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04-01
1 播種期的安排和菌種的選擇
夏播香菇發(fā)菌期正好處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季節(jié),雜菌污染難以控制,因此近年來冬播香菇有所發(fā)展。一般是在11月至底12月初制作生產種,12月底至翌年1月初播種,3月中旬進棚出菇。多采用中溫型或中溫偏溫型的菌株。
2 栽培料的配制
2.1 棉籽皮50%、木屑32%、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0.5%、尿素0.5%、糖1%。料含水量60%左右。
2.2 豆秸46%、木屑32%、麩皮20%、石膏1%、食糖1%。料含水量60%。
2.3 木屑36%、棉籽皮26%、玉米芯20%、麩皮15%、石膏1%、過磷酸鈣0.5%、尿素0.5%、糖1%。料含水量60%。
3 塑料袋的規(guī)格
南方用幅寬15厘米、棒長55-57厘米的塑料袋,北方多用幅寬17厘米,棒長35-57厘米的塑料袋。
4 裝袋滅菌及接種
在高溫季節(jié)裝袋,要集中人力快裝,一般要求從開始裝袋到裝鍋滅菌的時間不能超過6小時,否則料會變酸變臭。料袋裝鍋時要有一定的空隙或者“井”形排壘在滅菌鍋里,這樣便于空氣流通,滅菌時不易出現(xiàn)死角。采用常壓蒸汽滅菌鍋,開始加熱升溫時,火要旺要猛,從生火到鍋內溫度達到100℃后,要用中火維持8-10小時,中間不能降溫,量后用旺火猛攻一會兒,再停火悶一夜后出鍋。
香菇料袋多采用側面打穴接種,要幾個人同時進行,所以在接種室和塑料接種帳中操作比較方便。具體做法是先將接種室進行空間消毒,然后把剛出鍋的料袋運到接種室內一行一行一層一層地壘排起,每壘排一層料袋,就往料袋上用手待噴霧器噴灑一次0.2%多霉靈;全部料袋排好后,再把接種用的菌種,膠紙,打孔用的直徑1.5-2厘米的圓錐形木棒、75%酒精棉球、棉紗、接種工具等準備齊全。關好門窗,打開氧原子消毒器,消毒40分鐘;關機15分鐘后開門,接種人員迅速進入接種室外間,關好外間的門穿戴好工作服,向空間噴75%酒精消毒后再進入里間。
5 菌袋的培養(yǎng)
發(fā)菌期管理的重點是防止高溫燒菌。剛接完種的菌袋,3個袋一層呈三角形壘成排,接種穴朝側面排放,每排壘幾層要看溫度的高低而定,溫度高可少壘幾層,排與排之間要留有走道,便于通風降溫和檢查菌袋生長情況,發(fā)菌場地的氣溫最好控制在28℃以下。開始7-10天內不要翻動菌袋,第13-15天進行第一次翻袋,這時每個接種穴的菌絲體呈放身狀生長,直徑在8-10厘米時生長增加,呼吸強度加大,要注意通氣和降溫。在翻袋的同時,用直徑1毫米的鋼針在每個接種點菌絲體生長部位中間,離菌絲生長的前沿2厘米左右處扎微孔3-4個或者將封接種穴的膠黏紙揭開半邊,向內折拱一個小的孔隙進行通氣,同時挑出雜菌污染的袋。這時由于菌絲生長產生的熱量多,要加強通風降溫,最好把發(fā)菌場地的溫度控制在25℃以下。菌袋培養(yǎng)到30天左右再翻一次袋。在翻袋的同時,用鋼絲針在菌絲體的部位,離菌絲生長的前沿2厘米處扎第二次微孔,每個接種點菌絲生長部位扎一圈4-5個微孔,孔深約2厘米。為了防止翻袋和扎孔造成菌袋污染雜菌,裝袋時一定要把料袋裝緊,料袋裝的越緊雜菌污染率越低。
轉色方法很多,依其出菇方式不同可分為脫袋轉色法和不脫袋轉色法。
5.1 脫袋轉色法
脫袋時的氣溫要在15-25℃,最好是20℃。脫袋前,先將出菇溫室地面做成30-40厘米深、100厘米寬的畦,畦底鋪一層爐灰渣或沙子,將要脫袋轉色的菌袋運到溫室里,用刀片劃破菌袋,脫掉塑料袋,把柱形菌塊按5-8厘米的間距立排在畦內,如果長菌棒立排不穩(wěn),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橫架,菌棒以70°-80°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脫袋后的菌棒要防止太陽曬和風吹,這時溫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最好控制在75%-80%,有黃水的菌棒可用清水沖洗凈。脫袋立排菌棒要快,排滿一畦,馬上用竹片拱起畦頂,罩上塑料膜,周圍壓嚴,保濕保溫,待全部菌棒排完后,溫室的溫度要控制在17-20℃,不要越過25℃。如果溫度高,可向溫室的空間噴冷水降溫。光線要暗些,前3-5天盡量不要揭開畦上的罩膜,這時畦內的相對濕度應在85%-90%,塑料膜上有凝結水珠,使菌絲在一個溫暖潮濕的穩(wěn)定環(huán)境中繼續(xù)生長。應注意在此期間如果氣溫高,濕度過大,每天還是要在早、晚氣溫低時揭開畦的罩膜通風20分鐘。在揭開畦的罩膜通風時,溫室不要同時通風,將二者的通風時間要錯開,在立排菌棒5-7天時,菌棒表面長滿濃白的茸毛狀氣生菌絲時,要加強揭膜通風的次數,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增加氧氣、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棒表面的干濕差,限制菌絲生長,促其轉色。當7-8天開始轉色時,可加大通風,每次通風1小時。
轉色過程中常見的不正常現(xiàn)象及處理辦法:
5.1.1轉色太淺或一直不轉色。如果脫袋時菌棒受陽光照射或干風吹襲,造成菌棒表面偏干,可身菌棒噴水,恢復菌棒表面的潮濕度,蓋好罩膜,減少通風次數和縮短通風時間,可每天通風1-2次,每次通風10-20分鐘。
5.1.2菌棒表面菌絲一直生長旺盛,長達2毫米時也不倒伏、轉色。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缺氧,溫度雖適宜,但溫度偏大,或者培養(yǎng)料含氮量過高等。這就需要延長通風時間,美工讓光線照射到菌棒上,加大菌棒表面的干濕差,迫使菌絲倒伏。
5.2 不脫袋轉色法
除了脫袋轉色,生產上有的采用針刺微孔通氣轉色法,待轉色后脫袋出菇。還有的不脫袋,待菌袋接種穴周圍出現(xiàn)香菇子實體原基時,用刀割破原基周圍的塑料袋露出原基,進行出菇管理。出完第一潮菇后,整個菌袋轉色結束,再脫袋泡水出第二潮菇,這些轉色方法簡單,保濕效果好,在高溫季節(jié)采用可減少雜菌污染。
6 出菇管理
出菇方式可分為脫袋排場出菇法、不脫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茹法和脫袋排場覆土出菇法。
6.1 脫袋排場出茹法
指菌袋轉色后將塑料袋全脫去,然后排到出菇場進行出管理。這是傳統(tǒng)的方法,出菇產量高,但花菇率低。
6.2 不脫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茹法
這種出菇法可提高花菇率和經濟效益。花菇是菌蓋上帶有白色龜裂紋的香菇,是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畸形菇。龜裂紋越多、深、寬、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