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實現精準補償,確立生態補償標準,需要了解生態提供地區生態產品的服務價值。依據生態服務價值理論,從湖北省不同生態服務產品現狀出發,測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以期為生態補償提供指導。結果表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結果可作為生態補償的上限值,在測算實際補償標準時,還需考慮生態產品服務地區的支付意愿和分攤機制。湖北省要積極探索完善市場機制與政策手段和社會治理手段相結合的路徑,構建“分類、分區、分級”的生態補償運行機制,解決好生態補償實踐中的補償標準概算,提升生態補償的精準度。
關鍵詞: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1.1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為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國家在漢江流域開展了加快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其中,漢江流域是全國惟一的試點流域,在襄陽、宜昌、荊門、武漢、鄂州開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全國試點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濕地面積共144.5萬hm2,其中濕地自然保護區16個,5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62個,其中39個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湖北水生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魚類176種、底棲動物86種、浮游生物213種。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主要由直接使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兩部分構成。
湖北省濕地的直接使用價值主要表現為濕地的用途價值,主要包括:①濕地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各種生態產品,如木材、藥材、肉類產品、泥炭、砂石、蘆葦;②濕地水資源可用于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在豐水期湖泊還是水運的通道和介質;③濕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重要的觀光休閑地,為人類提供舒適性服務。具體物質生產的價值量計算結果見表1。
湖北省濕地的間接使用價值表現為它的功能價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調節洪峰,滯后洪水過程,減少洪水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生命損失;②濕地植物固碳放氧,調節空氣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④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存生物物種資源,以供科學研究,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湖北省濕地提供的各項間接使用價值量見表2。
根據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頃濕地提供的生態系統產品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價值總量約為22 961億元。
湖北省濕地生態補償量的計算主要包括3個內容:①濕地生態服務價值損失量;②濕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關費用;③人工濕地部分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量。運用直接市場價格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費用法等對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定量評估,結果見表3。
綜上,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是濕地損失的經濟價值總量、水體治理費用和人工濕地生態服務價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濕地的生態補償量約為354.26億元,其中濕地損失的經濟總量是333.56億元,濕地水體治理費用是20.57億元,人工濕地的鳥損價值量是1 270萬元。
1.2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湖北省生態林業建設在全國生態林業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仍有36 903.0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峽庫區、清江流域、丹江庫區,以及大別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區。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進行湖北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算。經濟收益包括林產品收益、非林產品收益等。主要根據森林面積分別乘以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非林產品單位面積的年產價值加權得到。從收益角度,通過相同或近似產品法和直接產品評價法得出各地區林業生產總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數生態服務如水文調節、水土保持和碳匯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LY/T 1712-2008),森林生態收益核算方法見表6。
1)涵養水源。按照總攔蓄水量=(降雨量-蒸發量)×森林攔蓄降水面積計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面積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為8 098 500 hm2。根據測定,湖北省境內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區蒸散量占年總降水量的60%。則計算的總攔蓄水量為51.8×109 m3。森林攔蓄水的價值,相當于等容量水庫的價值,核算價格用水庫攔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國單位庫容造價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攔蓄降水的價值為2 838.64億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價格1.96元/m3(以武漢市為例),凈化水的量為51.8×109 m3,計算的森林凈化水質的價值為1 015.28億元。根據湖北省2014年統計年鑒,湖北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 338億m3,其中年洪水徑流量為1 712億m3。按照湖北省能夠防洪的森林總面積24 405 hm2[1],土地防洪費20元/m2計算,湖北省防洪的總價值為48.81億元。綜上,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價值至少為3 902.73億元。
2)保育土壤。依據土壤研究可知,無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蝕深度為15~35 mm,年侵蝕模數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無林地土壤侵蝕模數的年平均值(200 m3/hm2)來估計湖北省減少的土壤侵蝕量。湖北省林業用地的平均收益為500.3元/hm2,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保持量為404.547萬hm2。計算得出湖北省減少土地廢棄的經濟價值約為20.239 5億元。湖北省因森林防護而減少的土地損失的面積約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價格2 459.9元/hm2計算,森林減少土地損失的價值為0.560 5億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為0.094%,全磷含量為0.071%,全鉀含量為2.9%,總量分布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銨和氯化鉀的市場售價分別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計算可得森林減少的氮、磷、鉀養分損失的價值為6.80億元。綜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土壤價值為27.60億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儲量=森林生物量×容積密度×含碳率[2]計算,湖北省森林生物總量約為248.206萬t,闊葉林的容積密度約為21.62 t/hm2,針葉林的容積密度約19.31 t/hm2,針闊混交林取兩者均值,含碳率取0.5,則湖北省碳儲量為7 619.304萬t。從而得到CO2量為27萬t,處理1 t CO2價格按100元計算,則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價值為279.37億元。
4)凈化空氣與森林防護。按照凈化空氣服務價值=林地面積×滯塵能力×單位滯塵價格計算,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以闊葉林、針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面積分別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 t/hm2,針葉林為33.20 t/hm2,針闊混交林的滯塵能力取兩者平均值。阻滯降塵的價格采用0.56元/kg計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態系統凈化空氣的服務價值為205.57億元。
由于缺乏相應的數據,保守的用森林保護稻田天敵的效益代替農業的增產效益,則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護引起的農業增產價值為112.61億元。
5)森林休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區域內森林公園接待游客人次達到650萬,帶來了約6億元的旅游收入,而創造的社會效益則達到49.77億元。在此,如果用社會產出代表森林游憩的價值,湖北省森林游憩價值為49.77億元。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主要體現為機會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經濟價值約為59.36億元。
