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青松
對鄉鎮收入與消費支出的分析與研究
文/李青松
目前,鄉鎮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漸增長,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漸漸奔向小康生活,這也使得鄉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支出之間的關系發生巨大的改變,同時也影響了市場的發展。本文對鄉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支出情況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鄉鎮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情況,發現居民收入與支出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問題總結出了幾點建議,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支出;建議
經濟發展迅猛,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居民的收入隨之增長,鄉鎮居民不是僅僅靠耕種為生,居民大多外出打工,鄉鎮居民收入途徑也漸漸增多,人們的消費需求日漸增長。從一定程度上講,鄉鎮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與他們的消費支出成正比,鄉鎮居民的收入越高,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就越高。收入與消費兩者之間互相促進,收入增長決定著消費的增長,而消費是促進增收的動力和目標。目前為止,部分鄉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還比較慢,居民的收入增長途徑較少,不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與消費,進而影響鄉鎮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由此可見,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增長是極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一)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提高
近年來,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免收農業稅、對耕種居民進行土地補貼,鼓勵居民種地耕田,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為在家耕種的居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政府優惠政策的推出,鄉鎮居民對種地又充滿了信心,居民都積極的進行農業耕種,糧食產量增多,鄉鎮居民收入增長。
(二)居民消費結構逐漸優化
隨著鄉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鄉鎮居民的消費支出也漸漸增加,居民的物質需求越來越大,居民對食品的需求不僅僅是對糧食的需求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精糧,對肉類、奶類、蛋類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大。居民在提高食品需求的同時,在穿著、文化、旅游、娛樂方面的消費也不斷增加,居民在交通上的消費自然不會落后,居民出行大多采用機動交通工具,有很多都養了私家車,交通消費支出也明顯增大,娛樂設施齊全[1]。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不僅體現在以上幾方面,居民居住環境當然不例外,居民大多都蓋了新房子,有的已經住進樓房里,家里的電器設備等應有盡有,值得一提的就是鄉鎮居民的理財、投資、保險也在持續增長。
(三)鄉鎮居民消費比城市居民消費略高
鄉鎮居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稍高于城市人均消費,根據社會調查,結果表明鄉鎮居民平均消費先增長后又降落,后又經歷過跌宕起伏的變化,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消費率則變化相對穩定。總的來說,鄉鎮居民消費率變化傾向均略高于城市居民的消費率。
(一)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在國民收入消費分配中的份額持續下降
鄉鎮居民的消費迅速增長,但增長速度相比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較慢,收入增長速度緩慢,導致居民的消費速度也緩慢下來。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增長相比國民經濟的增長與消費速度較慢,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較低,居民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由于鄉鎮居民傳統的勤儉節約的習慣,受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導致居民的消費傾向下降[2]。此外,由于人口因素,目前老齡化現象嚴重,勞動人口密度降低,居民收入差距加大,這也是導致居民消費傾向降低的因素之一。
(二)與城市收入和消費差距明顯
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雖然在不斷增長,相比城市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差距較明顯,政府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出臺了各種政策,試圖通過改變鄉鎮居民收入來源,推進非農業行業在鄉鎮經濟的發展。實踐表明,鄉鎮居民收入與城市距離漸漸縮小,但鄉鎮居民消費與城市之間的距離仍沒有改變。
(三)地區居民與人群消費傾向也不同
地區居民的消費無論是平均消費,還是居民消費的兩端,消費情況都因消費地區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從地區實際消費情況來看,區域消費最高的是東部,由于東部居民的消費用于吃住方面的份額較少,主要用于旅游、文化生活及投資等,而西部地區居民消費主要是吃穿住行,恩格爾系數較大,故西部是消費最低的地區,中部和東北部消費居中。這四個地區的平均消費傾向均高于各自的邊際消費傾向。
提高鄉鎮居民的收入,要建立相關的居民勞動收入標準,提高居民的勞動收入。定期增長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在勞動中的收入比重,縮小城鄉收入消費差距,加強政府補貼。為此,提出了增強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建議如下:
(一)加強農業基礎領域的管理
鄉鎮居民增收途徑不僅僅依靠種地取得主要收入,在保證居民家庭基本的農業增收的前提下,要鼓勵農民積極的進行農業以外的創業途徑。引領居民的收入創業發展,改善鄉鎮居民靠耕種為主要增收的現狀,使鄉鎮居民收入在農業的各個基本領域發展,增加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在國民收入消費分配中的份額。
(二)縮小鄉鎮和城市收入與消費間的差距
為了縮小鄉鎮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距,加強了一些相關制度的管理,增大政府部門對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支出的管理,增加對鄉鎮居民在教育與醫療方面的經濟投資[3]。改變居民傳統的消費理念,適應收入增長與適度消費之間結構的變化形式,對鄉鎮居民進行相關的教育,開展各樣的收入與消費相關的訓練活動,改變居民的消費思想,提高居民的勞動收入和消費水平,實現城鄉居民一體的勞動模式,促進鄉鎮經濟發展,鼓勵在外打工的居民盡可能的返鄉創業,政府將積極扶持電子商務、小微型企業的發展,擴大鄉鎮居民的就業途徑,使鄉鎮居民在確保農業收入的基礎上,盡可能多的發展非農行業就業,獲得與城市居民相當的收入,為鄉鎮居民提供穩定增長的工資,逐漸提高鄉鎮居民的收入,增大穩定工資性收入對消費支出的供給,提高居民的消費率。
(三)培育鄉鎮投資環境
鄉鎮居民穩定的農業勞動收入,在目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消費支出,要鼓勵居民創新大膽嘗試,引導居民學會合理投資,掌握投資的機會,掌控好投資的風險,通過合理投資增加收入。居民在投資理財時,一定要掌控好投資帶來的收益和風險,理性投資。與此同時,鄉鎮居民還應該建立一些資產所有權制度,居民可以將家里的資產存入銀行,收取應得的利息,將居民所持有的土地賦予居民所有權,居民可以合理的使用分配土地,給居民適當的土地征用補貼,土地所有權歸居民掌控,增加居民的資產性收入,帶動居民消費的提升。
(四)加大政府對轉移性收入的政策支持
提高鄉鎮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將鄉鎮居民分割的土地中具有歧視性收入的土地分割制度廢除,保障鄉鎮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制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鄉鎮居民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和鄉鎮居民的養老保險等相關制度[4]。加大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性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對居民耕種的扶持政策,對部分貧困的居民給予適當的困難補助政策,增加居民的轉移性收入。
增加鄉鎮居民收入與消費,為實現鄉鎮居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促進鄉鎮的繁榮與穩定。為此,政府應加強對鄉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結構的管理工作,加大財政對鄉鎮居民收入的政策扶持。增加鄉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促進居民的消費支出,最終實現鄉鎮居民經濟結構的健康發展。
[1]張峰.鄉鎮收入與消費支出的統計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29:19-20.
[2]夏曉平,羅鳳金.物價上漲對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的影響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01:5-10.
[3]溫濤,田紀華,王小華.農民收入結構對消費結構的總體影響與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03:42-52.
[4]張寧.物價波動對不同收入群體消費支出影響研究——以河南省為例的實證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06:66-67.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