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松
(山東青島第一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2)
?
從支付寶提現收費小議互聯網金融
喬 松
(山東青島第一中學,山東 青島 266002)
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從2016年10月起,支付寶宣布將對支付寶提現收取一定服務費,此舉反映了互聯網金融的一些趨勢,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存在現象,闡明未來金融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金融;支付寶提現;金融發展趨勢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羅伯特·席勒說人類的社會是金融社會。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生,雖然不能身處金融旋渦中做時代的弄潮兒,但耳聞目睹國內外金融的發展——從高大上到妖魔化,如在美國;從默默無聞到趨之若鶩,如在中國。不得不說,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與金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隨著進入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和物聯網多維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傳統金融業態迸發了新的活力,無疑將金融發展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今年7月底,網貸投資人數升至348.19萬人,環比上升2.93%;借款人數達到115.39萬人,環比上升2.65%。歷經了2015年的互聯網金融業的亂象整頓與監管思考后,人們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需求并未削弱。尤其在2016年9月初開啟的G20杭州峰會上,普惠金融成為熱議的話題,金融全球化、普及化時代已經到來,以需求為導向的金融市場正迎來新的機遇。在這種機遇下,能否抓住并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穩態發展,值得我們深思。
阿里巴巴的馬云曾放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敝钡浇裉煳覀儾坏貌怀姓J,阿里巴巴作為一個曾經的圈外人,以其強勁實力影響了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2013年6月,阿里巴巴支付寶推出國內首支互聯網貨幣基金“余額寶”,兩個月吸納資金250億元,受到大家熱切追捧,互聯網金融概念由此正式進入公眾視野。就在幾天前,支付寶發布公告稱,因綜合經營成本上升,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寶將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0.1%的服務費,個人用戶每人累計享有2萬元基礎免費提現額度。公告一出,第一時間引起了超過4.5億支付寶用戶和業內專家的廣泛討論。相比于微信支付的1000元免費額度,支付寶的免費額度足足高出20倍,且提現只涉及“提現到本人銀行卡”和“轉賬到他人銀行卡”兩個功能,但習慣了“免費午餐”的用戶們對于這一做法依舊持有懷疑態度,紛紛提出疑問:支付寶官方宣稱調整提現規則是為了減輕部分成本壓力,那究竟支付寶的綜合支付成本有多大呢?支付寶方面并沒有公布相應數據,我們可以通過我國第二大第三方支付機構——騰訊旗下的財付通來推斷,支付寶在轉賬手續費方面的成本,每個月大約是9億元,一年則超過百億元。這一數據確實十分龐大,之前不收手續費,現在突然又收,難免會讓廣大用戶心里犯嘀咕吧。支付寶這一舉措,也是在考慮過用戶的心理落差,權衡各方利弊之后所做出的慎重決定。因為其實在這之前互聯網金融的免費,實際上是有人在替用戶買單,包括支付寶、微信在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一直在為用戶承擔相應的成本。平臺免費服務在初期能夠為平臺迎來客戶,但在客戶及交易體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巨大交易成本實際就推高了平臺運營成本,這時再一味包攬下所有手續費,無異于“打腫臉充胖子”,長此以往恐怕會元氣大傷。除此之外,支付寶此次提現收費還有其他的考慮。支付寶作為螞蟻金服最基本的一環,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業務,此前螞蟻金服盛傳IPO,支付寶作為先行軍,利用提現收費這一環,大概是希望幫助螞蟻金服亮出漂亮的盈利數據,才能為下一步鋪路吧。
從經濟學原理看,互聯網平臺適度收費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是中國互聯網走向成熟的標志。一方面,用戶在互聯網上獲得了優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付費意愿隨之提升,部分互聯網企業開始不再將“免費”作為吸引用戶的唯一手段,而是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去吸引“付費”用戶,前期的跑馬圈地免費策略已經結束;另一方面,免費服務帶來的巨大交易成本和人工費用長期以來并不能降低平臺的邊際成本,相反會不斷提高平臺的運營費用,導致平臺很難持續運營下去,對于平臺的持續創新和服務能力更加是致命打擊。而對于互聯網的部分收費,消費者無需恐慌,因為只要互聯網產業保持在公平開放的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價格一定會趨于合理。
支付寶提現收費引起了廣泛熱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用戶的生活需求方式和傳統金融行業。對于用戶的生活需求來說,除提現外,今后使用支付寶進行消費、理財、購買保險、手機充值、水電煤繳費、掛號、繳納交通罰款、使用手機支付寶轉賬到支付寶賬戶、還信用卡等服務不受影響;且在用完基礎免費額度后,用戶可以使用螞蟻積分兌換更多免費提現額度。同時據調查顯示,在國內,支持支付寶的餐飲商家、商超便利店已經超過100萬家、網約車超過1000萬輛,支持支付寶掛號、交費等全流程服務的醫院超過2000家,全國347個城市的市民,可以使用支付寶“城市服務”提供的生活繳費、交通違法繳罰等各種便民服務;在海外,7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萬個線下商戶也接入了支付寶。用戶在這些地方使用支付寶全部免費,也就是說,用戶實際受到的影響有限,因為支付寶哪里都能花,提現的機會和必要性實在不大。
而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來說,支付寶支付選擇提現收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或對銀行形成利好。目前主流的手機銀行依舊采取轉賬免費策略:今年2月,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商業銀行決定陸續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的轉賬、匯款業務,無論是跨行還是異地都免收手續費。今年7月,全國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宣布發起設立“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決定對手機銀行、個人網銀等電子渠道跨行轉賬免收手續費。在此背景下,支付寶采取提現收費,其用戶涉及到銀行卡的轉賬將加速分流至這些免費的渠道,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銀行很大的機會。而能否抓住支付寶、微信所提供的發展契機,對傳統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挑戰。加速轉型,恐怕才是傳統銀行的發展王道。時刻關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變革,從而實現經營理念、模式、機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擁抱變革帶來的契機,提升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力。
