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優質小麥發展迅速。但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始終是制約產量和品質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優質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要根據小麥不同品種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測報的基礎上,按照防治指標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
[關鍵詞] 小麥 病蟲害 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066-02
做好小麥播種期及苗期主要病蟲草害防治工作,是確保小麥苗全、苗壯,奪取明年小麥豐產豐收的重要保證。近幾年來,隨著小麥品種、農藥的更新換代及種植結構的改變,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嚴重影響著小麥的總產量。文章就小麥常見病蟲害的防治作淺要分析。
1 小麥赤霉病
1.1 危害癥狀
小麥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縣主要以穗腐為主,最初在穎殼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
1.2 發生時期
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降雨多,雨日多,濕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縣各種小麥系列品種較易感病。
1.3 防治措施
可選用的藥劑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加水噴灑,在小麥揚花始期噴施一次,間隔一周再進行二次噴施。
2 小麥白粉病
2.1 危害癥狀
小麥白粉病會危害小麥各個器官部位上,但是危害最大的是葉片和葉鞘。發病初期,會在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霉點會逐漸擴大至圓形或者橢圓形,并在表面形成一層白粉,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
2.2 發生時期
小麥白粉病在我縣一般于4月中旬開始發生,4月下旬至成熟為流行期。陰雨天多、濕度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嚴重流行;小麥群體過大、不合理施肥特別是偏施氮肥的田塊會加重病害發生。
2.3 防治措施
可選用的藥劑有禾果利可濕性粉劑或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加水進行噴灑,間隔10天再進行二次噴灑。
3 小麥紋枯病
3.1 危害癥狀
發病初期會在幼苗的表面產生淡黃色斑點,然后會出現典型的褐色梭形,導致病變部位腐爛,導致植株死亡;拔節后在莖基部鞘形成中間灰麥、邊灘云紋形狀的病變,病變融合后,莖基部莫爾花莖狀;晚期病變侵入莖壁,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黑色的圓形或者橢圓形眼斑,進而造成莖壁損失壞死,導致小麥枯萎死亡。
3.2 發生時期
小麥播種后便開始侵染為害,在田間發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病期、越冬期、橫向擴展期、嚴重度增長期及枯白穗發生期。發病適溫為日均溫20~25℃;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隨著氣溫的升高,病菌在麥株間傳播擴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擴展侵染莖稈,病情指數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發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間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
3.3 防治措施
3.3.1農業防治
選用豐產性能好,抗(耐)性強的或輕感病的良種,增施腐熟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不偏施氮肥,增強抗病力。適期播種,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雨后及時排水。
3.3.2化學防治
①播前藥劑拌種:可選用適樂時乳油進行拌種。
②在小麥返青拔節期,當病株率達15%時,可選用禾果利或粉銹寧加井崗霉素兌水對小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隔7~10天再噴灑一次,連噴2~3次。
4 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是我國冬小麥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對象。在我縣主要發生的有條銹病和葉銹病,如果不及時防治,一旦流行,就會迅速擴展蔓延,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
4.1 癥狀特征
夏孢子堆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而且較小并呈現桔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排列不規則,小的、明亮的黃色夏孢子堆葉狹長橢圓形,排列在一條平行于葉;冬孢子堆主要發生在后葉和葉鞘,呈黑色,寬橢圓形到長圓形。
4.2 發生規律
小麥條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夏孢子在適合溫度(1.4~17℃)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條件下侵染小麥葉片,經潛育后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夏孢子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我縣一般在5月上旬可見到病葉;葉銹病菌夏孢子萌發后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氣溫20~25℃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發生盛期在5月中下旬。
4.3 防治措施
小麥銹病發病中心要集中進行圍殲防治,控制其蔓延。當大田病葉率達0.5%~1%時立即進行普治,防治選用的藥劑有禾果利或粉銹寧乳油噴霧防治。
5 麥蜘蛛
麥蜘蛛分為麥圓蜘蛛和麥長腿蜘蛛,我縣以麥圓蜘蛛為主,是小麥上的主要害蟲,常在葉片、穗及莖稈上吸食麥株汁液,重則植株矮小,穗小粒輕,造成小麥不同程度減產。
5.1 危害癥狀
麥蜘蛛于春秋兩季在小麥葉片、穗及莖稈上吸食麥株汁液,被害麥葉出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穗少粒輕,重則整株干枯死亡。
5.2 發生規律
麥圓蜘蛛喜陰濕,怕高溫、干燥,多分布在水澆地或低洼潮濕陰晾的麥地。麥圓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產于麥苗和雜草近根部的土塊上,或產于干葉基部及雜草須根上;春季其卵多產于麥叢分蘗莖近地面或干葉基部;麥圓蜘蛛適宜溫度為8~15℃,適宜濕度為80%以上。
5.3 防治方法
5.3.1農業防治
①麥收后深耕滅茬,可大量消滅越夏卵,壓低秋苗的蟲口密度。
②適時灌溉,同時振動麥株,可有效地減少麥蜘蛛的種群數量。
③輪作倒茬,避免麥田連作,可減輕麥蜘蛛的為害。
5.3.2藥劑防治
可選用的藥劑有阿維菌素乳油或氧樂果乳油,加水后選擇無風天氣的早晨或傍晚均勻噴霧?;蛘哂醚鯓饭橛图舆m量水拌砂土于上午10點后均勻撒施。
參考文獻
[1]孟紅菊;趙蘭枝;高林霞;春季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年13期
[2]常興云;王應禮;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12期
[3]曾娟;姜玉英;霍治國;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流行的氣候影響評價[J];科技導報;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