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產業化是黑龍江農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重點對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進行介紹,并指出墾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黑龍江墾區 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60-01
黑龍江墾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農場經濟區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早在1995年,黑龍江墾區便確定墾區農業改革發展總綱領,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隨著全球農業發展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升級轉變緩慢等問題逐步顯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既可以解決當前農產品階段性供大于求、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又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是整個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發展農業的必然趨勢。
1 黑龍江墾區農業發展總體概況
黑龍江墾區位于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處于東北亞經濟區位中心。轄區總面積5.62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85萬公頃、林地面積92萬公頃、草原面積35萬公頃,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轄區下轄9個管理局,總人口171.2萬人。經過60余年的努力,黑龍江墾區已經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和無公害食品供應基地。
1.1 糧食生產能力
60多年來,黑龍江墾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累計生產糧食4867.577億斤,商品率高達93.18%,共向國家交售商品糧3673.43億斤。該區每年所生產的糧食可供京津滬、解放軍三軍、港澳地區等省區,相當一億人口一年的口糧,對我國糧食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2 農業科技水平
黑龍江墾區現有15個科研院所,9個技術推廣中心,103個農業技術推廣站,共7萬多名科技人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82%,位于全國前列;農業科技貢獻率達 6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較為完整的糧食生產科研、開發和推廣體系,為科技支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 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歷程
2.1 調整種植業生產結構
歷史上黑龍江墾區一直是麥豆主產區,多數年份豐產不豐收,不能發揮區位優勢,經濟效益低下嚴重打擊了農場種植生產的積極性。由此,黑龍江墾區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實施“以稻治澇”戰略,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逐步壓縮麥、豆播種面積,徹底改變了單一麥豆生產模式。目前,黑龍江墾區水稻播種面積占墾區糧食播種總面積的47.45%,總產量占墾區糧食總產量的60.2%,成為該地區農業生產的基礎產業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2.2 構建畜牧養殖與綠色產品生產基地
黑龍江墾區重視構建畜牧養殖與綠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畜牧業占大農業的比例已經上升到27.2%,此外,墾區不斷調整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合格率,積極促進“綠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創建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3258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90.2%,年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近千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
3 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生產結構單一
總體來看,種植業在黑龍江墾區農業結構仍處于主導統治地位,畜牧業和林業等發展相對不足,整體農業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發展階段,所以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3.2 墾區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弱
與國外相比,黑龍江墾區龍頭企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企業還處在農產品初步加工階段,開拓市場的能力較弱,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開發水平較低。墾區龍頭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是依靠總局的撥款,資金的局限不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3 要素配置結構存在帕累托改進的余地
在資本投入方面,存在著資本投入不足和不當的問題;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土地的集約經營程度不高;在產業配置方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對其他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在效益農業、農業服務業等方面的發展程度較低,導致農業結構相對較為單一,產業的豐富和完善程度較低。
4 黑龍江墾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策略
4.1 強化市場作用,帶動結構優化
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應深入研究潛在市場,找準切入點,進而科學引導農民主動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避免盲目調整、被動調整、從眾調整和低層次調整,防止結構趨同;建立以產區為中心的區域性批發大市場和專業大市場,通過市場的引導和帶動,形成農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4.2 增加資金投入,開辟融資渠道
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市場化運作、分工明確的投融資體系,引導社會資金流向,拓寬產業結構優化的投融資渠道。首先應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量,建立財政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形成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來源;其次應加大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單位的信貸支持力度;再次應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的投入,開發建設農業生產、加工項目。
4.3 改革管理體制,服務結構優化
在宏觀管理層面,轉變政府工作職能,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在微觀經營層面,應鼓勵形成行業協會和大型農業企業,政府將社會職能讓位于這些組織,逐漸從直接干預農業中退出。在農業政策方面,加大農業投入比重,完善農業信貸政策,建立農業專項保險制度,降低農業結構調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