支付寶從其誕生,因漲勢太過迅猛而引發不少傳統金融機構與學者的各種非議,到今天因為提現收費又再次引起軒然大波,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在要整頓和取締的聲音中卻早已成為金融業的一面標桿。這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景象,其實在提醒我們:互聯網金融早已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國民經濟形勢。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依賴其與傳統銀行相比的獨特優勢,以及社會公眾追求財富的迫切心理,迅速蓬勃發展并形成了一定規模。但與此同時,P2P行業長期處于“無門檻、無監管、無標準”狀態,出現了“快、偏、亂”的現象。據相關報道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共有10家注冊資本在5億元以上的網貸平臺出現問題。而今年上半年就有515家平臺退出,其中268家平臺出現跑路、提現困難、經濟偵查介入等現象,其中不乏注冊資本達到10億元的公司。P2P網貸平臺極易碰觸非法集資底線,諸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攜款跑路等等新聞經常與P2P網貸一起出現,讓P2P網絡借貸成為非法集資的重災區。這些缺乏自律和嚴格管制的經營主體擾亂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互聯網金融就像是在大海中極速前進的快艇,而相關制度的出臺和監管則如一雙有力的大手,扶正其發展方向。在大眾金融服務需求與金融亂象環境的博弈下,2016年4月,有著黨和國家喉舌之稱的《人民日報》發文:確?;ヂ摼W金融健康快速發展。只有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才能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走向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意味著一個規范化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正拉開序幕。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發布“史上最嚴監管”之稱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管理辦法》,P2P全面進入監管時代,“叫停”資產證券化,對借款人借款金額做嚴格限制,杜絕各家自建類銀行“資金池”的可能,強調信息中介功能,以期從根本上改變網絡借貸機構缺乏準入門檻、監管規則和體制機制不健全的狀態,推動網貸這一新興行業向規范化、透明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這一辦法使P2P金融玩法、想象力,被極大壓縮,從上市的宜人貸出現暴跌情景,就可見一斑。
隨著監管力度的步步收緊,近半年以來,全國范圍內重大非法集資被制裁的案例頻現,互聯網金融經營秩序得到了有效規范。 例如在2016年9月,山東淄博審結了首起利用P2P網絡借貸進行非法集資的案件。兩被告人通過推廣其“P2P借貸投資模式”,并以提供資金借貸中介服務為由,承諾月息高達2.9%以上的高額回報,來吸引投資人。在近一年的時間內,非法吸收430名投資注冊用戶存款共計人民幣2697萬余元,造成202名投資注冊用戶本金損失共計643萬余元。隨著相關法律政策和最強監管落地,依法嚴厲打擊和遏制非法集資違法行為、防范金融風險發生、推動P2P行業嚴格自律和規范發展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強,但對于選擇這一投資方式的普通公民而言,筆者認為人民法院通過刑事審判手段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行為、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只能是一種事后救濟手段。因此,普通公民亦需增強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自擔意識,社會公眾在通過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投資時,應當慎重對待,理性分析,在投資之前,對所選平臺進行全面考察,參照國家最新頒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核對該機構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一旦發現異常,應果斷停止投資或要求撤資,并及時向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報告。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曾經說過,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另一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技術下的金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的“對手”,是憑借成本和效率優勢來虎口奪食的,比如蘇寧的“任性付”、京東的“白條”、阿里的“花唄”都在搶信用卡的生意。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否則止步不前,必然會固步自封。
“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當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大潮時,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立足自身實際和競爭優勢,制定分步實施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行動計劃,快速搶占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先機。另一方面,也要從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積極推動向智能化網絡銀行的轉型,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在互聯網經營環境下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的巨大利益面前,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最佳策略是盡快“摒棄前嫌”,強強聯合,占據先發優勢。
最后筆者套用《孫子兵法》的一段話來談一點我的粗淺認識:金融,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切與金融相關的技術創新,無論是互聯網手段,還是大數據手法,都必須以金融最本質的信用、風控為立意核心,籍此生根、長大、迭代發展,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