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穗頸瘟,屬于水稻生產過程,最具危害性的稻瘟。其對水稻的生長、生產均會構成嚴重的影響。為此,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潁上縣分校水稻種植情況為例,對水稻穗頸瘟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了潁上縣水稻穗頸瘟的防治對策,旨在控制水稻穗頸瘟的發生,現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 潁上縣 水稻穗頸瘟 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86-01
水稻生產中,稻瘟為比較嚴重的疫病,其會對水稻構成嚴重的危害,穗頸瘟屬于最常見的稻瘟類型[1]。為此,需結合水稻具體的種植情況,找到影響水稻發生穗頸瘟的主要原因后,制定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進而從根本上降低水稻穗頸瘟的發生率。
1 水稻穗頸瘟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
1.1 水稻品種抗病性因素
水稻類型間,存在一定抗病性差異,而類型抗病性越弱,發生水稻穗頸瘟的發生率就會越高。長期種植相同的品種,使得這一品種發生混雜退化的情況,進而對抗性構成嚴重的影響。同時,田間地頭雜草、水稻秸稈水稻穗頸瘟源菌殘留量越大,就會導致水稻頸溫菌生理小種發生一定的改變,引發水稻穗頸瘟出現。
1.2 氣象條件因素
以2013年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潁上縣分校水稻穗頸瘟進行分析,4月末平均的溫度和降雨分別為:15.3℃、1.5mm,日照和相對濕度各為:100.7h、65.4%。5月平均溫度、降雨情況和日照、相對濕度分別為:20.4℃、46.1mm、218.7h、75.8%。6月平均溫度、降雨情況和日照、相對濕度分別為:21.2℃、142.6mm、227.5h、82.7%。上述資料對2013年4~6月平均溫度、降雨情、日照和相對濕度進行統計,可見6月的評價溫度基本達到正常。但是實際情況下,僅有1w6月份的溫度不足20℃,10d溫度均在25℃之上。水稻抽穗開花的過程,遇到低溫、降雨、日照時數和正常年比較,均較少。同時天氣顯示為高溫、高濕狀態,這也是促使水稻穗頸瘟發生的主要原因。
1.3 栽培因素
插秧的密度較大,導致田間在早期實行封行,通風和透光性能均并不理想,這也使得水稻穗頸瘟出現。與此同時,肥料應用的過程,一些農戶為盲目的追求產量,增施氮肥促使水稻植株地生長出較多葉片較弱、葉片游離氮及碳氮比增加、莖稈細弱的水稻,這類水稻的抗性較差,比較容易發生水稻穗頸瘟。雖然可達到較大的產量,但是豐收的收成并不理想,對產量構成較大影響,同時浪費了較多的肥料。
1.4 藥劑防治因素
彩后防治水稻穗頸瘟的農藥,因農藥市場的產品類型較多,使得絕大多數農戶不能合理的選擇有效的藥劑。農戶盲目追尋短期的利益,選擇效果較差但價格便宜的藥劑,進而促使穗頸瘟的防治工作受到較大阻礙。
2 潁上縣水稻穗頸瘟的防治對策
2.1 合理的選擇水稻抗病品種
結合品種抗性的基本原理,選擇高產、抗病和優質的水稻類型進行合理的種植。經調查顯示,2014、2015年陸續種植了墾鑒稻、龍糠等10多種優良的抗病性、產量較高的水稻。而合理的種植具有較高抗性的水稻,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菌,并控制病害。同時,高亢和多種品種相互配合,能夠防治水稻穗頸瘟。此外,還需不斷對品種實行提純復壯,避免抗性病發生退化、喪失等情況。選擇水稻類型的時候,還需要對病稻草、稻殼實行有效的處理,防治使用病稻草搭棚或催芽。需要注意的是,應定期將田間的地角雜草實行清理。
2.2 合理的利用氣象條件
對氣象實行實時的觀測和分析,以充分的了解氣象條件,充分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在適宜的天氣、水稻生育期間,做好水稻易感病期間的病害防治工作。葉瘟的防治,應加強水稻分蘗階段的檢查,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噴藥。病癥的發展1w后,再噴一次藥。水稻穗頸瘟發生的過程,應做好相關的防治工作,在孕穗末期、齊穗期分別噴一次藥。
2.3 合理的實行栽培管理
首先,應做好種子的處理,對播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同時需對水、溫度實行管理,做好通風煉苗的工作,以從根本上提高水稻的抗逆性。為此,需做好栽培密度的規劃,防止因植株過密,促使水量、光照和肥料缺乏,田間高溫高濕小氣候下形成。密植應保持適度,最理想的苗株數應控制在600株/m2之內[2]。然后,做好氮肥、增施磷鉀肥的控制工作,并補施鋅肥和硅肥。適度做好水稻穗頸病控制,因為若盲目追尋增施氮肥,這一稻瘟的發病率會提升35%左右。合理的使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每3年對土壤實行一次檢測即可,并且能準確的了解土壤供肥狀況。結合產量的具體目標、水稻品種自身的施肥規律,明確施肥量和施肥的方法,有效的施用氮磷鉀。最后,分蘗前,實行淺水的灌溉工作,分蘗盛期及時進行擱田/曬田的工作。完成抽穗后實行濕潤的灌溉,以保證土壤的頭痛效果,使其保持良好的根系發育效果,加強水稻對稻瘟抗病性能。
2.4 合理的使用藥劑
定期對農戶實行藥劑方面的培訓和學習,以提高其對于農藥的認識,可了解基本的藥劑使用方法。需結合防治階段選擇對癥的藥劑,如75%的三環唑藥效時間較長,但是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適用于早期預防中。40%的富士一號和稻瘟凈、施保克,均為傳導型和內吸的藥劑,防治效果均較為理想。病害嚴重的地塊,2w可噴一次施保克、富士一號;針對氮肥用量較高、長勢繁茂的地域,應在孕穗期、齊穗期分別噴一次藥劑,以實現防治水稻穗頸瘟的目的。
3 總結
水稻穗頸瘟的防治工作,多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原則,實行水稻預測預報和消滅菌源等工作。為促使水稻的健康生長情況,應結合農業防治合理的選擇抗病品種,實行栽培管理,并合理使用對癥藥劑,以此將稻瘟扼殺在搖籃里。
參考文獻
[1]張夕林.稻瘟酰胺等藥劑防治水稻穗頸瘟的效果及其應用技術試驗[J].中國農藥,2015(2):60—65.
[2]趙越楠,肖成鵬.平壩區樂平鎮水稻穗頸稻瘟病防治方案[J].農技服務,2015(8):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