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既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本文以吉林省遼源市的勞動力基本情況做樣本,分析制約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提出促進勞動力轉移應當采取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剩余勞動力 轉移 制約因素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11-01
遼源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轄東豐、東遼兩縣、龍山、西安兩區。現有農業人口6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4%,農村勞動力33萬人,其中約9.3萬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常年處于閑置、半閑置狀態。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多沒有割斷農業臍帶,處于低水平狀態。只有客觀分析制約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并采取有效對策,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增強“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遼源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
1 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
1.1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遼源市所轄兩縣都是商品糧基地縣,其中東遼縣又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兩縣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遼源市處于交通樞紐的四平、通化和遼寧省沈陽、撫順、鐵嶺等城市的夾角地帶,發展受前后夾擊;經濟結構不優,遼源因煤而興,亦因煤而衰,以往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已近枯竭,經濟轉型剛剛起步,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的5%左右,綜合發展指數處于全省九個市州偏下水平?;農民收入渠道有限,全市農民依靠經營土地獲取收入占農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占比為70%左右,工資性收入占比為20%左右,而轉移支付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比僅為10%左右;用工市場不景氣,房地產開發市場疲軟,建筑性用工明顯減少,城市能提供給農民的就業崗位在工種、技術等方面要求嚴格,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用工總量偏少。
1.2 相關制度
一是農與非農存在待遇上的本質區別,城市居民特別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財政予以補貼相當比例的“五險一金”,退休后由財政負責供養,養老無憂,而農民基礎養老金也只有每月每人70元,與城鎮企業退休職工每月每人養老金平均數2000 元比較,相差28.6倍;城鎮職工有公益崗位等可供選擇,子女按照學區管理,就近就便入學有,農民如果進城打工,少有企業為農民足額按時交納“五險一金”或其中一部分,部分企業不能按時結算農民的工資、工傷得不到及時救治和補償、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就業性別歧視等都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
1.3 勞動力自身問題
一是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存量較大,增量空間充足。全市未來5—10年,仍會有2—3萬的剩余勞動力增加空間,總量供給是有保證的、充足的;另一方面,遼源市城區、東豐縣縣城東豐鎮、東遼縣縣城白泉鎮分別確定了城市擴容目標、實施戰略、主要任務,隨著上述項目的如期實施和推進,均會不同程度拉動區域性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進程,預計未來3—5年對勞動力的需求仍有較大空間;再有農村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工商資本下鄉、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設施改善、農業綜合開發等不同程度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減緩勞動力向土地的過度依賴經營,可騰出部分農民成為剩余勞動力。
1.4 勞動力素質和市場
全市農村勞動力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占87.5%,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初級?職業技術培訓等才19.5%;農業產業化鏈條太短,農產品流通不暢,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夠;全市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對農村勞動力需求不足,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工業吸收農村勞動力能力降低;小城鎮建設只注重人口擴張、房地產開發,缺少應有的產業支撐,無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1.5 土地承包政策
土地承包政策長期不變的信號加上近年來發放各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化和加強,給農民賦予土地更多的留戀情結。由于農民收入的相當比重和份額出自于經營土地,且多數農民沒有更出色的一門手藝,對其他行業不愿入門,經營土地只需簡單勞動,幾乎沒有太精尖的技術含量,效益雖說不是很高,但基本把握性很大,不是有更好的項目、更好的產業來維系農民的生活,農民不會輕易放棄對土地的經營。
2 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2.1 強化農業保護政策
面對各地出現的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市場競爭力低下、大宗農產品結構性趨同等問題,要在政策上、信息上、技術指導上、財政支持上予以扶持,向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等方向發展,堅持農產品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效銜接,實現品牌推動、集約經營、搭建平臺、利益共享、實現雙贏的目標。
2.2 建章立制
政府應當研究和出臺創新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有償轉讓、轉租、入股抵押等有關政策,細化有關規定,釋放農村改革新的信息,逐步消除農民戀土戀家,過度依賴經營土地的傾向;建立和深化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暫住證”制度,逐步解決農民與城鎮職工的平等待遇問題;要改革財政支農政策的結構性問題,要在解決農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社會福利、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有實質性突破。
2.3 不斷拓展就業空間
開辟多渠道的轉移途徑 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農業的深度和廣度,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要通過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吸收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切實改變目前因布局過于分散、無法發揮集聚效應而造成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
2.4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不斷增強縣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小城鎮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降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本和風險。
2.5 規范服務機構從業行為
要規范現有各種信息、培訓、咨詢和職業介紹等服務機構,加快建立中介體系和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提供勞務信息,提高服務質量,規范服務行為,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2.6 強化教育培訓
要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要借助國家“陽光工程”和“春風工程”的政策有針對性地制定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政策,開展各種就業培訓和教育,提高轉移勞動力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