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08-01
黨的十八大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讓人民幸福,讓老百姓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是小康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本文以嵩明縣為例,分析幸福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提出幸福鄉村建設的措施和路徑。
1 嵩明縣幸福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嵩明縣共75個村(社區),446個自然村,總人口29.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3以上。
1.1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2015年,嵩明縣糧食穩定增產,菜、花、畜、煙等傳統產業鞏固提升,產業向規模化集中化轉變,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51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0個,實現農業總產值24.9億元,年均增長8.6%。農民收入逐年增加,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0.8%,達到1.11萬元。
1.2 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至2015年,已新建或改擴建農村公路329公里;建成4個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177個散居村莊生活污水“三池”建設,完成24個新農村試點、55個自然村整村推進和24個省級重點村建設任務,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92項;建成文化特色示范村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個,村級老年活動中心5個,村級文體活動廣場10個、農民健身點20個。
1.3 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建成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學校44所,新增校舍34萬平方米,排除校舍危房13.4萬平方米。人均受教育年限達9.2年,教育 “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同時,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8000多人次,新增再就業人員1400多人,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普及。
1.4 農村社會保障事業迅速發展
嵩明縣是全國第一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現已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目前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參保25.63萬人,參保率達99%,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30個,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65%,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
2 嵩明縣幸福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領導不重視,機構不健全
嵩明縣雖然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任副組長,其它涉農相關單位領導為成員。但至今為止,沒有成立幸福鄉村建設領導機構,幸福鄉村建設工作沒有統一領導,工作沒有合力。
2.2 幸福鄉村建設規劃滯后
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或者有規劃但不嚴格執行,部分村干部胡亂給村民申報建房手續,亂批“宅基地”。結果導致新建房屋規格不一,朝向不一,道路狹窄彎曲,排水不暢,不僅給農民帶來生產生活上的不便,也給農村今后的發展留下了嚴重的隱患。
2.3 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難以支撐幸福鄉村建設
嵩明縣目前的村級集體經濟弱小,無力自主籌資搞公益事業。籌資渠道主要是向上要扶持資金,向下討集資捐款。各村的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多數閑置,未發揮作用。村民喜愛的健身娛樂廣場、鄉村公園等建設卻很少。全縣446個自然村,文體活動廣場才有23個。公益文化設施建設與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差甚遠。
2.4 村民思想觀念與幸福鄉村建設還有差距
由于受傳統陋習和落后觀念影響,很多村民存在隨地亂丟垃圾的壞習慣,大棚種植戶將腐爛廢棄蔬菜亂堆亂放,個別農戶甚至直接就地扔到沿線公路上,不少農戶將廁所建村前屋后,且大部分還是露天的,蒼蠅和臭氣嚴重影響村民生活。農村廢棄溝渠被生產生活垃圾占滿,渠水發黑,蚊蟲亂飛,既難看又難聞。
3 嵩明縣幸福鄉村建設的措施及路徑
3.1 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資源整合
盡快建立幸福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各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任副組長,縣新農辦、扶貧辦、財政、農業、林業、水務、交通、國土、規劃、環保、審計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各鄉鎮也要成立幸福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以書記、鎮長為主要負責人,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參與村級規劃、項目實施的各項工作。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整合各類資源、資金、力量,做到領導、人力、物力、精力和財力集中,切實推進幸福鄉村建設整體工作。
3.2 抓好科學規劃,統籌開發建設
嵩明縣幸福鄉村建設必須按照高標準、高起點、有特色、功能配套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體現農村特色,反映文化內涵,重視生態環境、文化古跡的建設和保護,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要與城鎮規劃、旅游景點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和交通、水利等專業規劃以及土地整理、產業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等結合起來。規劃一經確定,必須嚴格執行,調整與修訂必須嚴格按程序報批。
3.3 抓好產業培植,壯大集體經濟
一是大力發展新產業。大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如小街村的鐵件加工、麥沖村的生菜種植、縣城郊村的大棚蔬菜等。只有發展富民產業,農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義的幸福鄉村。二是加快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如楊林的“養魚”協會,楊橋的“養兔”“養牛”協會等,把幾十上百家種養農戶連接起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這些農戶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要經常性開展新農民培訓工作。縣農廣校、就業培訓中心、勞動力人才交流中心、農機學校、職業中學等主體培訓機構,要與各民辦培訓機構一起,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崇尚科學、提高技能,造就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致富技能的新型農民。
3.4 抓好文化建設,保持農村和諧穩定
一要著力整治農村環境,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二要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宣傳文化“六個一”(一個綜合活動室、一個廣播室、一個閱報欄、一個宣傳窗或黑板報、一個室外活動場、一個業余宣傳員)的建設;三要逐漸改變農村各種生活陋習(如隨地倒垃圾、堆糞、鋪張浪費等);四要深入開展和諧家庭、誠信戶、好公婆、好媳婦、好鄰居等形式多樣的文明新風創建活動;五要保護和發展以蘭茂、花燈、龍獅等為代表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遠離黃、賭、毒,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