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24-02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寶中之寶,扶風歷來注重糧食生產,但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制約了扶風糧食生產安全。本文就扶風糧食生產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進行探討。
1 生產現狀
扶風現有耕地53萬畝,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萬畝左右,其中小麥43萬畝,玉米35萬畝,平均單產水平400公斤上下,總產30萬噸。糧食生產始終是扶風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支柱產業,對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堅持“穩定糧食面積,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原則,扶風大力實施糧食增產計劃,使糧食生產呈現出良好局面。
1.1 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近年來,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鼓勵農民發展糧食生產。從2003年,取消了農業稅費,結束了農民種地納稅的歷史;從2004年開始,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補; 2006年開始,安排專門資金對農民進行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直補以“一卡通”的形式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種一畝小麥補貼60元,種一畝玉米補貼40元。同時配套良種、農機、測土配肥、病蟲防治等資金補貼。
1.2 農業項目的大力實施,保證了糧食生產持續增產
圍繞糧食生產,扶風先后承擔了糧食高產創建、農機具補貼、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業重點項目,以實施項目為依托,通過樹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樣板,引進推廣作物新品種,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大力引進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小麥有小偃22、西農979、武農986等;玉米有榆單9號、浚單20、先玉335等。二是全面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年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6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80萬畝次,病蟲害綜合防治120萬畝次,農業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既提高了糧食產量,又增加了糧食品質,種糧效益較好,示范區較大田畝增產糧食150公斤,增收300元。三是創建高產示范樣板,營造發展糧食生產氛圍。每年建立各類示范樣板10個。通過樹立大型農業項目宣傳牌,實施“新型農民科技與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工程”,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種糧觀念,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營造了農民自覺應用新技術、發展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重視糧食生產,落實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關鍵技術措施得以普及推廣,使扶風糧食生產呈現出連續10年增的可喜局面。
1.3 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近年來,扶風先后實施了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農田節水灌溉、中低產田改造、新增千億斤糧食等工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使全縣中低產田改造面積達到1.8萬畝,每年農作物秸稈機械還田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5 萬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6萬畝,年節約水量300 萬立方,增加機耕面積3萬畝,農機總動力達到40萬千瓦。土壤肥力得到提升,農田井、渠、路建設標準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為糧食穩產高產創造了基本條件。
2 面臨問題
近幾年,扶風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呈現令人欣喜的局面,但扶風糧食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2.1 農田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扶風氣候特點為冬春低溫干旱,夏季高溫少雨,秋季多雨寡照。年平均降水量590 mm,且主要集中在秋季。糧食生產主要依靠灌溉來補充。而現有渠系配套不完善,因年久失修,坍塌、老化、淤積等現象隨處可見,灌溉水利用率低。加之灌水成本高,人工費用大,農民認為灌水不劃算,積極性不高,灌溉面積有逐年下降現象。且高產田被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擠占,糧田大多為中低產田,土地生產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致使糧食產量難以提高。
2.2 農資價位攀升,直接投入成本高,糧食生產效益低
近年來,農資市場化肥價格上漲了30%左右,農藥漲幅在30—60%,單項農機作業費用每畝上漲10—20元,種子、農膜、柴油等也相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顯著增加。種1畝小麥,機械作業費135元,肥料投入150元,灌溉50元,種子20元,農藥25元,直接投入計380元, 投工3個需210元,共計590元。按小麥平均畝產400公斤,2.2元/公斤計,每畝小麥純收入僅有290元;種1畝玉米,畝投入化肥150元,種子40元,農藥10元,機械作業費 95元,灌溉80元,直接投入計375元,投工4個計280元,總投入655元。按玉米平均畝產400公斤, 2.0元/公斤計,畝收入145元。種一畝糧年收入僅435元。
2.3 農業勞動者素質差,傳統經營模式落后,影響了新技術推廣
近幾年,農村青壯勞力大量流入城市務工經商,在家務農者多為老叟與婦女,因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不易接納新事物。種糧圖省事,以旋代耕,廣種薄收,更有甚者,出現秋田拋荒現象。加之土地實行分散經營。這樣,既不利于機械化精耕細作,又不利于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由于勞動者素質差,土地小塊經營,粗放管理,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糧食生產難以持續提高。
2.4 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組裝技術配套不到位
目前,基層農技人員下崗分流,出現了“網破線斷”,農技推廣處于半癱瘓狀態,新的農業技術與科研成果推廣就難以到位,影響了糧食安全。
3 對策建議
3.1 多措并舉,廣泛宣傳,營造糧食生產的良好氛圍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食安天下。一是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實行耕地保護政策,嚴禁違法批地、非法占地現象的發生。確保扶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5萬畝以上。二是加強政策扶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發展糧食生產政策,不得挪用、擠占獎勵資金,應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同時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支持鼓勵種糧大戶,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3.2 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
繼續搞好農田井、渠、路建設。一是依托新增千億斤糧食、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農業重點項目,改造中低產田,擴大灌溉面積,對現有農田灌溉設施做好提升、配套、完善。二是加強耕地質量,建立科學地力培肥體系。大力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擴大秸稈還田面積,增施有機肥,建立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地力培肥體系,以促進糧食生產持續增產增收。
3.3 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快糧食產業化發展
依托老牛面粉廠、種子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發展以糧食種植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部門以訂單農業形式鏈接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農戶,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搞活糧食流通,增加糧食生產效益
3.4 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
一是加強基層農技體系建設,為糧食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建議政府部門每年從涉農專業大學生村官中,擇優增補農業技術人員。二是加強技術培訓,利用冬春農閑季節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