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22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25-01
聯合收割機作業是糧食生產的最后一個環節,為保證小麥的機械化收獲正常進行,為確保顆粒歸倉、實現豐產豐收,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正確高效使用以及常見故障排除就顯的尤為重要,現以福田谷神ge50(4LZ-5E)小麥聯合收割機為例,就其在使用中碰到一些常見問題、原因及故障排除進行詳細分析。
1 輸送槽阻塞
1.1 調整輸送槽主動軸轉速
通過轉動主動軸,才能使輸送帶運動,所以其直接決定輸送帶的線速度。如果速度小于割臺攪龍葉片的線速度時,就很容易發生堵塞。如果當喂入較大的量時,且收割速度較快時以及作物秸稈含水量大時,也就是當草谷比大于1.5時,增加堵塞輸送槽的發生幾率。因此,在收割農作物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適當的調整主動軸的轉速,正常收割時其線速度通常為1.2-1.5米/秒。
1.2 調整割臺攪龍轉速
如果線速度是割臺攪龍的大于輸送槽輸送帶,再加上攪龍滿負荷工作,很容易導致輸送槽的的堵塞。但如果線速度是攪龍的太小,將會導致攪龍堵塞,并影響輸送槽的喂入量,進而導致作物脫粒不凈,草谷分離不清。實踐表明,為保證正常收割,割臺攪龍的線速度一般為1.05-1.30米/秒。
1.3 保持適當的撥禾輪的轉速
撥禾輪轉速過低時會導致已割作物散落或者堆積滯留在割臺前方,沒有及時喂入到攪龍,造成阻塞;或是由于攪龍葉片邊緣會積累部分的作物,并攪龍喂入伸縮桿,這就可能發生喂入量瞬間增大,直接堵塞輸送槽。所以,要合理調整撥禾輪轉速,來適應收割速度,正常收割時轉速一般為30-40轉/分。
1.4 保持輸送帶間距合理
如果輸送帶的間距較大時,會導致輸送槽底部的作物在兩帶中間大量的積累,逐漸造成堵塞。間距一定要合理,如果兩帶的間距太小,就會增加兩邊的留空,也會因為大量積累作物而導致堵塞。最佳間距一般以控制在60-80毫米為宜。
1.5 保證輸送帶耙齒與底板間維持合理的間距
輸送帶的張度以及耙齒與底板間的間隙都會直接影響整個輸送的效率。合理安置輸送帶,才能有效解決輸送槽的堵塞,一般要調至耙齒與底板間的間距為2-5毫米、被動輪外緣耙齒與槽口底板間的間隙為50-60毫米時,效果最佳。
1.6 伸縮桿與割臺底板間的距離
正常情況下,將伸縮桿與割臺底板間的距離調節為15-20毫米,這樣可以減少阻塞情況的發生;如果產量較高,可以調高到20-30毫米。當距離太小時,很容易損壞割臺底板;但間隙太大時,又會因為喂入量過大而引起輸送槽堵塞。
2 滾筒堵塞
造成滾筒堵塞的原因是滾筒轉速太低,喂入量過大,凹板間隙太小。應調高滾筒轉速,降低機器前進速度或適當提高割茬和改變割幅。
2.1 滾筒轉動不平穩
此故障的原因是滾筒內有堆積物,螺栓松動或脫落,或紋桿損壞;或者滾筒不平衡;或軸承損壞,滾筒軸向竄動。應及時清除堆積物;擰緊螺栓或更換紋桿;重新調平衡;更換軸承或檢查緊固軸承鎖套。
2.2 升運器堵塞
原因是刮板鏈條過松,皮帶打滑,作物潮濕。應停機排除堵塞并調緊鏈條;張緊皮帶;延期收割。
2.3 復脫器堵塞
原因是安全離合器預緊力過小;皮帶打滑;作物干燥、進入復脫器內的雜余過多。排除方法:停止脫谷,排除堵塞,加大安全離合器預緊力;張緊皮帶;減小尾篩開度,加大其他篩片開度,加大風量,改變滾筒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