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要求不只停留在數量上,更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土壤是基礎,肥料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營養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土壤環境,要獲得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就要注意肥料的合理施用。本文著重討論宛城區無公害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施肥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平衡施肥 無公害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40-01
平衡施肥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配方施肥技術,是根據不同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需肥規律、土壤養分含量以及肥料的效用,合理地確定氮、磷、鉀等元素的施用量、施用時期和施用方法的科學施肥技術。平衡施肥技術一方面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肥料供應,保證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另一方面避免過量施肥,保護生態環境,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應加以推廣。就經濟效益而言,在不同的種植方式下,實現平衡施肥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協調施肥品種和數量,缺素補素,以平衡土壤養分狀況,改善土壤條件,滿足農作物需求,確保農業生產優質、高效目標的實現。在生態效益方面,平衡施肥能夠有效的保持地力水平,避免地下水源的污染,不擠占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空間,為他們留下一汪碧水、一片藍天。
1 宛城區無公害農產品栽培中的施肥問題
在無公害農產品栽培過程中,肥料質量不符合要求、施用比例不當、施肥方式不當以及濫用肥料,不僅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降低農產品生產力,更嚴重的是會污染農產品,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使農產品不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要求,嚴重制約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發展。目前,我區無公害農產品栽培中存在的施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施肥誤區
1.1.1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不能施化肥
無公害農產品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使用化肥、農藥,但在產品上市時,不得檢測出超標的化肥、農藥殘留物。所有肥料,尤其是富含氮的肥料,應不對環境和作物(營養、食味、品質和植物抗性)產生不良后果。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嚴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別是氮肥數量。在用量較高的地方和田塊,應降氮、穩磷、補鉀;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塊,可采取穩氮、補磷、增鉀的施肥模式。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時間。一般來講,蔬菜不得在收獲前8天,果樹類作物不得在收獲前20天,糧食作物不得在收獲前期15天追施氮肥及其他葉面肥,防止農產品中硝酸鹽及重金屬含量超標。
1.1.2 施用有機肥越多越好,用有機肥代替化肥
有機肥含有有機物質,并能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多種養分,具有培肥土壤、改善植物營養、提供全面營養、供肥時間長等多種優點,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肥源。但是養分含量低、起效慢,難以滿足農作物對肥料的旺盛需求。而化肥養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方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混施有機肥與化肥,使肥效緩急相濟,優勢互補,更好地提高土壤肥力。
1.2 施肥污染
1.2.1化學污染
化學污染主要來源于磷肥。磷肥的原料磷礦石中往往含有少量有毒物質,如砷、鎘、鉻、氟等,其中以可致癌的鎘毒性最強,在50余種重金屬中,其潛在毒性僅次于汞列第二位。
1.2.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主要是施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引起的。垃圾、糞便、動植物殘體中微生物種類很多,其中不少含有危害人和植物健康的病原體,它們將以肥料的形式進入土壤。有的使農作物感染病害,有的附著在農作物表面,危害人類健康。
1.2.3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主要來源于未經處理的有機肥料,其中常混有塑料袋、煤渣、碎玻璃、建筑垃圾等,大量施用會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妨礙植物根系生長。
1.3 施肥方法不合理, 利用率低
基肥施用量較大,忽視適時追肥,氮肥的施用量偏大和前期施肥量過多,最佳需肥期追施較少或不施,追肥多采取雨前撒施,從而造成氮肥的利用率低。
2 對策與建議
無公害農產品在栽培過程中要根據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類型土壤中養分含量狀況,合理地供應和調節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各種肥料,以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從而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減少肥料浪費、防止環境污染的目的。具體施肥對策如下:
2.1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無公害農作物平衡施肥技術的宣傳和培訓,增強農民對農作物平衡合理施肥的認識,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確保農業生產優質、高效目標的實現。
2.2 科學施肥,大力推廣平衡施肥技術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測試結果、農作物需肥規律、耕地供肥能力和各種肥料效益,合理確定肥料的施用量。提倡化肥深施,調整氮、磷、鉀肥的投入比例,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調整基、追肥比例,適時適量追肥,切實提高化肥利用率。做到平衡施肥,缺素補素,以平衡土壤養分狀況,改善土壤條件,滿足農作物需求,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減少肥料浪費、防止環境污染的目的,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效。
2.3 增施有機肥料, 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
增加有機肥料的施用量,增加有機肥的投入,不斷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條件,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對促進農產品生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混合施用能降低肥效的不宜混合。如硝態氮肥與半腐熟的堆肥、廄肥或新鮮的秸稈混合,會由于反硝化作用會引起氮的損失。
2.4 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輔施微肥
微量元素對作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目前除個別地區或田塊外,不提倡施用鐵、錳、銅、鋅這4 種微量元素肥料,尤其是用作基肥。另外,微量元素受土壤條件和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制約,同時,由于基施微量元素肥料利用率不高,且難以施用均勻,用量偏大又易造成局部毒害,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適宜葉面噴肥補充微量元素。
2.5 深施肥、早施肥、巧施肥
深施可延長供肥時間,減少養分揮發,更好地利用肥料。早施利于植株早發快長,延長肥效,減輕有毒有害物積累。巧施是指用有機肥作底肥,氮肥的三分之二作底肥,三分之一作追肥,磷肥、鉀肥全部做底肥。銨態氮施于6cm以下土層,尿素施于10cm以下土層,磷鉀肥及農作物專用肥施于15cm以下土層。在根施的基礎上進行根外追肥,作物生長期內一般噴施2-3次,根外追肥應選擇晴天的中午11點前、下午5點以后進行,并重點施用于氣孔較多的葉背面,從而提高化肥利用率,避免土壤施肥的一些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