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沙地造林的樹種選擇、造林方法,會對造林成活率構成直接的影響。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和造林方法,對靖邊縣紅墩界林場造林樹種的選擇實行概述,并對沙地造林樹種的選擇和造林方法進行分析,現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 沙地造林 樹種選擇 造林
[中圖分類號] S7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12-01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部門給予綠化造林更多的關注[1]。以靖邊縣紅墩界林場為例,經反復實踐、觀察、分析等,選擇優質的針、闊、灌、草共20多種,主要的目的為適地、適宜選擇造林樹種,維護我國生態環境。
1 靖邊縣紅墩界林場造林樹種的選擇
1.1 喬木樹種的選擇
以靖邊縣紅墩界林場為例,喬木樹種主要會選擇:沙冬青、油松、樟子松、白皮松和云杉、落葉松、小葉楊,以及河北楊、沙棗、山杏、園柏、山桃、胡楊及文冠果、側柏。
1.2 灌木樹種的選擇
通常情況下,灌木樹種會選擇紫穗槐、臭柏、沙柳、踏郎及檉柳、沙棘、檸條和花棒。
上述選擇的樹種,均具有抗風沙、耐沙埋和風蝕、抵抗日灼、寒冷,以及耐旱、耐瘠薄等特點,所以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適于在靖邊縣紅墩界林場生長。
2 沙地造林樹種的選擇和造林方法分析
地質條件的不同,使得樹種的選擇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被選擇的樹種應滿足造林地理條件的要求,沙地應結合沙丘的移動進行分類,主要可劃分成: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以及流動沙丘和沙區鹽堿地、水域、濕地即可部分[2]。以造林的方法劃分,主要的造林方法如下:
2.1 沙區造林的方法
沙區實行造林,主要通過固定沙丘造林的方式造林,這與常規的造林基本相近。流動和半固定沙丘,因為沙丘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半流動性。所以,在順風和逆風坡2/3以上的位置,不建議實行造林。針對丘間地、迎風坡2/3以下的位置,可于障蔽部分實行造林,以此實現保護造林的效果。
結合——灌(花棒、臭柏和踏郎、紫穗槐)——喬(樟子松、河北楊)的方式造林。造林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實行,擋——拉經自然風力將沙丘削平。丘間,應結合活死式植被實行擋沙,并根據針、闊和喬木于丘間易成活保存情況,每年實行補植,進而創設喬木、常綠喬木和喬木下灌木混交林的效果,達到防風、固沙生態的效益,對自然生態環境也可加強保護。
2.2 沙區鹽堿灘地、濕地和水域的造林方法
鹽堿灘地、濕地的首選樹種為檉柳,因為檉柳具有較強的耐鹽堿作用,對于大面積造林可實現較好的綠化效果。檉柳,能夠實行喬化栽培;灌木和綠籬,均可實行栽培,同時可作為盆栽、盆景進行養殖。主要的原因為樹形的美觀,所以被廣泛種植于園林綠化中,可實現主干紅、小枝垂和大枝直的效果。
濕地水域四周,應選擇雜交楊、胡楊、樟子松和松樹、沙棘等造林;近水位置可選擇樟子松、松樹、楊樹種植,同時沙棘和胡楊也可實現造林的效果。
2.3 低產林的改造和更新方法
當前,現有的林地樹種結構中,上世紀60年代以來造林的落葉樹種比例達到85.23%左右,常綠樹種的比例低于10.3%。同時,樹種比較單一、林分質量較低,這也使得絕大多數造林均為成熟林,而部分林木逐漸發生死亡的現象,這使得林地需再次實行沙化,應及早進行更新。所以,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應更新樹種的同時添加一些新的常綠樹種,以保證常數種的比例均衡[3]。首選的常綠樹種:側柏、樟子松、園柏、油松,以及白皮松等。落葉樹搭配的品種包括:落葉松、沙冬青、雜交楊、小葉楊、文冠果新疆楊、沙棗、河北楊、山杏、胡楊、山桃等。更新樹種需要注意的事項:
2.3.1二次沙化對劣質林分影響的控制
需保持逐塊逐年輪造的方式進行更新,確保在不破壞四周環境的基礎上,加強對劣質林生態防護的效果。反之,大面積機械整地推地,非常易于實行二次沙化,烏素沙地針葉樹造林為優選的樹種。灌木樹種的選擇為:臭柏、沙柳和紫穗槐等,上述樹種在選擇的時候,應滿足沙區的適應性強要求,同時還需具備耐寒、耐旱和耐瘠薄等性能。根據抗寒抗旱的新型材料和新型技術應用情況,合理的種植上述灌木,使其獲得良好的生長條件,實現理想的固沙效果。
2.3.2水源的解決方法
原劣質林沙地的植被和苔蘚地衣,呈現布滿和枯死木瀕生的情況,所以改造林地比較平坦。針對地下水較淺的地方,可通過打機井處理水源的問題,以此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處理造林初期苗木生長的需求。對于無取水條件的地下水源,可采取節水抗旱的新型材料,保障造林的成活率。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區,可對造林成活情況構成較大影響,因此排斥適地適樹的方式,還應合理的使用先進適用造林技術,滿足植物的生理需求,將培育苗木抗旱基因列入考慮,以此實現節約水資源的效果,因為上述節水、抗旱的新型材料,生產過程可被廣泛應用,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并能保障造林的成活情況。
2.3.3造林季節的選擇方法
經反復的造林成活率調查顯示,通過截桿伏土、造林技術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均提高22.5%以上。與此同時,秋季造林和春季造林相比較,成前者活率較好,且明顯高于春季造林。通過截桿伏土造林技術,實行造林成活率比相同條件造林成活率要提高25%左右。截桿伏土造林技術操作的方法:將落葉喬灌木,于地莖以上5cm部位實行截桿。然后將苗木地上部分通過濕紗布進行覆蓋,超過頂芽的2cm即可。主要的原因為靖邊春季的氣候非常干燥,同時苗木運輸、栽植過程,水分會發生較大的流失。但是,秋季經過一個冬季,土壤、根系均能得到較好的結合,利于苗木的生長,所以成活率較高。
總結:為提高沙地造林的效果,應結合實際沙地造林情況,選擇適宜的樹種、造林方法和造林技術完成造林工作。造林的過程,需全面的考慮到苗木的適宜在什么位置、條件和季節下栽培,以實現最佳的造林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慶明.沙地造林技術探討[J].農技服務,2015(12):165—165.
[2]劉艷.3個沙地造林樹種的施肥試驗效果[J].防護林科技,2014(4):42—44.
[3]王凱,宋立寧,呂林有等.科爾沁沙地主要造林樹種細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J].植物研究,2014(6):82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