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榮
營業稅改增值稅對交通運輸企業稅負的影響及原因探析
文/周榮
隨著“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2016年5月1日營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營改增”對企業的影響日趨凸顯。作為最早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的交通運輸業,它關乎國計民生,而研究“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也能為后面試點行業提供借鑒經驗。因此,研究“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有著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研究“營改增”對交通運輸企業稅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探討分析產生這些影響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營業稅;增值稅;稅負;交通運輸業
從1954年法國開征增值稅以來,因增值稅是間接稅不僅能解決重復征稅的問題,還具有隱蔽性更能讓納稅人所接受,被各國爭相效仿。我國自改革開放后引入增值稅,經歷了兩大改革趨勢。一是征稅范圍由試點區域向全國的展開,二是征稅范圍由貨物、勞務向全行業的全面鋪開。自1994年以后,調節我國商品和勞務流通的最主要的兩個稅是增值稅和營業稅,其中,制造業等第二產業主要征收增值稅,而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增值稅相比,營業稅的缺點主要體現為重復征稅,不利于行業的專業分工合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征收營業稅延緩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成為我國發展的大勢所趨。從2009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取代了生產型增值稅,為我國產業升級尤其是第一二產業的升級提供助力。隨著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均衡三大產業發展步伐已經是迫在眉睫。自2011年開始,我國開始陸續出臺惠及第三產業發展的稅收改革政策。從2016年5月1日起,將所有行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自此,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從近年來相關研究及報道中不難發現,大家一致認為從長遠來看“營改增”后納稅人稅負會普遍降低,然而也有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營改增后納稅人稅負不降反升。那么,營改增后對我國企業稅負影響究竟如何?
從理論上來說,“營改增”將降低交通運輸企業稅負,這也是稅制改革的目的。但是,田志偉,胡怡建(2013)通過CGE模型研究發現即使在短期內政府通過稅率設計、稅收優惠等方式使得擴圍行業靜態稅負有所下降,在長期中部分行業仍然會出現稅負上升的現象。劉松穎(2013)通過對某物流集團稅負進行分析發現,“營改增”后企業稅負不降反升。劉夢婷(2013)研究發現“營改增”后會造成部分運輸企業稅負不減反增,對利潤增減變化較難比較。吳文標(2015)從稅率和計稅方式兩方面出發,比較前后稅率變化差異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發現營改增后稅負上升幅度較為明顯。劉文婧(2015)通過對滬市物流上市公司2011-2013年年報實證檢驗發現,從樣本整體來看,“營改增”后樣本平均稅負水平要高于稅改之前。近幾年大量研究都表明“營改增”在實際運用中會增加企業稅負,未能完全實現“營改增”稅負不增的承諾。
結合近幾年研究,我們總結發現大部分交通運輸企業的一般納稅人在“營改增”試點后稅負不降反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固定資產更新周期長。由于該服務行業的特殊性,交通運輸業企業主要生產資料屬于耐用持久型的大型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飛機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在稅改前若已經完成生產資料的更新,在稅改之后,就不會再有大額的進項稅額可用于抵扣,這樣無疑就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
(二)抵扣范圍有限。“營改增”時尚有一部分相關費用未納入試點范圍,如公路運輸管理費、路橋費、停車費等,這些都是交通運輸企業必不可少的合理費用,所以試點范圍的狹窄性也使得一般納稅人的稅負不減反升,但這種情況會隨著“營改增”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展而逐漸改善。
(三)稅率偏高,總的稅率檔次偏多。由此可能會導致稅負高征低扣或低征高扣的問題。企業性質不同,增值稅稅率會存在差異,從而也會造成稅負較高。
“營改增”對于交通運輸企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針對“營改增”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給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交通運輸業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通過增值稅即征即退、零稅率等優惠政策降低交通運輸企業的稅負。
(二)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知識更新。組織企業相關人員學習增值稅納稅的相關知識,對增值稅納稅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培訓,幫助他們順利完成新環境下的知識更新。
(三)酌情增加運輸業可抵扣項目范圍。與相關部門協商解決過路橋費等相關收費的發票開具問題,擴大進項稅可抵扣的范圍,減低企業稅負。
(四)加強改革后對政策實施結果的監控,持續關注“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對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進。政策在實際的執行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么在“營改增”初期暴露出的弊端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并且應該進行持續的追蹤調查。
[1]劉文婧.“營改增”后物流業上市公司的稅負變化——基于滬市上市公司2011-2013年年報[J].財會月刊,2015(7).
[2]孫作林.營改增對房地產企業稅負和凈利潤的影響及建議[J].財會月刊,2015(31).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