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系統論述了山西小麥生產現狀、栽培技術的形成與發展,明確了山西各大麥區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山西小麥發展的前景,提出了山西小麥實現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戰略性意見。
[關鍵詞] 小麥 生產現狀 栽培技術 戰略性意見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03-01
前言
小麥是山西省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根系發達,抗旱性較強,適應性廣,在水地、旱地和丘陵山區均可種植,種植遍布全省,其主要產區在山西省的南部和中部。上世紀末以來,隨著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小麥面積呈縮小趨勢,特別是在北部春麥區和中部丘陵山地冬麥低產區。但其仍是山西的主要糧食作物?;谝陨显?,分析山西小麥生產現狀,回顧栽培技術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提出山西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的戰略措施,對指導山西小麥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山西小麥生產現狀及栽培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回顧
1.1 山西小麥生產現狀
1.1.1 小麥面積呈遞減趨勢
相當長時期里,全省小麥面積約占全省總播種面積的23.4~26%,基本穩定在25%左右,約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1/3。90年代中后期,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單產的提高、種植結構的調整,小麥面積基本穩定在93.3萬公頃左右。1998年后,小麥面積較大幅度連續下降,至2003年小麥面積下降到歷史最低點,僅有66.7萬公頃。隨著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與實施,2004年小麥秋播面積回升到72.5萬公頃,但與前90年代中后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1.2 小麥總產增長勢頭減緩
從1954年總產60.7萬噸到90年代中期的295.1萬噸是在面積逐年減少的情況下保持增長的勢頭,主要依賴單位面積產量的不斷提高。
1.2 山西小麥栽培技術不同發展階段的回顧
1.2.1傳統栽培技術改造階段
1949年前,山西小麥的傳統栽培技術是以淺耕、少肥、大行距稀植為主要特點。耕層深度只有10~15cm,施用有機農家肥且用量不足,每公頃播種量一般為45~60kg,行距40cm左右。建國后,農業科技工作首先對整地、施肥、播種期、播種量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群眾經驗,進行總結和示范推廣,形成了“選用良種、培養地力、縮小行距、保證全苗”、“輪作倒茬、普及良種、條播密植、加深耕層”等增產經驗。
1.2.2典型豐產栽培經驗的總結和推廣階段
60年代,根據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指導的原則,在各產麥區出現了高產典型和樣板。如晉南小麥生產“十桿旗”,晉中水地區 “發展水地、小畦澆灌、應用農業機械、精細管理”的經驗。晉南旱地區推廣了 “防旱保墑、養豬積肥、精細管理”的經驗。臨猗縣推廣“麥豆輪作、麥田施用磷肥”豐產經驗。
2 山西小麥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晉南旱垣、丘陵旱作小麥栽培區
本區旱地麥田約26.7萬公頃,占南部中熟冬麥區面積的60%,主要布在盆地周圍的中條山、呂梁山、太岳山的山前丘陵和峨嵋嶺臺地,一般單產在2250~3000kg/hm2左右,產量低而不穩。存在主要問題有:① 干旱嚴重,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小麥關鍵生育時期嚴重缺水,特別是拔節前后及抽穗揚花期的干旱,限制了旱地小麥的穗數和穗粒數及千粒重。② 土壤瘠薄、投肥不足、氮磷比失調,在旱年減產幅度大,豐雨年也因投肥不足不能高產。
2.2 中部河井灌栽培區
我省中部的晉中、長治、太原、呂梁區平川縣和忻州盆地的河井水灌溉區麥田約6.7萬公頃左右。井灌區小麥產量一般在3750~5250 kg/hm2。生產中主要問題:①缺乏適應生產發展的高產優良品種,混雜退化嚴重,急需用抗倒高產品種更換。②盲目增施氮肥,致使倒伏面積增大,肥料利用率下降。
2.3 北部春麥栽培區
北部春麥包括雁北、朔州、忻州三個地方,小麥面積在4萬公頃左右,87%集中在水地種植,單產幅度在2250~6000kg/hm2,一般3000kg/hm2。
分布區域廣,單產水平極不平衡。生態類型與年度間氣候類型的差異大,天氣干旱,灌溉條件差、品種單一退化,栽培水平參差不齊。雁北地區鹽堿地面積達16.1萬公頃,占山西省鹽堿地面積的50%。已有11.3萬公頃鹽堿地得到初步治理。但鹽堿地春小麥苗期死苗問題仍較嚴重,再加上連續種植小麥引起的土壤堿化,致使小麥單產得不到提高,單產一直排徊在1500~3000kg/hm2左右。
3 山西小麥發展對策與意見
3.1 按市場需求調整總產量,發揮小麥品質優勢,主攻單產,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促進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末,市場主導下的小麥生產面臨成本高、價格低質量差的矛盾,在結構調整中處于被動。國內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打破山西小麥生產的自給觀念、非商品觀念。實現山西小麥的規?;瘍炠|小麥商品生產,開拓省內外市場,提高小麥生產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成為小麥生產基本方針。
3.2 加強旱地小麥增產穩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3.2.1 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提高土壤基礎肥力
土壤肥力是小麥產量水平最基本的制約因素,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措施是增加有機肥投入,但農戶家畜數量的減少,有機肥源普遍不足,而小麥秸稈作為有機能源投入,具有明顯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小麥秸稈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有機肥資源,使小麥生產朝著穩定增產的可持續農業方向發展。
3.2.2 加強地膜小麥研究,加速小麥穩步增產進程
覆蓋農業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從砂石覆蓋、馬糞覆蓋到塑料微膜覆蓋的抑蒸保墑、增溫作用在農業上應用,是我國農業生產繼種子化肥之后又一次歷史性革命。尤其符合山西小麥生產所處的“十年九旱”氣候生態特點,是我省小麥增產、增效的新途徑,目前已有很多地方已實施多年。
結語:綜上所述,山西省實現小麥發展戰略的潛力巨大,要使潛力變為現實,土壤肥力的提高是物質基礎,節水灌溉等是關鍵技術,社會服務體系既是技術推廣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