結合上述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結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匯總見表7。
以上以濕地和森林為對象,測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態產品提供的生態價值,表明湖北省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特別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調節的生態服務功能需要被重點保護。
1.3 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和補償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主要礦產種類有鐵礦、銅礦、磷礦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鐵礦儲量6.05億t,銅礦96.58萬t,磷礦7.70億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貴重金屬礦、冶金輔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和其他采礦業創造的產值為172.86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64.00億元(表8)。以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的礦種來看,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2011年銷售收入99.16億元。這些礦山企業是當前征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重要來源。
根據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算公式:征收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補償費率以2%計算,開采回采率系數需要由地方政府會同地質礦產管理部門根據開采方案進行核算,這里以1來估算,可得鐵礦、釩礦、鈦礦、磷礦、鹽礦、灰巖礦等湖北省優勢礦種應征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為1.98億元。與同期實收年均1個億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實施《湖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管理辦法》以來,設立了專項經費,累計征收保證金19億元,為全省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來源,但是,目前已經完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僅36項,占全省礦山地質災害總數的5.48%,恢復治理面積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積的4%左右。在頒布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湖北省將全面推行保證金制度,實施高標準的提取準則。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資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補償標準確立——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之一,以漢江、丹江為主要河流,有215條河流的流域面積超過100 km2,21條河流超過1 000 km2,水資源總量超過388億m3,占全流域比重為66.7%。全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3 741 m3/人,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供給的強大后盾。受水區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
2.1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生態價值
根據謝高地提出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生態服務價值當量”[5,6]和研究區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生態服務價值,可得研究區各種土地類型的生態系統服務單位價值。
1)應界定水源區為受水區提供的生態服務種類。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據陳東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計量復雜,暫定為0),其他四類生態系統(森林、草地、農田、濕地)提供的“水源涵養”生態服務才形成了水源區的水資源量,從而通過調水工程使受水區獲得清潔水源。
2)確定受水區意愿支付水平。公眾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認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發展的,它與恩格爾系數(受水區加權平均0.33)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3)確立生態補償標準中央和地方的分攤機制。根據王國棟[10]的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央與地方生態補償資金分攤比例應確定為4∶6。
2.2 生態補償上限與實際補償標準
根據上述調整過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為46.12億元/年。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修訂)》,中線工程一期工程調水總量為95億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別為38億m3、35億m3、10億m3、12億m3,計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生態補償上限標準的分攤額度分別為11.07億元/年、10.21億元/年、2.91億元/年和3.49億元/年。
進一步來看,以2010年的現有生態系統土地面積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前的2002年比較,水源區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顯著下降,減少了125.38億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態價值的下降為顯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當前的生態公益林補償并沒有扭轉生態效益下降的趨勢,原因除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財政17.88億元,缺口28億元),關鍵是地方政府和農戶的積極性不高。在國外的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補償標準亦根據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實際值確定,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上升,則補償標準隨之上升;若水源區當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補償標準也會下降。可見,適時監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量,確立生態補償標準能提升水源區政府和公眾保護生態系統、保護水源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
3 結論與啟示
要破解湖北省當前生態補償的現實困境,就必須理清生態補償核算思路,加快重點領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進程,明確生態補償核心任務,確定實現路徑,加強平臺建設和能力提升,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成立專門機構,在科學測算生態價值和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償的呼聲,積極響應陜西、河南水源地的訴求,吸引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傾斜力度。
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湖北省必須盡快推進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態林(含神農架林區)生態補償試點,爭取納入國家規劃的“籠子”。
參考文獻:
[1] 熊春茂,陳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J].清江論壇,2011(2):68-70.
[3] 韓秋萍,張修玉,許振成,等.珠三角生態屏障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核算—以韶關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曉輝,李國平,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標準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視角[J].資源科學,2015,37(4):792-804.
[5]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6] 謝高地,甄 霖,魯春霞,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消費和價值化[J].資源科學,2008,30(1):93-99.
[7] 侯 鵬,王 橋,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生態效應[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偲,李曉東,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1,13(6):122-127.
[9] 王曉學,沈會濤,李敘勇,等.森林水源涵養功能的多尺度內涵、過程及計量方法[J].生態學報,2013,33(4):1019-1030.
[10] 王國棟,王焰新,涂建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人民長江,2012,43(2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