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銀
(麗水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環節:質量提升體系構建
■張銀銀
(麗水學院,浙江麗水323000)
我國改革已從重視需求側轉向供需兩端改革,質量提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構建質量提升體系是關鍵環節。完善的質量提升體系有利于企業追求質量的內生動力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質量雖然已有長足進步,但是,我國需求結構不斷升級,質量需求迫切,依然處于產品質量安全高發期,應從質量立法、質量標準、質量監管、質量激勵和質量中介幾方面入手,構筑質量提升體系,最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實現供需有效均衡。
供給側改革;質量提升體系;有效供給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場合多次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刻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和目標,從供給側發力,從生產端入手,改革的目標是質量和效率提升,實現供需有效均衡。這標志著我國改革主攻方向由重視需求側,轉向供需兩端改革。質量提升是改革的目標也是結果,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是質量提升體系構建,完善的質量提升體系有利于激發企業追求質量的內生動力;有利于我國進出口產品結構的改善;有利于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
自從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新跨越,引起學術界熱議。一是深入解讀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和政策外延。例如,車海剛探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二是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關鍵及推進重點。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都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宏觀經濟管理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必須通過強化供給領域的結構性改革來解決發展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劉偉,蔡志洲,2016)。賈康(2015)認為“十三五”時期的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解除供給抑制、放松供給約束,然而,劉世錦(2015)認為供給側改革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厲以寧(2015)提出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風險與應對策略。胡鞍鋼等(2016)指出只有在“五大政策支柱”的多重維度做好“加減乘除”混合運算,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之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也連續刊發多篇文章分析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支撐——新供給經濟學(賈康);從宏觀經濟視角解讀改革的要點(陳彥斌);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供給側改革(王廷惠黃曉鳳)。趙文斌(2015)提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良性的質量發展。由此可見,供給側改革得到學術界一致肯定,但是,推進重點和如何推進停留在宏觀把握,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供給側改革的切入點、關鍵環節和實施策略,以構建質量提升體系為關鍵環節是較容易實施,也是學術界至今忽略的重點,本文的研究為供給側改革獻言獻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政府推進質量發展初顯成效
近年,中國政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規劃明確確立了“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指導思想,出臺《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公布,旨在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國政府前所未有地關注質量提升,在高鐵、高科技產品出口等領域,中國質量品牌已初露鋒芒,中國高鐵印尼中標實現“全項目走出去”,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總裝下線,“九三”閱兵展示中國裝備新質量,亞洲開發銀行公布的《20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稱,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大高科技出口國。這標志著,中國制造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二)企業積極探索質量提升路徑
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到服務業,從線下到線上,涌現出一批在質量提升方面的大膽探索者。例如,伊利集團構建“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級”(集團、事業部、工廠)質管體系。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主導產品“零缺陷”工程。西安西電開關電氣有限公司,構建質量追溯平臺,對產品的物流、信息流堅信監控,實現對各零部件及整機的質量溯源。成都新元素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打造“透明車間”,嚴格把控每一道程序。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美國DOT標準、歐洲ECE標準、中國3C標準等系列認證,用認證提升品質。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質量問題響應機制。青島港集團,精心打造“10小時保班”服務名牌,保證10小時以內完船的全國最高效率。電子商務網站1號店,制定了比監管部門更為嚴格的《臨近保質期食品下架管理規定》,加強食品有效期管理。
(三)地方政府多舉措推進質監改革
地方政府不斷探索質監改革舉措,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過程中,注重地區間標準協同、質量信息共享、質量安全聯查聯動、質量基礎一體化等方面的區域質量合作。廣東省每年由省財政從科技專項經費中撥付1億元,在產業園、專業鎮和產業集群建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機構,實現產業集群地質監技術檢測機構全覆蓋。安徽省建設企業質量信用平臺,實時動態更新及發布。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質監行政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將地市級質監部門納入政府工作部門。山東東營探索出包括政策出臺、自主技術標準轉化、建立標準體系等系列內容,適合中小城市工業標準化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產品種類越發齊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伴隨著我國人均GDP跨越7 000美元大關,居民整體消費能力持續提升,質量需求愈發迫切,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還處于產品質量問題高發期
