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桐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青年社會組織: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
潘桐
(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青年社會組織是以青年為主體,基于成員共同意愿,自發組成、自我管理的社會組織。他們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整理2010—2016年間關于社會組織的相關文獻,試圖總結當前研究的類別、主要研究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等,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下一步關于青年社會組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議,以期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助力。
青年社會組織;研究現狀;未來展望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已日漸受到政府及社會的關注。而青年社會組織已漸成為社會組織中的創新主體,如國內較為成功的如徐州漢唐公益、成都愛思青年等社會組織。2016年,中央下撥2億元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且地方政府及企業對社會組織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因此,對于青年社會組織概念的界定、培育與發展、相關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以及對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探索已成為相關學者的研究熱點。但與此同時,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并提出對策,對于我國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知網中,關于青年社會組織研究的文獻共檢索到75篇,從時間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2010—2016年,其中,2010—2013年每年文獻數量在1—7篇,2014年15篇,2015 年24篇,2016年年初至6月為止有19篇。可見,近年來青年社會組織逐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從地域分布來看,絕大多數研究來自東部地區,少部分研究來自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尚未開展方面研究。
從研究方法來看,僅有兩篇文獻使用了定量方法研究分析,剩余文獻的多數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從研究方向、研究視角來看,主要由以下四個研究方向:一是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的關系研究:主要研究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在新常態下關系發展應具備的特點,以及共青團對青年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作用,并指出目前共青團與青年社會組織的聯動關系不夠廣泛深入這一確切問題(徐燦榮,2015)。二是青年社會組織功能發揮研究:主要研究青年社會組織具備的社會功能以及如何良好地發揮該社會功能,具體包括青年社會組織如何參與社會治理、參與城市社區治理、以及如何促進就業的研究(童瀟,2015)。三是青年社會組織的培育(支持、扶持)研究:主要研究對于青年社會組織有效的培育路徑、支持體系、扶持政策、孵化平臺等。并將主要目光集中于青年社會組織的資源培育與組織結構、制度的構建(劉鴻方,2016)。四是青年社會組織的困境分析與對策建議研究:主要研究青年社會組織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及對策(趙亞靜、姜力丹,2016)。
(一)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困境分析與建議
目前,我國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受外部、內部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綜述相關文獻,可將此類研究的影響因素分為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治理因素。
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一是管理體制。在現行管理體制下,行政化色彩相對濃厚,使得準入前嚴格限制、審核檢驗多,而準入后則業務上的行政指導和服務較少。這樣的管理體制不利于政府與青年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青年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二是政策導向及社會認知度。一方面,已經制定的扶持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的制度、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實;另一方面,政府對青年社會組織社會管理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對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引導不夠;與此同時,青年社會組織社會認同知低、公信力缺乏。三是政府與青年社會組織有效對接的樞紐力量急需發展。目前大多數樞紐型社會組織處于半官方半民間狀態,與政府的關系較為模糊;且專門培育青年社會組織的樞紐型社會組織較為稀缺,青年社會組織缺乏與政府的交流的合適渠道。
內部治理影響因素如下:一是多數青年社會組織在持續發展上面臨著“四缺”問題,即欠缺資金、人才、場地和規模。青年社會組織有著與社會組織同樣的發展困境,而因其成員較為年輕,更為缺乏社會資本,在資金與人才方面,受限更大。二是多數青年社會組織在持續發展中缺乏現代社會組織理念,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效率不高。由于其成員因興趣等原因結緣,青年社會組織人情味更濃,缺乏必要的規章制度,或即使建立了規章制度,但執行度不高,導致其發展緩慢,人員流動性大。
(二)青年社會組織培育路徑探索
關于青年社會組織培育路徑的探索主要有兩類研究: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的發展與推廣;對培育青年社會組織的模式和有效經驗的分析及對青年社會組織支持體系的構建。
關于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的發展與推廣:目前,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的發展存在以下困境:制度缺失、孵化模式存在風險、資源支持不足、社會認知存在偏差。其中,旨在完善社會組織孵化而提出的對策有:提升社會組織孵化平臺作用;創建社會組織孵化平臺,有效整合資源;營造良好的政府支持環境;加強完善社會組織的組織建設。
