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農產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農產品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然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卻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文結合基層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幾點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 對策 病蟲害生態調控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18-01
我國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已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效。然而,當前有關農產品安全問題仍比比皆是,例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膨大劑、毒生姜等等,農產品安全問題似有愈演愈烈之勢,涉及面也越來越廣,已從過去的簡單的糧油、肉禽等傳統農產品擴展到水果、奶制品等,呈現立體式、全方位態勢。因此,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當前的一項迫切工作。本文以巴林右旗為例就基層工作的現狀及對策進行探討。
1 巴林右旗農產品安全現狀
1.1 “三品一標”認證、基地標準化建設
巴林右旗自2003年開始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認證以來,全旗共建設溫室、大中小棚2437個,已申報農業部審定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16個、無公害認證合作社5家、全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5000畝。基地標準化建設20萬畝甜玉米、2萬畝瓜果、20萬只優質肉羊、2萬只育肥牛。
1.2 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
巴林右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已建成,尚未通過自治區驗收。檢測站現有工作人員4名,目前僅能進行快速檢測,每年定性檢測300個以上蔬菜樣品。全旗9個蘇木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全部掛靠在動物衛生監督所。
2 存在的問題
2.1 檢測設備單一
重金屬、抗生素藥物殘留等指標中心均無法檢測,檢測儀器僅局限于定性快速檢測儀,定性檢測只作是否超標等定性判斷,沒有具體的數值,其穩定性和準確性等各項技術指標均很不成熟、由于旗縣級技術保障作用的不足、無法滿足全方位的農產品檢驗,檢驗能力仍滯后于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
2.2 人員方面的問題
檢測中心工作人員是由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缺乏專業技術背景,檢測人員缺乏實驗室檢測員專業知識,業務技術主要依靠上級培訓和自身學習。
2.3 檢測后處理不到位
檢測中心不是執法單位,由于受法律權限的限制,無法對不合格農產品生產者作出處罰,對藥物超標農產品的處理僅是采取下達著令停止上市通知書,而這種措施本身缺乏強制性。
2.4 監管部門缺乏權威
《食品安全法》規定:從事食品檢驗活動前,食品檢驗機構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認證認可的規定取得資質認定。但由于財政經費不足、人員技術參差不齊、設備不達標等因素,現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不具備檢測資質,只有對農產品速測的能力,因此出示的檢測數據無法律效力,缺乏公信力。
2.5 安全意識淡薄
部分農產品種植戶法律意識淡薄,唯利是圖,對農產品安全沒有概念,種植戶出于個人經濟利益考慮,為了加快農作物成熟濫用違禁農藥,為遏制病蟲害肆意加大農藥用量,只追求防治效果而忽視農藥污染及殘留的問題。而化學農藥的使用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逐年增加,長此反復使用形成惡性循環。
2.6 經費投入不足
農產品安全檢測工作屬于公益事業,無營利性質,抽樣檢驗不能收取檢驗費和其他費用,財政投入完全依靠政府。由于財政經費有限,使得農藥殘留檢測的工作難以大面積開展。
3 對策
3.1 積極推進示范基地建設,發揮帶動作用
就巴林右旗目前的農牧業生產狀況來看 ,一家一戶的生產占絕對主導地位,每戶的經營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由于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種植的統一運作,造成產品品種混亂,難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創建可以統一建立田間檔案,病蟲害統防統治,有利于害蟲害的生態調控。病蟲害的生態調控是現階段國內外比較新興的病蟲害防治理念,近年來得到普遍關注。病蟲害的生態調控以生態經濟整體效益為前提,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帶來了一系列良性循環。
3.2 提升檢測人員的素質
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檢測是定量分析工作,對人員、儀器設備和檢測方法要求都很高。尤其是新的先進檢測儀器引進時,更需要熟悉掌握每一個操作步驟。因此,提升檢測人員的素質必須有針對性地組織中心人員開展檢測技術專業培訓、崗位練兵和資格考試等多種方式,盡早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資質認定,這樣的檢測數據才有法律效力,用數據說話檢測人員的腰板才能“挺得直”。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
加大投入力度為蘇木鎮配備速測儀,建設旗、蘇木鎮兩級檢測體系,大的種植園區和養殖場也要配備速測設備,所有產品上市之前必須進行自檢。形成一個檢測部門抽檢為保障、消費者復檢為補充、農產品生產單位自檢為基礎的“三方互動”監測體系。
3.4 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健康消費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宣傳平臺,讓每個農業生產者都意識到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危害,加強病蟲害生態調控應用技術的宣傳和指導工作讓農業生產者了解掌握這些技術,積極倡導健康、綠色消費。
3.5 政府支持,加大投入
農產品安全檢測工作公益事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經費來源于政府。旗、蘇木鎮級人民政府應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檢測工作經費納入該級財政年度預算,設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置財政專項資金,切實保障重大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處置。確保旗、蘇木鎮農產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開展。
4 小結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關系到千家萬戶餐桌上的安全,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管機構不是萬能的,只有營造全民共同關心、支持、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圍,才能正真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王騰龍.論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公民參與加.大觀周刊,2012(13):65.
[2]鄭先榮.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特性與控制[J].湖北植保,2012(2):44-47.
[3]李曉磊.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監督體系建設探討[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6):137-138.
作者簡介:祁永旺,男,(1983.9-),內蒙古,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動物營養,農產品安全職稱:畜牧師,工作單位:巴林右旗農畜牧師牧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