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了高臺縣娃娃菜從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播種、定植、田間管理、采收等方面的栽培要點和“干燒心”的發病原理、癥狀識別、防治措施,以期為娃娃菜在該縣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娃娃菜 栽培技術 干燒心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00-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蔬菜種類和品種日趨豐富,人們對蔬菜的食用品質、商品性、使用方便程度等要求越來越高,娃娃菜因其幫薄甜嫩,味道鮮美,小巧可食率高,作為一種新特蔬菜近年深受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喜愛。種植娃娃菜投入少、生育期短(從播種到采收50-55天)、效益高(每畝收入3000-5000元),適時安排茬口、合理密植、進行周年生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1 娃娃菜的栽培及管理
1.1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1.1溫度:喜冷涼的生長環境,較耐寒,發芽適溫25℃左右。播種或定植時氣溫必須達到13℃以上,以免抽薹。生長適宜溫度5℃-25℃,低于5℃則易受凍害,使抱球松散或無法抱球。
1.1.2水分:在營養生長期間喜歡濕潤的環境,水分不足則生長不良,組織硬化,纖維增多,品質差。如果土壤水分過多則影響根系吸收養分和水分,也會造成生長不良。
1.1.3光照:喜光照,屬長日照作物,不經過較長的低溫期就能通過春化階段,在高溫、長日照的條件下能抽薹開花。
1.1.4土壤:選擇土壤耕層深厚、肥力較高、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土壤pH值以6.5-7.5為宜。
1.2 種植茬口
一般春季鋼架大棚3月初播種,5月中旬收獲;露地4月中旬-5月上旬播種,6月中旬-7月上旬收獲;夏季露地5月下旬播種,7月下旬收獲;秋季露地7月中下旬播種,9月下旬收獲。
1.3 品種選擇
娃娃菜按照心葉顏色大致分為白心和黃心2類,可根據市場需求選定對路品種顏色。適宜我縣種植的娃娃菜品種主要有春玉黃、金玉皇、金皇后、金娃娃。
1.4 整地、施肥、播種
1.4.1整地、施肥。娃娃菜株型較小、根系細弱,應選擇前茬沒有種植過十字花科作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質壤土為宜。地塊要深耕細耙,約深翻25cm左右,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噴施滅蚜藥。娃娃菜生育期較短,要注意重施基肥,結合深翻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3000-4000kg,過磷酸鈣30kg,硫酸鉀復合肥15kg,鋅肥1kg、硼肥1kg,或復合肥25kg。
1.4.2播種。播種過早易抽薹;播種過晚生長期短、結球不實、質量差、產量低、不易儲藏,應根據氣候條件、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確定娃娃菜的播種期。娃娃菜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直播省工適宜大面積種植,但用種量大。育苗移栽的優勢在于;第一,早春種植可提早播種20天左右,即先在保護地育苗,待大地回暖后栽于露地,可搶早上市;第二,先期育苗可達到加茬趕茬的目的,但比較費工。在氣候較為適宜的春秋兩季,可精量播種,即每穴點播1-2粒或1穴2粒和1穴1粒進行交叉點播,畝用種量100-150克。壟面寬50cm,壟高15-20cm,株行距20cm×30cm,每畝種植8000-10000株。
1.5 田間管理
1.5.1中耕、補苗。直播出苗后(約5天左右)根據生長勢及早進行中耕除草,并實行蹲苗。發現空穴、缺苗、蔫苗及時補種。
1.5.2間苗和定苗。在長出2-3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2-3株。生長至4-5片葉時,結合中耕進行定苗,每穴留1株。
1.5.3追肥。追肥要與灌水相結合。幼苗期一般施少量速效性氮肥作為提苗肥。每畝可施尿素8-10kg。蓮座期需要較多的肥料供應,該時間追肥的數量與質量對今后產量的高低有重要影響。結合灌水每隔7-10天每畝每次追施高氮速溶性復合肥10kg,硫鉀肥5kg。結球期是需要肥料最多的時期,一般在開始結球每畝追施高氮速溶性復合肥15公斤、鉀肥10㎏(硫酸鉀),施后灌水,同時葉面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2次,采收前20天停止追肥。
1.5.4灌水。苗期輕澆、勤灌保濕潤;蓮座前期適當控水蹲苗5-7天,蹲苗結束后結合追肥灌透水,防止干旱;結球期是需水量最多的時期,多澆勤澆,澆水應在早晚冷涼時進行,要緩慢灌入,切忌大水漫壟。做到溝內不積水,壟面不見水,根系不缺水。從蓮座期結束到結球中期,保持土壤濕潤是獲取娃娃菜豐產的關鍵技術之一。采收前7-10天應停止澆水。
1.6 采收
娃娃菜單球重量150-300克時應及時采收(整棵娃娃菜重量約800克左右),葉球過大或過于緊實易降低商品價值。采收時將整棵菜連同外葉運回冷庫預冷,包裝前按照娃娃菜商品標準大小剝去外葉,每包裝3-6個小葉球。娃娃菜的包裝和運輸應在冷藏條件下進行。
2 娃娃菜“干燒心”的發生于防治
2.1 “干燒心”發病原理:娃娃菜“干燒心”病是由于缺鈣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鈣是組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缺鈣時影響細胞壁中果膠酸鈣的形成,限制了細胞分裂,阻礙植株迅速生長,使植株體內水分失調從而發生“干燒心”。
2.2 “干燒心”發病癥狀:多以蓮座期開始發病,初期邊緣干枯,向內卷縮,生長受到限制,包心不緊實;結球初期球葉邊緣出現水漬狀,并呈黃色透明,逐漸發展成焦褐色向內側卷曲。結球后期發病植株外表未見異常,內部葉片可見其黃化,葉脈呈暗褐色,葉內干紙狀,葉片組織水漬狀,具有發黏的汁液,但不出現軟腐也不出惡臭味,反而有一定的韌性,病健部組織間有明晰的界限。
2.3 導致缺鈣的原因:1.土壤缺鈣,供不應求;2.土壤不缺鈣,過量施用氮肥;3.土壤中含鹽量過高,鹽離子濃度過高抑制了鈣等礦物質營養和水分的吸收;4.灌溉水質不良,影響根系吸收;5.耕作管理不當,造成土壤干旱。
2.4 防治措施:1.選用抗干燒心病品種;2.有機肥充分發酵腐熟施用,化肥分期分批進行追肥;3.高壟栽培,小水勤澆,保持土壤見干見濕;4.注意氮、磷、鉀搭配施用,嚴格控制單一氮肥的施用量;5.適時補施鈣肥。從蓮座期開始,每7-10天向心葉噴灑0.7%的氯化鈣2000倍的萘乙酸混合液3-5次,也的可用0.1%的過磷酸鈣、0.7%的硫酸錳噴灑防治,施用時要集中向中心噴灑,并要避免踩傷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