關于對培育青年社會組織的模式和有效經驗的分析及對青年社會組織支持體系的構建,此類研究認為,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成為基層團建的重要活動內容,支持與發展青年社會組織可以成為體制內團建的創新型工作方式。支持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對于黨團建設非常有幫助。而關于青年社會組織支持體系構建的建議有:將社會組織工作納為各級黨建工作內容;大力推進政府購買行動及其改革;建立評估監督機制;推動形成公益組織購買專項。
而關于青年社會組織支持體系構建的建議有:將社會組織工作納為各級黨建工作內容;大力推進政府購買行動及其改革;建立評估監督機制;推動形成公益組織購買專項。
(三)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
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特征與特點:童瀟(2016)認為,青年社會組織的參與領域豐富多樣;在資金來源上,自籌與外引兼具;參與態度較為積極并日趨火熱;活動場所以一區縣及社區為中心,共青團在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樞紐引領作用。
關于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功能進一步發展的相關思路建議:(1)發育主體,即推動青年社會組織發展成為具備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社會主體。(2)釋放空間,即推動社會治理領域向青年社會組織開放,能夠給予青年社會組織相應機會,放寬青年社會組織準入門檻,充分信任青年社會組織。(3)完善政策,主要可立足于下述四個方面:一是推進以孵化園、孵化器為支撐的青年社會組織基地建設;二是大力推進青年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建立相應的信息發布體制和機制,扎實推進青年社會組織規范化評估工作,開展提高組織能力的培訓;三是加強外部監管體系建設;四是建立青年社會組織扶持基金。(4)完善平臺,主要是可以推進青年公益創投平臺、供求對接平臺和眾籌平臺三項平臺的搭建工作,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劉春蕾,2016)。
(一)對現有研究的評價
在概念界定方面,由于目前對青年社會組織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在研究時存在概念混淆的情況,將青年社會組織等同于社會組織。如黃科瑞、潘永弟對百色青年社會組織的定義中,并沒有明確青年社會組織是否是社會組織,而黃婷婷也只對青年社會組織做了一個概念界定,并未提出明確的界定。
在發展困境的研究方面,以往研究集中于對青年社會組織發展困境的列舉與描述性分析,缺乏對其內在因素的分析,且對于此類影響因素的分析中,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定量研究,對于主要的影響因素尚不清楚。
在青年社會組織的培育探索上,雖然學界對已有的孵化模式的風險已有研究,但尚未提出完善的新型孵化模式,在社會組織的培育問題上,孵化器平臺的發展并非唯一路徑,更應培育與發揮青年社會組織自身所具備的支持體系。
(二)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學界無論是對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模式研究、困境及對策研究,還是對其功能的探究,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便是,青年社會組織的生存問題。既便是目前的公益創投和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的發展還是離不開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而社會組織作為獨立的第三部門,其生存與發展不能長期依賴于政府和企業的扶持。實現社會組織的自盈利,即社會組織能夠為創建或運營社會組織者提供工資支持并實現組織的自運行或轉型為社會企業。而青年作為社會創業與創新的主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通過創建或運營青年社會組織來進行創業或就業具備較好的前景,其行為本身便實現了較高的社會價值。
[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劉俊彥.我國城市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狀況研究報告[J].青年學報,2014,(4):41-49.
[2]黃科瑞,潘永弟.百色青年社會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4,(6):126-131.
[3]石國亮,王玲雪.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環境與政策建議[J].中國青年研究,2015,(2):40-45.
[4]浙江省團校課題組,王雁.激發青年社會組織活力的體制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2):67-75.
[5]葉城均.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J].經營與管理,2015,(6):16-18.
[6]童瀟.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會治理:演進、特征與推進路徑[J].中國青年研究,2015,(8):31-36.
[7]周小舟.國外社會組織促進青年就業與創業的經驗和啟示[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2):116-121.
[8]趙亞靜,姜力丹.青年社會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破解之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4-99.
[9]覃警榮.廣西青年社會組織、青年創業就業工作現狀調研[J].人力資源管理,2016,(2):152.
[10]黃婷婷.我國青年社會組織發展趨向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1):81-86.
[11]劉鴻方,蔡爽,朱興濤.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及支持體系[J].法制與社會,2016,(6):174-175.
[12]劉春蕾.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發展形勢、問題瓶頸與推進路徑——基于上海青年社會組織社區參與的調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3):31-36.
[責任編輯陳鶴]
D432.3
A
1673-291X(2016)22-0177-02
2016-06-08
第十八批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基金(KY2016015A)
潘桐(1995-),男,安徽寧國人,本科,從事社會組織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