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穎輝
?
施工企業“營改增”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及對策探討
文/彭穎輝
摘要:何為“營改增“,實際上就是一項重要的減稅措施,該措施對于我國各領域都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尤其對于會計核算工作,該舉措對其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改革途徑。本文以施工企業為著眼點,主要分析營改增對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帶來的影響,并根據實際工作的主要特點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為營改增試點范圍內的施工企業提供實踐性的參考。
關鍵詞:營改增;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影響;對策
自施工企業實行“營改增”以來,我國會計核算工作便呈現出了一些新的變化,同時也推進了會計核算的改革之路。本次研究主要立足于會計核算這一角度,簡單分析了“營改增”政策對施工企業會計核算所形成的影響,與此同時還分析了企業在面對影響的時候需要制定的策略。
以某施工企業為例,該企業在“營改增”實施前大力開展營業稅會計核算,自“營改增”工作推行后,該企業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影響。“營改增”的到來促使會計核算工作有了新的發展契機,不僅核算項目不斷增多,成本核算方法不斷變化,其資金運行情況也發生了改變,大大促進了該企業的全面發展。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并結合實際,對“營改增”后對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形成的影響及對策進行研究。
據筆者研究,施工企業實行“營改增”后,其會計核算工作逐漸顯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首先從收入核算部分來說,由于施工企業自身特點限制,該企業的主要營業收入通常包括工程承包收入、產品銷售收入、提供勞務收入等。在“營改增”實施前,施工企業必須定期繳納一定的營業稅,其稅款的計算通常按照以下兩個指標進行計算。一個是取得工程收入大小,二是適用稅率的高低。在進行“營改增”之后施工企業則需要繳納增值稅,就增值稅而言,其屬于價外稅范疇,也就是指施工企業相應業主收取的工程價款,該工程款需要排除增值稅稅款。需要在增值稅專用發票分別標明工程稅款以及工程價款。在實施 “營改增”之后,施工企業的收入則為工程收入,該工程收入不含稅。
經調查,部分施工企業收入內容包括銷售收入、對外承包工程收入、銷售收入以及機械作業收入等。施工企業為了更好地遵循“營改增”政策,必須將各種收入分門別類,按照各收入的實際情況進行嚴格核算,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會計核算準確性,還能使施工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得到良好運行,以防財務管理風險的出現。實際上,“營改增”的實施為施工企業帶來良好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出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做好積極迎戰的準備。
此外,施工企業“營改增”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企業成本核算的有效形成。據調查,部分企業在實施“營改增”前成本皆由價稅合計金額組合而成,自“營改增”推行之后,企業部門必須構建一套與之適應的財務管理體系,將成本工作價稅分離有效落實。眾所周知,施工企業與其他制造企業不同,其經營特點,發展規劃等都具有明顯差異,據此,企業在構建相關體系時必須以自身特點為基礎,使施工企業成本核算工作得到有效開展。與此同時,施工企業通常利用“工程施工-合同成木”科目來實現施工企業工程成本的歸集,但隨著“營改增”的實施,企業必須不斷擴充相關內容,對科目未設置的材料費用、機械使用費以及人工費等進行成本歸集。值得注意的是,施工企業在“營改增”實施前,科目“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金額是發票價稅的合計金額。然而,“營改增”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增值稅金額運算方法得到不斷改變,現階段,施工企業增值稅繳納的金額是企業的增值稅額=銷項稅額-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施工企業在對“工程施工一合同成本”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工程施工一合同成本設計為不含有能夠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金額大小。施工企業不管是材料的采購、又或者是機械設備的租賃,或者是分包勞務均需要從對方是不是可以順利的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角度來完成對方商戶的選取,確保本企業可以順利的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營改增”對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帶來的影響眾多,最后一個便是對其稅全歸屬科目形成的影響。據了解,施工企業未實行“營改增”時,其會計核算工作通常會設置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自“營改增”推出后,企業必須對科目進行合理調整,例如: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以及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兩個二級科目。與此同時,施工企業還可以采取增設銷項稅額來輔助核算,對當期損益形成直接的影響。當施工企業開始實行“營改增”后,便依據“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的差額來完成稅費的交納。企業小規模納稅人則直接的依照“應交稅費一應交增值稅”賬面余額的代銷來完成稅費的交納。在當期的損益類科目中將不計入稅款[3]。交納增值稅額的大小,不會影響到當期利潤情況。綜上,筆者對“營改增”為施工企業帶來的合計核算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對于施工企業而言,“營改增”為其會計核算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施工企業發展,施工企業要想順應“營改增”的改革趨勢,還必須制定出有效的核算策略。
施工企業要制定核算策略還是必須根據企業運行特點及發展規劃,筆者將為其核算策略的制度提供有效依據,以供施工企業進行參考。
(一)深入的分析稅負對工程承包合同造成的影響
自施工企業實行了“營改增”后,對工程承包合同造成了一定影響,換句話說,施工企業在投標過程中會理所當然將“營改增”當成談判的主要條件,當施工企業實行“營改增”后,會適當提高價格,對造價計算規則進行改變。此外,當施工企業將甲供材料承包合同完成后,企業必須根據相關制度來與業主來協商。“營改增”實施以后,施工企業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特點來制定有效的核算策略,切忌盲目制定,不但無法促進施工企業的有效運行還會帶來不良影響,最后導致問題的出現。
(二)強化施工企業工程實施成本的管理
由于“營增改”的實施為施工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發展趨勢,施工企業必須加強對施工成本的管理,構建一系統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來對施工企業成本管理進行規范,充分實現大額度可抵扣稅額。如:當某施工企業開展采購成本管理工作,則可選擇一位具有納稅人資格的企業進行該工作,通過這個方法企業可獲得17%的進項稅額。不僅如此,施工企業還需要努力的實施材料集中采購方法,這樣就可以在保證材料質量的同時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
由此可見,“營改增”為施工企業帶來了巨大改變,企業為了順應其有效實施,必須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大力控制成本管理風險的出現,為施工企業今后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實施“營改增”對施工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會形成直接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好處,例如促使施工設備的快速更新換代。“營改增”的實施對于施工企業而言利大于弊,但由于其會計核算科目的增加以及各項事務的改變,施工企業還是必須建立風險管理措施對管理風險進行預防,通過這種方式將不良現狀有效防范。在風險管理控制方面,施工企業還必須根據自身特點來開展,充分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健全企業運營機制,大力促進施工企業風險管理控制水平不斷提高,讓施工企業及早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為技術型行業,在“營改增”推行下,施工企業必須做好準備全力面對,對其會計核算工作不斷完善,為施工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月萍.施工企業如何有效應對營改增[J].建筑,2012,02(23):141-145.