根據相關部門數據,2012年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立案查處侵權假冒案件31.7萬件,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0 622個,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 644件,涉案金額29.1億元。其中,2014年全國工商系統共查處侵權假冒案件6.33萬件,案值9.54億元,質檢系統執法打假涉案貨值45.3億元,消費品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率依然高達11%,2015年前11月共立案查處侵權假冒案件4.6萬件,案值6.5億元。消費者熱衷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問題成為新熱點,2014年國家質檢總局對涉及網絡銷售的兒童玩具、服裝等14種電子商務產品的抽查結果顯示總體合格率僅為73.9%。2015年質檢總局公布了電商產品中不合格“櫻花”廚用家電產品等系列典型案件。近年數據表明,我國還處于產品質量問題高發期,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也經歷類似階段。美國在19世紀后半葉,食品摻假事件頻發,1938年的“藥劑磺胺”事件中導致107人死亡,1962年歐洲發生的“沙利度胺安眠藥事件”導致上千名出生嬰兒畸形。
(二)質量監管體系不完善
質量監管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與消費者。首先,地方政府容易陷入質量規制困境。政府與企業之間一個是規制者、一個是被規制者,政府的責任是明晰的,但又難免受制于企業,企業是稅收的主要來源,當政府將財政收入和GDP增長作為重要任務時,難免會出現弱質監管現象。其次,多部門監管,存在監管死角。以奶粉行業為例,現由衛生部負責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但是奶源與農業部門相關,奶制品又歸質檢部門監管,奶站收奶沒人管,成為空白地帶。最后,面向消費者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識別體系不健全。面對日趨豐富多樣、琳瑯滿目的千萬種商品,每年數以千計的新產品問世,政府就算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都難免出現監管不力。消費者是產品質量的最深刻的感知者,獲取、監測和識別消費者反饋的質量信息是質量監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部分省份啟動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系統,在全國還有待完善和普及。
(三)質量標準和激勵機制不健全
第一,一些行業的質量監測標準和方法需與時俱進。在“三鹿事件”案發前,質檢部門監測牛奶項目中主要包括重金屬、微生物、農藥殘留,以及可能的某種細菌,并未對摻雜三聚氰胺進行檢測,之后采用的凱氏定氮檢測法也存在缺陷,檢測方法至今仍在改進中。在食品、藥品、汽車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國存在多標準并存,不同標準尺度不同,標準制定缺乏科學性等的產品質量標準問題。第二,對促進企業產品質量提升的激勵機制不健全。激勵企業保障和提升產品質量的根本是質優價優的市場機制,一些行業內部出現的假冒偽劣、以次充好打破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降低消費者對國內銷售商品的信任度。2015年曝光的萬科使用安信“毒地板”,蘇泊爾錳超標等事件,說明我國市場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政府也是激勵企業保障產品質量的重要主體,我國由中國質量協會負責承辦的“全國質量獎”具有重要意義,部分地方政府如福建省設立“政府質量獎”,起到向大眾傳遞“正能量”的作用,但是宣傳力度和影響范圍不足。有機產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綠色產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中國名牌產品標志認證、中國企業或行業排行等不僅激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而且有利于消費者選擇商品,但認證程序需簡化、加大對企業及農戶的宣傳力度,才能起到正向激勵作用。
(四)質量檢驗檢測中介機構有待市場化
我國檢測市場包括國有、外資和民營質檢機構,還包括原屬各部委系統下的專業實驗室、研究所發展而來的專業化質量計量檢測機構等四大類型,根據2014年統計數據,對外開展檢測業務的機構約2.5萬家以上,其中不包括企業和醫院內部實驗室,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實驗室共4 835家,總量也位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國質量檢測市場規模達到1103.8億元,民營和外資檢測機構增長迅速。但是,國內質檢機構規模普遍較小,精良檢測設備缺乏,檢測人才不足,品牌意識薄弱、服務效率低、市場意識薄弱,這些問題與我國對檢測市場的需求格格不入。例如,2015年4月公布的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規定,“進行抽樣檢驗,應當購買抽取的樣品,委托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檢驗機構進行檢驗,并支付相關費用;不得向食品生產經營者收取檢驗費和其他費用。”全國目前有40萬家以上的食品企業的產品抽檢工作落在質檢、工商等部門,以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條件,肯定不堪重負,大力推進質量檢驗檢測中介機構市場化發展迫在眉睫。2015年3月,我國質檢總局發布《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是促進質檢機構發展良好信號,但市場化改革任重道遠。
(一)質量立法
1993年頒布的《產品質量法》、1989年獲批的《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2014年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4年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以及2015年頒布的新《食品安全法》構成了我國現行的產品質量責任法律基本框架,但是這遠遠不夠。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曾經歷了“質量安全頻發期”,在每一次重大質量安全風險背景下,制度和法規的變遷值得借鑒,1906年為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美國通過了《清潔食品和藥品法》和《肉類制品監督法》,1938年和1962年制定和修訂了《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1976年通過了《醫療器械修正案》,1980年通過《嬰幼兒配方法案》,2010年通過《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而且,美國針對所有買賣交易1952年制定了《美國統一商法典》(UCC),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在UCC框架下1972年出臺《邁格努森——莫斯擔保法》,鑒于汽車市場的重要性,各州制定《檸檬法》。為了限定政府干預邊界,保證市場競爭空間和經濟活力,保障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美國以最低擔保為條件。我國在產品質量安全頻發和消費者爭端較多領域的立法還不足,需要在奶粉、汽車,以及消費品質量擔保等方面將法律細化和重構。
(二)質量標準
