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天
?
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媒體作用
◎張昊天
媒體在危機管理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對于媒體在危機管理中對公眾發揮的積極作用,本文從從危機前、危機中及危機后三個方面入手,深刻剖析了媒體作為政府和公眾的紐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危機解決,而消極作用往往起到反作用,如何化解媒體的消極作用從而讓媒體在危機管理中更為有效的發揮作用,本文給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我們生活在一個媒體高度發展的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普及與使用,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媒體的優勢得以有效發揮,那么事故災難的預防及應對都將更加有效迅捷;然而在危機管理中,媒體的消極作用如果沒有得到管制規范,那么很有可能導致危機升級,事態加重。那么如何趨利避害,尋求政府、公眾與媒體三方在危機中的協調配合,使得危機最終得以有效化解,是一個具有重要探討價值的時代課題。
對于公眾的作用
危機發生前媒體作用。教化民眾,潛移默化。很多電視頻道會在廣告期間播放公益廣告以及事故災害預防知識類廣告,短小精悍但卻發人深省。
預先告知,做好準備。在危機來臨之前,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對事故進行預警,以此方式告知群眾,讓群眾對事故發生有一個提前的心理預期并做好防范危機的充分準備。
危機發生時媒體作用。在危機發生時,首先媒體的報道起到了滿足公眾知情權的作用。另外,媒體的報道對穩定公眾情緒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媒體的即時報道對于恐慌的民眾無疑是一劑鎮定劑,群眾只有充分的了解危機事故,才能夠穩定情緒,進而對危機做出有效的應對。
危機后媒體的作用。通過媒體的后續報道,一方面使公眾在對與整件危機事件的反思中,加強對危機的防范,對危機發生做出有效應對,增長危機應對知識;另一方面,媒體的災后宣傳加強了公眾與政府的緊密聯系,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喚起民族團結意識,從而積極參與到災后重建的工作中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對于政府的作用
傳達公眾聲音,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構建。在物質生活并不充裕的過去,溫飽問題是民眾關注的首要問題,而在物質生活極大富裕的今天,民眾需要的更多是發聲的權利,是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在這樣一個時代潮流下,政府如果能夠善待媒體,善用媒體,讓媒體成為公眾發聲的平臺,那么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和樞紐,必將帶來政府、公民、媒體三方和諧共贏的局面,對我國和諧社會民主政治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
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樹立,對政府起到監督規范作用。公眾印象中的政府形象往往是通過各種媒體渠道來獲得的,公共危機的處理過程也是通過媒體來表現的。在危機處于萌芽狀態時,媒體通過對可能產生事故災難進行報道,以此來監督政府加強對危機源的控制及管理,將危機扼殺在搖籃里,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危機事故的發生,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扮演了“事前監督”的角色;在危機發生過程中,媒體報道貫穿于事故災難的全過程,不僅起到信息傳播的作用,同時也促使政府在危機預警、危機處理及災后重建過程中盡職盡責,對于完整應急系統的構建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歪曲事實,嘩眾取寵。新聞記者的基本職業素養就是要做到客觀陳述事實,盡可能的還原事情本身的面目,然而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新聞都違反了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故意夸大歪曲事實,只為奪人眼球。這類新聞有的帶有作者本人明顯的感情色彩,試圖以自身情緒影響讀者,嘩眾取寵;有的甚至斷章取義、以點蓋面,往往在事故真相調查清楚之前,就造成輿論一邊倒的情形,極不利于事實真相的還原,對事故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困擾,對媒體的公信力也是極大的挑戰。
操縱輿論,報喜不報憂。一直以來,媒體在樹立政府權威和親民形象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政府過于重視正面消息,而對于負面消息,例如一些危機事件的發生及重大經濟損失等事件采取保密封鎖措施,拒絕向媒體透露。然而政府對信息的掩蓋回避只會更加激發人們對信息的搜集與捕捉行為,這便使得許多人捕風捉影大肆傳播,小道消息快速擴散,也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極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
完善網絡新聞發言人機制。由于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在危機突發時媒體的報道難免會有失實情況發生,為有效避免失實信息引起公眾慌亂,可以通過完善網絡新聞發言人機制,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讓群眾了解到危機狀況和政府應急措施,如此可以有效的抑制失真信息的傳播,對于歪曲事實的報道及時予以回應,便于危機預案的有效開展。
建立舉報獎勵制度。通過建立虛假信息舉報獎勵制度,一方面按虛假信息的轉發量衡量其擴散程度,根據其內容來判斷發布者的動機和虛假信息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名舉報的形式防止惡意舉報行為,對于舉報屬實者可以通過贈話費的形式予以獎勵,通過這樣的舉報獎勵制度既降低了打假成本,也為更好的發現虛假信息線索、懲治虛假信息擴散行為提供便利。
建立信息披露透明化機制。建立信息披露透明化機制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媒體不被強權所累,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角度呈現事實;另一方面信息透明化是對媒體的一種反向監督,它要求媒體堅持客觀性原則,不受記者本身情感影響,從而保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媒體應逐步建立社會責任感,如實報道負面信息。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