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茶葉是皖南山區主要經濟作物,也是當前農村主要經濟收入之一。茶葉生產機械化關乎茶農勞動生產條件的改善,也關乎茶葉增產增效。通過對富堨鎮茶葉生產機械化現狀調查,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 茶葉機械化現狀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61-01
1 現狀
富堨鎮地處皖南山區歙縣城郊,北倚風景秀麗的黃山,有富資河、白沙河從境內穿過,生態環境十分優越。這里地形復雜,平畈、丘陵、低山兼有,低山丘陵坡度平緩,多為紅壤和紫色土,土層深厚,呈微酸性,宜于茶樹生長,有悠長的種茶歷史。全鎮有茶園面積240hm2,其中已開采茶園面積220hm2,年新增茶園60hm2,年產茶葉110t,其中名優茶12t。主要分布在仁里、青山、中溪等行政村,現有初制茶廠12座,動力205kw,各種制茶機械100多臺套,引進茶葉加工企業4個,名優茶生產線3條,設備50臺套,主要生產烘青、炒青和黃山毛峰為主。
近年以來,該富堨鎮對茶葉生產十分重視,先后建立了歙縣興農科技園、中溪茶緣翠菊育苗基地等二個茶葉育苗示范基地,集新品種選育、試驗、示范、生產為一體,大力推廣茶樹品種無性化種植和對低產茶園改造,改變了茶園茶葉生產低產、低效狀況。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甘白香白茶生態園、山里山茶葉有限公司、翡翠谷茶葉有限公司、翠明緣茶葉公司等企業,幫助爭取茶葉機械生產項目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引進了3套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機械化修剪、氣熱殺青、理條、烘干等先進機械化技術的使用,大大提升了茶葉的生產加工能力。企業在發展中注重品牌培養,其中青山甘白香白茶、山里山多功能茶、翡翠谷野茶等已成功注冊,參加了各類茶葉、農產品展銷會,還通過網絡、刊物等媒介對外進行宣傳,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得到廣大顧客肯定和好評。由于采取了“公司十基地十農戶”模式,收購茶農鮮葉加工,帶動了周邊茶農種茶,目前該鎮單家獨戶加工茶葉已基本結束,廣大茶農從繁重的加工中脫身,茶葉質量也明顯提高。
2 存在問題
2.1 茶葉生產基礎薄弱,機械化水平低。一是農村茶園以農戶承包山地生產,種植分散、間作面積大,品種老化的茶園還有相當比例,加上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茶園生產得不到有效管理,茶葉質量和產量受到了明顯影響。二是地形復雜,地塊小,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制約了農業機械在茶葉生產中使用。目前只有小型茶葉修剪機械和機保機械在茶葉生產中得到使用推廣。深耕、施肥、采收等環節幾乎還是空白,茶園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低。
2.2 初制茶廠技術改造緩慢,影響了茶葉質量地提升。一是大部分初制茶廠廠房十分簡陋,有些還在使用八、九十年代加工車間,周邊環境差;機具陳舊,有些已嚴重破損,但仍在使用。二是加工設備功能單一,殺青、揉捻、理條等在生產過程中不能連續生產,操作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培訓,責任心不強,已嚴重影響到茶葉品質提升和黃山茶葉在市場上形象。3、在調查中發現茶葉初制廠效益不明顯,個別廠有偷工減料、摻雜、摻假等違法行為,危害茶葉食品安全和人類身體健康,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2.3 精深加工、產品多元化開發跟不上市場需求。該鎮在八十年代建起了鎮辦精制加工廠,當時加工的茶葉銷往山東、北京、福建等地,但由于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管理不善等多種因素已在九十年代中期破產倒閉。目前引進的茶葉加工企業,也因資金、技術力量等問題,對傳統產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開發上不能有所突破,制約了我鎮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和茶農收入。
2.4 企業帶動能力差,缺乏協作意識。日前全鎮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10多個,有一定規模的有4個,主要以收購鮮葉加工為主,能夠為茶農提供技術服務、帶動周邊茶農發展的企業很少,企業之間各自為政,互相排斥,甚至惡性竟爭。
3 建議
3.1 抓好茶園的基本建設,提高機械化水平。茶園建設要充分利用本地興農科技園、中溪茶緣翠菊2個茶葉育苗基地的技術優勢,合理規劃,向著實現茶葉生產機械化的高標準現代化茶葉園方向發展。一是采取“引、退、補”等技術措施,即選育引進推廣無性系茶樹良種對現有茶園進行改造,退下一批土層淺、坡度大或間作不合理低產茶園,還林、還果,通過土地合理流轉,遂步變另星分散為集中連片,擴大種植規模,提高采摘面和產量。二是加強田間地頭水利、道路基礎建設,探索茶葉機械化道路。當前農村勞動力趨緊,用工成本劇增,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機化,因此茶葉生產實現機械化也是茶葉生產的根本出路,茶葉生產機械要上山入園,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是關健。茶葉機械化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技術和資金,政府可以組織力量利用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茶葉基地首先進行試驗、示范、推廣,探討茶機生產發展道路。
3.2 提高認識,加大初制茶廠改造力度。茶葉初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葉精深加工質量和食品安全,因此一點不能馬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初制茶廠技術改造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可以采取財政獎扶和適當提高山區茶機購置補貼比例的方法,重點扶持一批基礎較好、交通便利、環境衛生的初制茶廠進行改擴建。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按照連續化、清潔化、標準化要求改造廠房,引進成套加工設備,擴大加工規模。認真貫徹執行有關規定,加強對操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教育,使參與者都能正確地使用、維護、保養茶葉加工制作設備,強化安全意識,提高制茶質量。
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精品名茶。山里山茶葉公司、翡翠谷茶葉公司、甘白香白茶生態園、翠明緣茶葉公司等是我鎮茶葉骨干企業,不僅有生產基地,還建起了廠房,引進較為先進的設備,生產的產品注冊了自己的的商標,有一定的技術力量和管理經驗,上級政府和部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幫助企業招商引資,立足本地豐富資源,凝聚力量在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茶葉上下功夫,打造富有本地特色地方名茶,增強企業發展后勁,為茶葉生產創造新路。
4 結語
總之,在人多地少的山區基本實現茶葉機械化的任務十分艱巨,問題和難點很多。但是只要我們把握目前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學習外地先進的茶機技術,努力消化吸收,結合本地特點,依靠自己的力量,為茶葉生產機械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唐茂貴、張永盛、江穩華、莊玲芳 抓基地 調結構 壯龍頭 促發展——歙縣茶產業發展情況 《中國茶葉》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