第一,制定或修訂產品質量標準時,充分考慮消費者對質量的高要求。隨著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持續增長,高質量的產品供給需要迫切,適當提升標準中的健康安全、環保安全、技術安全指標,為消費者排除安全隱患。第二,制定或修訂標準要與國際標準接軌,推廣“中國標準”。盡量參考國際標準,有利于產品出口沖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若暫時很難達到國際標準,應根據行業發展水平,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根本制定標準。在優勢和特色領域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增強在國際標準中的話語權。第三,優化整合標準,培育團體標準。進一步優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結構,強化信息共享,避免交叉重復。鼓勵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和技術聯盟增加有效標準供給,規范市場行為。
(三)質量監管
第一,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加大行政監管力度。在食品藥品安全、消費安全等領域整合和建立大數據檢測模型和質量安全風險檢測系統,加強對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后監督。對食品、藥品、農產品、化妝品等關系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領域,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第二,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監管機制。建立統一的公開信息平臺,簡化糾紛處理流程,增加經營主體活動的透明度,鼓勵消費者、新聞媒體、行業組織共同監督。
(四)質量激勵
第一,積極推進“中國品牌”建設。在一二三產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加強生產、銷售和服務等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培育品牌咨詢、市場推廣等中介機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夯實品牌發展基礎。同時,積極打造一批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區域品牌。第二,加強政府對提高質量的正向引導。積極完善政府質量獎、省長質量獎的評價體系,提升質量獎的社會關注度、認可度和影響力。對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工藝創新、人才培育等途徑實現質量提升的典范給予財稅、金融等政策傾斜。2013年國辦發《質量工作考核辦法》,從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質量安排和質量發展等方面對政府部門進行考核,在考核工作中應“多用加法”,激勵政府在質量提升方面積極探索,同時,需進一步加強質量問責,將質量安全事件降到最低。
(五)質量中介
第一,加快推進國有質檢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在我國的質檢機構中有80%是政府隸屬的事業單位,這些機構發展基礎好但活力不足,是促進質量中介市場化的中堅力量。梳理質檢業務內容和隸屬部門,確立部分國有質檢機構獨立法人地位,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競爭機制,優化內部資源配置。促進資本籌集多元化,提升資本運作能力,有條件的機構可通過技術、管理入股的股份制改造,深化人事任免、勞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積極促進民營、外資質檢機構發展。以滿足市場多元化、本地化需求為目標,充分發揮民營檢測機構體制靈活、外資檢測機構實力雄厚的優勢,為我國質檢中介系統注入新鮮活力。
[1]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1).
[2]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3]2015年前11個月全國工商系統立案查處侵權假冒案件4.6萬件[EB/OL].新華網,[2016-01-2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25/c_1117889923.htm.
[4]2014年全國工商系統共查處侵權假冒案件6.33萬件[EB/OL].中國新聞網,[2014-12-31].http://www.chinanews.com/fz/2014/12-31/6927297.shtml.
[5]電商產品質量堪憂[EB/OL].人民網,[2014-10-31].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4/1031/c1001-25942836.html.
[6]朱一軍.新形勢下我國質檢機構改革發展的思考[EB/OL].中國質量新聞網,[2015-03-18].http://www.cqn.com.cn/news/zgzljsjd/ 1017435.html.
[7]程虹,范寒冰,羅英.美國政府質量管理體制及借鑒[J].中國軟科學,2012(12).
[8]程虹.我國經濟增長從“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J].宏觀質量研究,2014(10).
The Key Link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Zhang Yinyin
(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China)
China's reform has shifted from the demand-side to both end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form.Quality improvement is the goal of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and building a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is the key link.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pursuit of products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Although"China quality"has been made great progress,China is still in the peak period of product quality issue.Therefore,China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quality standard,quality supervision,quality incentive and quality intermediary in several aspects,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system,and balance effective supply and demand.
supply-side reform;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effective supply
F121
A
1673-0461(2016)10-0040-04
10.13253/j.cnki.ddjjgl.2016.10.006
(責任編輯:張積慧)
2016-08-28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60929.1415.006.html
時間:2016-9-29 14:15:5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經濟增長視閾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問題研究》(15CJL027)。
張銀銀(1982-),女,河南信陽人,博士,麗水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