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43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42-01
本文詳盡地敘述了食用菌的主要病害的特點、危害和種類,提出了防治原則、注意事宜、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具體措施。
食用菌在整個栽培過程中,其生長與發育的各個階段,以及采收、加工和儲藏的各個環節,由于環境條件不適,或遭受其他有害微生物侵染,使菌絲體或子實體生長發育受阻,在生理上、組織上、形態上發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變化,如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畸形、枯萎甚至死亡等現象,從而降低產量和品質,甚至導致整個生產失敗。
1 競爭性雜菌
1.1 特點
競爭性雜菌主要是侵染培養料,不直接侵染菌絲體及子實體,有間接破壞作用。多為腐生性雜菌,能通過多種渠道感染。有些在外部形態和藥物反應上與食用菌類似,增加了對其防治的難度。
1.2 危害
與食用菌爭奪水分、養料、氧氣;改變培養料PH,分泌毒素;導致爛料、菌絲萎縮、子實體變色、畸形、甚至腐爛。
1.3 主要種類
1.3.1非絲狀雜菌
細菌:導致子實體病壞;使培養料變粘、臭、酸等。
酵母:使料變酸、發酵變質。
1.3.2絲狀雜菌
前期菌絲近乎白色,待孢子成熟后便呈白色。
主要種類:
木霉:有幾十種,危害最大,呈墨綠色。
鏈孢霉:速生惡性菌,多呈橘紅、橘黃色或粉紅色。
曲霉(黑曲霉及黃曲霉):呈黑色或黃綠色。
毛霉和根霉:黑色。
青霉:青綠色。
白色石膏霉:后期變為黃褐色,有惡臭。
鬼傘:小傘狀,熟時腐解流墨汁。
小核菌:米黃色,似油菜籽。
胡桃肉狀菌:淺褐腦狀子實體,漂白粉味,破有腥臭。
2 病害
2.1 危害
侵染菌絲體與子實體,有直接致病、致畸、致死作用。
2.2 主要種類
2.2.1真菌病
褐腐病:又名水泡病、濕泡病、白腐病、疣孢霉病,只侵染子實體,患處變褐色,流褐色溶液,有腐臭味。
褐斑病:不侵染菌絲體,只侵染子實體,但可沿菌絲索生長,形成質地較干的灰白色組織塊。幼菇受侵染后菌蓋變小,柄變粗變褐,形成畸形菇;子實體中后期受侵染后,菌蓋產生許多針頭狀、大小不規則的褐色斑點,并逐漸擴大成灰白色凹陷。病菇常表層剝落,生褐斑,不腐爛,不流褐色液,無臭味,菇體干硬。病程約14天。由輪枝霉引起。
軟腐病:也稱蛛網病、樹枝狀指孢霉病。先在床面出現白色珠網狀菌絲,很快蔓延成水紅色。侵染子實體從菌柄開始,直至菌蓋,先呈水浸狀,漸變褐變軟,直至腐爛。由枝孢霉引起。
猝倒病:也叫立枯病、枯萎病、萎縮病。主要侵染菌柄,使菌柄髓部萎縮變褐。患病的子實體生長緩慢,初期軟綿呈失水狀,菇柄由外向內變褐,最后整菇變褐成為僵菇。由鏈孢霉引起。
2.2.2細菌病
細菌性斑點病是重要病害,由托蘭氏假單胞桿菌引起。
斑點病:只侵染菌蓋,呈凹陷狀,分泌粘液,斑點干燥時菌蓋易開裂。
黃斑病:柄菇出現黃斑或整體黃化,呈水浸狀,不腐爛。
干腐病:菇體畸形,菌蓋歪斜,柄基部膨大,后期菇體萎縮,干硬但不腐爛。
3 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3.1 防治原則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農業、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技術)。在防治上以選用抗病品種,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為基礎,選擇一些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綜合利用,組成一個較完整的防治系統。以達到降低或控制的目的。
3.2 防治注意事宜
食用菌栽培周期短,且直接食用,農藥極易殘留在子實體內。在栽培過程中,必須使用農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2.1嚴禁使用劇毒農藥,對殘效期長,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氣味的農藥,不能直接用于菌床或菌袋上
3.2.2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人畜和食用菌無害的藥劑,并掌握適當的濃度,適期進行防治。
3.2.3出菇期間禁用藥劑防治。
3.3 防治措施
3.3.1.農業措施
生產環境潔凈,工具用前先消毒,污染源要深埋或焚燒。
生產上選用抗逆性強的菌種,用適宜菌齡的菌種,播種時加大用種量。
選用新鮮的栽培料,勿過多加糖、糧食類營養料;拌料時加殺菌劑;將培養料酸堿度調至偏堿性。
生產環境忌高溫、高濕、通氣性差。
要合理輪作,不同菇類或不同品種、不同場地間要適當交換。
3.3.2 生物防治。抗生素類藥劑(如鏈霉素、金霉素)防治食用菌上的細菌性病害,效果理想。
3.3.3 化學防治。常用殺菌劑
3.3.3.1殺真菌藥劑食用菌的病害和競爭性雜菌大多是真菌引起的,它們對藥物的敏感程度有許多相似之處,多采用多菌靈、托布津、苯菌靈、克霉唑、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殺菌劑。但要注意在食用菌栽培的不同階段,其濃度、劑量都應按規定用量選用,防止發生藥害;其次,多種藥劑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3.3.3.2殺細菌藥劑漂白粉是防治細菌性病害最常用的藥劑,噴用1%藥液。也可噴0.25%~0.30%的甲醛溶液;1∶500倍50%的多菌靈;或40~50毫克/千克(每毫升中含200單位)的鏈霉素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