[2]王艷.建筑企業對營改增的對策建議分析田[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10):252-253.
[3]于艷芹.對建筑業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實現研究[J].財經界,2011,09(12):102-105.
(作者單位:中鐵二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
上接(第118頁)
公司和B公司的稅務處理方式為一般性稅務處理,A公司以固定資產為依據進行公允價值計稅為12500萬元,而合并時A公司獲得的非貨幣性的資產則按照公允價值來作為計稅基礎,且A公司不予以B公司虧損進行彌補。A公司的會計處理方式為借:銀行存款1800,應收賬款80,存貨1020,固定資產230000,資本公積20200;貸:短期借款8500,應付賬款3100,長期借款120000,銀行存款21500,固定資產清理100000。
(二)在未來合并方出售被合并的資產時的納稅情況,出售價格與合并日公允價值相同。根據不同合并方式進行以下分析。
1.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的方式,吸收合并時合并方在原來的資產計稅基礎上計算所得的資產計稅基礎,企業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為公允價值和計稅基礎的差值。在合并日A公司對B公司進行吸收合并時,A公司所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為17550萬元,再加上2700萬元B公司的減稅,實際上,A公司需要繳納16875萬元的企業所得稅。
2.剩下兩種合并方式則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合并方的計稅基礎就是公允價值,這樣一來使得企業再次轉讓時就不用再加納企業所得稅。
(三)被合并方原有股東的涉稅情況
1.采用特殊性的稅務處理方式,在合并日A公司對B公司進行吸收合并時,B公司以A公司原有的計稅基礎確定,根據調查得出B公司在吸收合并前的資產負債中包含的留存收益6300萬元,但是由于在吸收合并前沒有對著部分留存收益進行分配,所以A公司不能將其計算在計稅基礎之中。而B公司原來的股東在吸收合并時取得的A公司的股權需要繳納19125萬元的企業所得稅,但是由于B公司在吸收合并前沒有對留存收益進行分配從而產生了重復納稅。
2.剩下兩種合并方式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在合并日A公司對B公司進行吸收合并時,B公司的剩余資產為154625萬元,清算損益為53325萬元,而B公司原來股東所得的股息應是59625萬元,投資轉讓所得為零元,因此B公司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在再次轉讓時,如果出售的價格低于在進行稀釋合并當日的公允價值的話,就不用繳納所得稅。
(四)對合并各方所得稅納稅情況進行的比較分析
1.對B公司來說,在資產長期持有的情況下,吸收合并時若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方式,參與的各方都不用繳納稅費,若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則被合并方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對于合并方來說,若是以非股權性資產支付對價的話,一旦資產評估增值,合并方就要繳納企業所得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合并方所需繳納的稅款隨資產公允價值計稅基礎的上升而上升。
2.對C集團來說,在B公司再次對外轉讓公司資產的情況下,無論是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還是特殊性稅務處理方式,都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
3.對A公司來說,若采用特殊性稅務處理方式,A公司在吸收合并B公司時就需要繳納資產公允價值和計稅基礎差值的稅款,但是這種情況下在合并時不用繳納稅款;若采用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A公司是否需要納稅則需要根據支付對價資產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在資產沒有評估增值的話就不同繳納稅款,一旦有評估增值的話就要繳納公允價值和計稅基礎的差值稅款。
[1]孫莉.同一控制下企業吸收合并稅務處理探討[J]. 企業研究,2012,06:87-88.
[2]高允斌,李云彬. 同一控制下企業吸收合并的財稅處理[J]. 財務與會計,2012,09:22-25.
[3]陳金祥. 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合并企業的財稅處理[J]. 財會學習,2013,03:61-64.
(作者單位:濟寧市城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