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36-01
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必然途徑。近年來,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圍繞“怎么樣依托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大農業,如何鼓勵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投入我區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如何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財政支持,如何幫助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進專業人才和如何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成立股份制企業”五個議題,區農機局抽調專人負責,先后組織鎮辦分管領導、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和部分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經銷企業等進行討論座談,集思廣義,獻寶獻策,明確了制約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瓶頸,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 全區農機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區已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成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21個,榮獲國家級農機示范社稱號1家,省級示范社6家,市級示范社7家。合作社成員1120戶,入社經營土地面積2.4萬畝,機手及修理人員3485人;擁有各種農機具6352臺套,總資產約10320萬元。
2 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2.1 規范化運作,合作社發展“合力”不夠
目前,全區21家掛牌成立的專業合作社雖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規章制度,但合作社還沒有真正達到按制度辦事,按章程發展,更多處于散兵游勇狀態,大部分還都習慣于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各成員還都習慣于農忙時一塊,作業時各自為戰,合作社還沒能真正組織社員實現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沒能實現合作社辦社的章程和目的。合作社科學民主管理與監督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健全“三會”制度,更沒有建立健全社員個人賬戶、會計賬簿、財務管理盈余分配制度等。
2.2 缺乏支撐,合作社發展活力不足
一是投入高,效益低。專業合作社社員花費10多萬元購置農機,收益也有限。如一臺拖拉機,午季僅干20天,獲益1萬元左右,秋季干活30天,獲益2萬元左右。二是知識不高,發展的軟硬件不夠。全區21家合作社中,高級工程師僅1名社長,中級職稱社長僅3名,沒有一人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擁有機庫棚的5家,擁有配件庫的6家,能獨立開展維修業務的4家,具有復合式標準化的合作社幾乎沒有。三是扶持不夠,做大做強受影響。我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也就是近10年左右的時間,合作社興辦服務設施和生產必須的水、電、路、機庫棚建設需要資金投入,特別是在發展期間,更需要大量的周轉資金。在合作社運營過程中,一般需要維修車間、配件庫、農機推廣場地、機庫棚和辦公場所等。
2.3 資源閑置,合作社發展“造血”不強
現在的農業生產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午季小麥收種10多天就能完成,秋季生產也僅20天左右,一臺聯合收割機如不參加跨區作業,僅參加作業1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價格卻不菲,需10多萬元,一臺10多萬元的拖拉機也僅投入使用40天左右的生產,其他時間基本閑置,合作社的農機長時間沒活干,閑置時間較多,優勢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就不強,限制了合作社“造血”再發展。
3 農機專業合作社如何擺脫瓶頸更好服務發展現代農業
3.1 典型示范,推動發展
雖然近年來潁泉區農機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但與周邊縣區相比,在數量、規模、資金扶持力度、規范化建設水平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民對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認識,通過典型引導、示范帶動等,比如讓加林專業合作社、區農機維修合作社、鄭州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全區龍頭合作社發揮典型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土地流轉、帶頭承包、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等,推動全區農機化快速發展,服務于全區現代農業發展。
3.2 落實政策,加大扶持
一是財政扶持。政府在各項惠農補貼上采取明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幫助和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提升各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進行參與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實行標準化生產中的農藥、種子、化肥、農機作業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對于購買大型農機具20萬元以上的,政府給予相應的補貼;鼓勵專業合作社建設超過1000平米的機庫棚,對超過1000平米以上的,政府應拿出一定的資金給予補貼。對于合作社引進的高端人才,政府應在生活和交通上給予一定的補貼和照顧。
二是政策傾斜。農民專業合作法明確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條件、有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因此要在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小型農田水利、產業化經營、科技推廣等項目方面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政策支持,讓其有事可干,有錢可賺,有事業可發展。
三是金融支持。組織相關單位對合作社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作為信貸的支持依據,支持財產抵押貸款,比如合作社用機庫棚、大型機械、房產等開展信貸業務,使合作社具備發展、擴展的能力;其他部門也要從扶持出發,制定相應政策、分工負責、共同助推合作社發展。
3.3 整合資源,成立聯社
通過鼓勵引導同一行業或經營項目相同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可以在全區分河東和河西兩片,建立4-5家農機中心聯合社,真正做到統一簽訂作業合同,統一機械協調管理、統一調度指揮,統一技術要求、統一收費的“五統一”;引導多主體創辦合作社,鼓勵合作社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形式的合資、合作與聯合形式,實行強強聯合;在全區范圍內引導企業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創辦企業與農民互利互惠的合作組織等形式。徹底改變散、亂,不按技術要求作業,不按規定收費,改變與農民糾紛不斷的,農忙時組織不起來機械的局面。
3.4 正確引導,成立股份制
政府要搭建合作社入股平臺,鼓勵支持農機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生產經銷企業雙方利用優勢互補,進行股份聯營,規范操作,落實章程,構建企業運轉管理模式,成立股份制企業,共同經營風險共擔,盈利共享,把企業做大做強。政府應給予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成立的實體企業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