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改善城鄉二元結構體質,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從農村土地產權角度入手,突破傳統農業小農經營模式,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更關乎到農村經濟發展。推進土地產權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促進糧食增產增收有著很大幫助。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制度在不斷完善,在改革進程中需要我們面對多種問題,只有及時解決農村土地產權改革中存在的多種問題,才能推動改革發展進程,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保證社會經濟秩序穩定。本文主要結合河南省許昌縣土地產權改革實際情況,就其中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促進改革順利推進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 農村土地 產權改革 農村經濟 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31-01
明晰農村集體土地產權,進行農村集體土地權登記發證是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依法保護農民土地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是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客觀需要,是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強化耕地保護機制、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迫切需要。全面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改革工作,對完善新時期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規范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深化農村集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1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存在問題分析
1.1 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
具體而明確的土地產權關系,要保證行為主體和土地財產關系必須明確,界定范圍必須科學。這種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僅要體現在法律制度上,更應體現在經濟行為上。但是就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產權界定現狀來看,存在了土地產權不明晰,產權歸屬無法界定等不合理的現象。我國各項法規中規定,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而法律對于農村集體定義卻十分模糊,不同法律條款對農村集體的組織形式、規模大小有著不同的界定,法律中包含了鄉鎮農民集體所有、村級農村集體所有以及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三種類型,法律中并沒有明確組織產權代表,并沒有解決集體和個體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得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十分混亂,不明晰。
1.2 土地流轉相關法規建設不完善,農民權益受到侵害
最近幾年,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效率和流轉規模在不斷擴大,我國也在積極探索科學的土地流轉制度。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堅持在自愿、合法和有償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農業規模化經營。但是我國立法部門并沒有針對土地流轉監理完善的政策法規,地方也缺少專門的規章制度。農民群眾對土地價格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在規模化農業發展進程中,面對旺盛的土地需求,在經濟效益驅動之下,農民群眾自發進行土地流轉,并且流轉形式多樣化,但是由于缺少法律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很容易受到危害,土地流轉糾紛經常發生,這就大大增加了土地流轉管理的難度。
2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
2.1 明確界定農民土地產權
在農村土地產權界定過程中,建立、穩定和有效的產權制度是土地產權界定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關于土地產權界定的觀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實現土地國有化,一個是實現土地私有化還有就是實現土地集體所有制、土地股份合同制度以及多元化的土地所有制。結合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現狀,作者認為應該在繼續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將土地產權直接交給農民群眾經營,農民群眾享受完整的土地產權。相對于其他土地產權改革模式來說,這種改革形式對現有的土地秩序造成影響最小,整個改革體系設計和完善需要花費的成本最低,在現有的土地集體制度模式下,賦予農民群眾完整的土地產權,更容易被農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改革進程更加順利和便捷。
2.2 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權益保護體系,保障農民群眾的土地權
我國土地產權管理法律主要有《憲法》、《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這些法律從法律角度對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利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們還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我國關于土地產權益保護的法規建設嚴重不足,現有的法律條款不能完全執行,在土地經營過程中,用政策代替法規現象十分普遍,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經常遭受到侵害,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產權改革的相關法規,從而保證權力主體能夠科學行使各項權力。針對土地流轉過程中法規建設不到位的現象,國家和地方立法部門應該開展廣泛的調研工作,建設完善的土地流轉法規體系,明確土地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增強農民群眾法制觀念,從法律層面約束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征地行為。
2.3 改變城鄉二元經濟體制
首先,應該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弱化農民群眾依賴土地的意識。現階段,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完善,農民群眾不愿意放棄土地,導致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在廣大農村地區應該建設覆蓋全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繼續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其次,改革現有戶制度,讓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城鎮居民的福利待遇,從而提升農民群眾就業、教育、醫療條件。總之,改革現有的二元經濟體制是解決農村土地產權問題的前提,通過城鄉一體化建設,讓農民群眾與城鎮居民平等享受就業和受教育權利,只有做到這樣農村土地產權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何雄浪,姜淼,楊繼瑞. 新形勢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完善探討[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10(06)
[2]龍開勝,陳利根,占小林.不同利用類型土地投入產出效率的比較分析——以江蘇省耕地和工業用地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05)
[3]羅一漢,蘇之習. 把更多的希望播向田野——訪江蘇省農村經濟產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趙明[J]. 中國工程咨詢. 2015(11)
[4]吳次芳,譚榮,靳相木. 中國土地產權制度的性質和改革路徑分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 2010(06)
[5]陳家澤.產權對價與資本形成:中國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制度創新——以成都試驗區為例[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