自律和市場自治三級監管架構。官方監管亟待出臺措施,行業自律協會初步建立,市場自治尚有待培育。以英國為例,P2P監管以行業自律為主,P2P金融協會制定的《P2P融資平臺操作指引》發揮了重要的規范作用。經過兩年的籌備,2016年4月1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成立。一是行業協會應盡快出臺行業相關規范和約束懲戒機制,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互聯網本身的平等、自由、開放基因,決定了行業自律比政府監管更加有效,其靈活性更高、反應更快。二是大力培育市場自治。借鑒電商平臺,培育公共評價體系,規范互聯網金融主體行為,提升交易過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總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市場自治應保持動態平衡,應高度重視和發揮行業自律及市場自治作用,維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經營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整個行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注:
①201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影子銀行范疇。
參考文獻:
[1]Allen,H.,Hawkins,J.,and Sato,S.2001.Electronic Tr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ystems[R]. BIS Papers Chapters with Number 07-04,November.
[2]Anguelov,C.E.,Hilgert,M.A.,and Hogarth,J.M. U.S.2004.Consumers and Electronic Banking,1995-2003 [R].Federal Reserve Bulletin,Winter.
[3]Chen,L.2008.A Model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6(1).
[4]安邦坤,阮金陽.互聯網金融:監管與法律準則[J].金融監管研究,2014,(3).
[5]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
[6]李真.互聯網金融:內生性風險與法律監管邏輯[J].海南金融,2014,(4).
[7]劉士余.中國金融的深度變革與互聯網金融[J].清華金融評論,2014,(2).
[8]魯政委.互聯網金融監管:美國的經驗與中國的鏡鑒[N/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05/12263885_0. shtml,2014.
[9]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
[10]吳曉求.互聯網金融:成長的邏輯[J].財貿經濟,2015,(2).
[11]謝平.互聯網金融的現實與未來[J].新金融,2014,(4).
[12]王漢君.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挑戰[J].中國金融,2013,(24).
[13]王達.影子銀行演進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及其引發的沖擊[J].東北亞論壇,2014,(4).
[14]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J].金融監管研究,2014,(2).
[15]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5).
[16]陳志武.互聯網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
[17]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8]歐陽衛民.非金融機構支付市場監管的基本原則[J].中國金融,2011,(2).
[19]高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其法制監管[J].中州學刊,2014,(2).
[20]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
[21]吳曉靈.互聯網金融應分類監管區別對待[J].IT時代周刊,2013,(21).
Absttrraacctt:Internet finance grows explosively in China,but the regulation is in a"regulatory gaps"state.Internet finance has the double properties of internet and finance,with the credit risk,liquidity risk more prominent than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ong with significant legal risk.Besides,it has unique IT risks and the"long tail"effect intensifies and expands the externalities and destructiveness of the risk.The paper proposes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et finance's risks,including functional supervision,internet technology,financial risk and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Key Woorrddss:internet fina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 risk,long-tail risk,functional supervision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CX,SJ)
Internet Finance:Nature,Risk and Regulation Path
Ding Yu1,2Lu Guobin3
(1.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808;2.PBC School of Financ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808;3.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F830
A
1674-2265(2016)10-0038-05
2016-8-1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銀行信貸和風險控制”(2015M581273)。
丁玉,女,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盧國彬,男,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