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檢測實驗室報告的準確性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把不合格產品判定為合格產品,或者把合格產品判定為不合格產品,都會造成重大風險。基于此,文章結合目前檢測實驗室實際工作研究,根據檢測實驗室的特征,分析了檢測實驗室風險評估與防范體系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檢測實驗室;風險評估;防范體系
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所出具的報告擁有公證的地位,檢測結果是否準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被檢測產品的銷售和生產經銷企業的發展。若把不合格產品判定為合格產品,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甚至會給國家形象產生負面影響;而若是把合格產品判定為不合格,必然會對生產經銷企業造成經濟與形象等方面的損失。
1 檢測實驗室風險識別
1.1 人員資質
實驗室檢測工作人員、授權簽字人、質量負責人以及技術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上崗條件、對于特殊作業工種應當擁有國家相關部門所辦法的資格證書。否則從事的工作存在風險、得出的數據也沒有法律效力。而部分檢測實驗室為了定期完成工作任務,因為人員流動或者請假等原因常常會臨時調用其他人員頂替,很容易產生風險。
1.2 檢測項目
一方面是項目必須在認可范圍內。檢測項目只有在認可范圍中,所得出的檢測報告才擁有權威性,另外認可項目借助于多種驗證,得出的數據具備較高的準確性。所以檢測項目在認可范圍中風險較低;另一方面是檢測項目是否是實驗室常做項目,若是則檢測人員熟練度較高,出現風險的幾率較低,反之則更容易導致數據出錯。
1.3 委托人情況
第一是委托人的具體身份,比如執法機關風險較高、生產企業相應較低、貿易單位風險中等;第二是委托進行檢測的目的,比如說貿易需求、處罰依據或者了解產品品質。如果是執法依據則風險較高、企業內部質量檢驗風險相對較低、貿易結算居中。
1.4 樣品
一是檢測樣品是否關系到安全衛生以及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如果委托檢測的樣品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度過高,如果存在錯誤則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后果,對檢測實驗室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這類檢測樣品通常來說都應當由具備豐富經驗的檢測人員多次檢測后才能夠得出報告;二是檢測樣品是否與規定要求相符合,樣品的取樣以及保存等工作是否符合規定,樣品一旦損失則會造成檢測報告不準確,實驗室應當尤其注重樣品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情況[1]。
1.5 實驗室資質
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總局令第163號)的相關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結果的檢驗檢測活動,應當取得資質認定。部分行業對于檢測實驗室也有相應資質,所以檢測實驗室自身是否具備資質認證,直接決定了其是否能夠得出科學合法的檢測報告。檢測實驗室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風險。
2 檢測實驗室風險評估與防范體系的構建
2.1 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
檢測實驗室可以通過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來提高實驗室反應及應對能力,包括風險預警、事故原因分析、應對及改進措施等。同時在檢測實驗室內部建立質量管理部門,明確各個崗位職能分工,設立風險分析崗位,加強實驗室各個風險信息搜集力度,并對其進行全面系統分析。此外,檢測實驗室還應結合自身職能特點及能力水平,對各個風險因素、形式、危害等展開全面、針對性分析辨別,并對風險管控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促進檢測實驗室風險管理質量和管理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及時排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2.2 開展風險培訓和考核
檢測實驗室還應根據各個質量管理部門內外部評審結果和客戶提出建議作為重點內容,并結合人員、設備、業務形式以及質量管理體系等變化情況,在內部展開各項風險培訓或考核,以此來提高檢測實驗室風險分析能力和管理質量水平。特別是要針對質量監督部門、證書簽發部門以及檢務等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風險分析、風險防控、風險管理、應對方法等,此外還應包括對工作人員崗位職責的培訓,培養檢測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風險管控意識,提升其管控能力。
2.3 建立風險危機應對機制
檢測實驗室要建立風險危機應急管理預案,如果存在重大質量問題則第一時間啟動,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及時調查,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評估,之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危機。科學確定風險防范范圍,防止風險事件之間發生傳導效應,防止風險蔓延,降低風險產生的危害。風險危機結束之后要進行總結,對產生風險的原因進行深度分析,總結教訓,納入到應急預案中。
2.4 科學制訂免責條款
免責條款的制定是為了防止檢測報告被誤用后對實驗室產生的風險。檢測報告中所規定的“報告檢測結果僅對所送的樣品負責”“未經實驗室同意禁止部分復制檢測報告”等內容,這些都是免責條款。檢測實驗室應當結合各種不同的檢測業務,在報告中明確的寫出相關聲明意見,同時還應包括合同要求的履行、檢測結果使用建議等內容[2]。
3 結束語
風險識別與管理屬于檢測實驗室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它始終貫穿于檢測實驗室運行的全過程之中,直接影響到實驗室的各項活動。風險源識別以及風險評估防范屬于持續性的工作,必須要構建全方位的防范體系,需要實驗室人員全體參與,實現檢測實驗室的風險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姚青.檢測實驗室風險評估——風險樹法[J].質量技術監督研究,2012(2):89.
[2]柯家驥,閔寶乾.檢測實驗室風險評估與防范[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