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危害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污染問題,而污染的主要來源是廢水,廢氣,廢渣。而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廢水則是有機廢水,我們生活中用的洗衣粉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而活性炭是生活中最常見最實用的吸附劑。因此,我們想知道活性炭對有機廢水是否有吸附作用。
關鍵詞:活性炭;有機廢水;吸附
據黑龍江省環保局統計2004年全省廢水排放量為11.4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廢水總量的39.55%,生活廢水占廢水總量的60.05%, 而這些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都屬于有機廢水,由此可見,有機廢水嚴重危害了我們的水質,是我們必須盡快解決的重大問題。本課題目的是要研究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性能,確認最佳的吸附條件,并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為依托,將這一成果引入到生產實踐中去。
1 有機廢水的介紹
以有機污染物為主的廢水稱之為有機廢水,其易造成水質富營養化,危害比較大。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常常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在污水中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如果想將其分解的話,必須借助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由于分解過程中,需要借助氧氣,因此,被稱為耗氧污染物。這類污染物可導致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長。當水中溶解氧耗盡之后,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和硫醇等難聞氣味,導致水體惡化。有機廢水主要來源于造紙、皮革及食品等行業排出的在2000mg/L以上廢水。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纖維素等有機物,如果直接排放,會造成嚴重污染。有機廢水按其性質來源可分為三大類:(1)容易生物降解的有機廢水;(2)雖然有機物可以降解,但會產生二次污染;(3)難降解的和有害的有機廢水。綜上所述,有機廢水水質具有有機物濃度高、成分復雜、色度高,有異味、具有強酸強堿性、不易生物降解等特點。因此,對于有機廢水的處置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人們。
對于含高濃度無機鹽的有機廢水,目前國內外多采用厭氧生物工藝進行處理。但過高的無機鹽濃度會導致微生物細胞滲透壓升高,引起微生物細胞原生質分離,鹽析作用會降低代謝酶活性,破壞微生物酶結構,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從而降低廢水的處理效果[1]。因此,采用活性炭進行有機廢水的吸附,這樣既不會破壞水質,也不會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活性炭簡介
活性炭是一種疏水性吸附劑,由含炭為主的物質作原料,經高溫炭化和活化制得的。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比表面積大,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以去除二級出水中的大多數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屬。活性炭吸附過程的影響因素有:活性炭的特性;被吸附物的特性和濃度;廢水的pH值;懸浮固體含量等特性;接觸系統及運行方式等。
在很早以前就有利用活性炭吸附方法的研究報道,對于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常采用此法。但是,活性炭再生非常困難,同時處理的成本也比較高,因此應用受到限制。通常情況下,對于低濃度的染料廢水常采用該方法來進行處理或深度處理。目前最有效的吸附劑之一為活性炭,但由于活性炭在去除色度和COD時,常采用與其它工藝耦合,因此,活性炭吸附方法多數情況下,用在深度處理方面,或者將活性炭作為載體和催化劑來使用[2]。
對于活性炭來說,傳統的再生方法主要是利用熱再生、溶劑再生以及生物再生等。而目前熱再生是活性炭再生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微波再生則是在傳統熱再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有效再生技術,與傳統熱再生相比,具有再生時間短,再生效率高,再生損失率小,耗能低等優點[3]。
3 項目進展
3.1 項目的研究目標
(1)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課題組將獲得活性炭吸附有機廢水測定最佳方案;(2)活性炭的處置;(3)有機廢水的采樣;(4)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條件的探究;(5)有機廢水吸附條件的測定與優化;
(6)影響因素的篩選。
3.2 項目的研究內容與實驗方案
本項目將以常見的有機染料為供試材料,制備有機廢水,選擇在不同的溫度、酸度、不同的光照時間及雜離子對其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確定最佳的研究方案,為進一步的研究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條件提供理論依據。
4 結束語
我們已經提取黑龍江流域不同地點含有有機廢水的水樣,來進行活性炭對有機廢水吸附性能的研究,根據實驗結果吸附率達到了60.66%,由此結果證明了活性炭對有機廢水的吸附有較好的效果。活性炭用于吸附有機廢水的研究相對比較多,但將紫外光照射與活性炭吸附有機結合的研究還是相對比較少,因此本課題組致力于此方向的研究,期望能對未來有機物的降解提供有力的數據。
參考文獻
[1]易斌,楊春平,郭俊元,等.活性炭吸附-Fenton氧化處理高鹽有機廢水[J].廣州環境科學,2013,7(3):903-907.
[2]李鳳鐿,譚君山.活性炭吸附處理染料廢水研究的進展概況[J].廣州環境科學,2010,25(1):6-8.
[3]張志輝,鄭天龍,王孝強,等.活性炭吸附處理鋰電池廠含酯廢水及微波再生實驗[J].中國環境科學,2014,34(3):644-649.
作者簡介:黃文雯(1994-),女,漢族,黑龍江省林口縣,從事化學制藥專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