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麥是蒼溪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在27萬畝左右。通過系統調查,今年我縣小麥主要病蟲害有條銹病、白粉病、麥蜘蛛、赤霉病、蚜蟲等。針對我縣小麥主要病蟲害,制定了常年發病早、發病重的區域、鄉鎮、田塊,進行定期的巡查,同時要求各鄉鎮農技站實行周報。
[關鍵詞] 蒼溪縣 小麥 病蟲害 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02-01
隨著我縣小麥陸續進入拔節期,小麥條銹病等也逐漸進入流行盛期。根據我們調查研究結果分析我縣2015年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趨勢,并提出相應的防控對策,供全縣各級領導和鄉鎮農技站指導農戶防治。到2015年3月中下旬,在小麥乳熟期,經過對小麥主要種植鄉鎮的病蟲危害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發現: 部分農戶留種的小麥品種抗銹性喪失是我縣條銹病重發生的內因;防治失時是今年條銹病重發的外因;苗源充足、生理小種進一步分化是條銹病重發生的首要因素;后期穗蚜發生較重。
1 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及防控對策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上的流行性病害。由于小麥條銹病病菌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來勢猛、發展速度快,能夠侵染小麥所有綠色組織,是我縣小麥生產上危害最大的病害。若不采取強有力措施進行防治,將會造成毀滅性損失。我站3月18—20日對全縣小麥種植區的陵江鎮、東青鎮、浙水鄉、三川鎮、岐坪鎮、云峰鎮等地進行調查,皆有條銹病發生,調查地塊病株率0.32%—16.5%,病葉率為0.26%—10.5%;部分地塊已出現中心病團。據縣氣象臺天氣預報,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我縣氣溫較常年偏高,有利于銹病的發生,預計今年為重發生年。為搞好條銹病的防治工作,我縣各級部門高度警惕,按照“發現一點,防治一塊,發現一塊,防治一片”的方針,充分利用我縣2015年分發的小麥“一噴三防”物質,指導農戶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畝用12.5%氟環唑懸浮劑20-30克或畝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100克,兌水60-75公斤手動噴霧防治銹病。如田間穗蚜達到防治指標,可每桶加入20%聯苯三唑磷微乳劑20克+0.004%蕓苔素內酯水劑10毫升防治小麥銹病、蚜蟲和抗早衰等。
2 小麥白粉病
今年為中等發生,據我站近期調查,白粉病在我縣局部發生,我站近期調查白粉病平均病葉率達10.1%,平均病株率達6.8%,防治可畝用愛可(10%烯肟菌胺+10%戊唑醇SC)20克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100克兌水噴霧防治。
3 赤霉病
它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流行的程度與稻樁帶菌率,小麥揚花期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若在小麥揚花期遇上三天以上的雨日,赤霉病就會大流行。若4月上旬小麥揚花初期有2—3天陰雨,小麥赤霉病浸染危害的幾率大大增加。各鄉鎮應立即搶晴防治,可畝用佳思翠(7%烯肟菌酯+21%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75克兌水噴霧防治。
4 蚜蟲
預計中等至偏重發生。由于當前氣候適宜,植株嫩綠,極利于蚜蟲繁殖危害,對小春生產威脅很大,三月來溫度回春快,蚜蟲繁殖非常快,各地應高度重視,當有蚜株率達20—30%或百株蚜量1500頭以上的田塊,應立即進行普治,可畝用20聯苯三唑磷微乳劑40-60克或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8—12克兌水噴霧防治。
綜上所訴,化學防治是控制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最有效的手段。我縣多年實踐經驗證明, 以鄉鎮、村組或合作社組織的統防統治是對付災害性病蟲害發生的最有效方法。在充分貫徹 “預防為主、綜臺防治”的植保方針的同時,要大力推廣藥劑拌種、搞好中心病團的挑治工作、抓住孕穗末抽穗初期這一防治關鍵期,選用氟環唑、聯苯三唑磷、蕓苔素內酯等高效新型農藥,搞好統防統治,是控制病蟲害危害、抵抗不良氣候條件、減小損失、確保小麥豐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