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凡是有哺乳動物和禽類活動的地方,其空氣、水源和土壤中均有該菌存在可能。該病的發生常與禽舍環境惡劣、空氣質量差、飼養密度大、免疫接種不到位、飼料、飲水被污染等有關,也可成為其他疫病的并發癥和繼發癥。
近年來,隨著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傳染病也隨之不斷暴發,給養殖業以及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而大腸桿菌病由于繁殖率及死亡率高,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文章就養殖場大腸桿菌病及其防控措施作簡要探討。
[關鍵詞] 大腸桿菌 危害 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57-02
1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型的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禽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由于被感染禽的日齡、抵抗力、大腸桿菌致病力和感染途徑不同而可以由許多癥狀和病變不同的病型。例如大腸桿菌性敗血癥狀、大腸桿菌性肉芽腫癥狀、氣囊炎癥狀、肝周炎癥狀、腫頭綜合征癥狀、腹膜炎癥狀、輸卵管炎癥狀、滑膜炎癥狀、全眼球炎癥狀及臍炎癥狀等一系列疾病。大腸桿菌肉芽腫.大腸桿菌腦病以及全眼球炎等十多個病型.世界所有養殖業發達地區和國家都有本病的發生和流行.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我國近十幾年發生大腸桿菌的的疾病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大腸桿菌病成為禽病的大難題之一。
大腸桿菌可分非致病性、致病性和條件性致病菌三類。血清型極多,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血清型,甚至同一養殖場也可以同時存在多個血清型。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敗血性
多發生于幼禽,病畜癥狀不明顯突然死亡,一般表現為呆立或者擁擠扎堆,羽毛松亂,食欲下降,呼吸困難,排泄物為黃白色,呈稀糊狀,肝門周邊的羽毛會被污染,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一般不到一周左右就會死亡,是目前養殖場內危害較大的一個病癥;
2.2 亞急性和慢性
多發于成年禽類,病程一般都比較長,病畜表現為食欲不振,口渴明顯,飲水量增多,會有劇烈的腹瀉,進而消瘦,糞便呈黃白色,咳嗽明顯,呼吸困難;
2.3 氣囊炎型孵化后幾天出現大批死亡,死胚卵黃囊內容物呈干酪樣或黃棕色的水樣物,卵黃吸收不良,臍帶口發炎,臍孔閉鎖不全;
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有啰音;
2.4 胚胎死亡和臍炎性
多見于蛋內或剛孵化后感染,
2.5 腦炎型
多發于雛禽,某些大腸桿菌可以突破禽類的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引起病畜昏睡、神經癥狀和下痢,不吃不喝,難以治愈,多數死亡;
2.6 關節炎型
多發于幼雛、中雛,一般呈慢性經過,病畜關節腫脹,跛行,最終會因為采食困難而消瘦死亡;
2.7 眼球炎
多為一側性,少數為雙側性,初期流淚、紅眼,隨后眼瞼腫脹突起,最終角膜穿孔進而失明,病畜食欲下降,一般一周左右死亡;
2.8 肉芽腫
對發生于產蛋期將要結束的母禽,生前無特征性癥狀,多在十二指腸和盲腸等部位以及偶爾在肝臟和脾臟產生肉芽腫,病理變化可針尖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腫,該型比較少見,但發病后死亡率偏高;
3 流行特點
該病主要發生在密集化養殖場,禽類不分種類、大小、性別、日齡均易感染該病毒,其中越偏幼齡的禽類感染的幾率越高;
禽類的飼喂環境對于發生該病也有著很關鍵的作用,應保證舍內空氣干凈整潔、不擁擠、通風采光良好,舍內不易過熱過冷應保持恒溫,舍內長期存在有毒有害氣體也易誘發該病,營養失調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造成的應激等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
3.1 易感性:雞、火雞、鴨、鵝等一般雛禽比成禽更容易感染,尤其是肉仔雞,4~8周齡為高發階段;
3.2 感染途徑:消化道、呼吸道、經卵垂直傳播;
3.3 飼養管理不當:喂養不當,氣候變化大或者在舍內存在傳染性法氏囊病,慢呼吸時,容易引起該病的發生。
3.4 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該病,春冬季比夏秋季發病要多,各個日齡的禽類均易感染,其中幼禽的感染幾率最大。
4 大腸桿菌本身的體型
4.1 種類多
因大腸桿菌分布廣泛、血清型多達170種,莢膜抗原有103種,鞭毛抗原有56種,這些抗原可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有腸毒性、血毒性和細胞毒性,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外毒素和內毒素,所以對機體的影響比較大,危害也比較廣。
4.2 繁殖速度快
大腸桿菌繁殖分裂速度快,大約在20分鐘左右就能分裂一次,可想而知其繁殖速度有多快,再生能力之強,所以很難消除和消滅。
4.3 易繼發感染
由于大腸桿菌病常繼發傳染性法氏囊病、雞新城疫、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現在病毒性病、免疫抑制性病的大量存在,使大腸桿菌發生普通,且難以治療。
5 診斷方法
5.1 臨床癥狀以及病變
一周左右的幼禽因急性敗血癥突然死亡,其他日齡的禽類可見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關節炎、腹膜炎、眼球炎等病變;
5.2 顯微鏡檢查
采集內臟組織心、肝、脾、血液等,涂片或者抹片,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的卵圓形桿菌,多單在或成雙而不成形長鏈,多數菌株有鞭毛。
6 治療
6.1 對大腸桿菌的用藥一定要遵循盡量窄譜的原則,能用窄譜的抗生素就不用廣譜抗生素;
6.2 對于敗血性大腸桿菌病要選用敏感性藥物且腸道吸收好的藥物,或者是兩者合理搭配使用才能奏效,腸道吸收不好的藥物如新霉素、慶大、丁胺卡那等因不能到達全身而不能殺滅大腸桿菌效果欠佳;
6.3 大腸桿菌的用藥時間,第一次盡量選在清晨7點左右使用,因為此時禽類營養狀態不良,大腸桿菌容易侵害,而相應的大腸桿菌細胞壁比較薄,此時用藥藥物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6.4 大腸桿菌每日用藥至少兩次,因此其繁殖速度快,如果用藥次數過少,藥物的濃度可能會隨著體內的降解而下降,藥物濃度達不到治療濃度會使大腸桿菌重新繁殖再生,并很有可能產生抗藥性;
6.5 大腸桿菌病的用藥療程一定要足,一般敗血性大腸桿菌病的療程為一周以上才可以,若提前停藥,可能會導致大腸桿菌重新繁殖再生;
6.6 大腸桿菌病的用量一定要足,如果用藥不足,就會給大腸桿菌提供茍延殘喘的機會,使得治療難以達到效果。
6.7 一定要對原發病進行及時準確的治療;
6.8 益生素等微生物制劑對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和恢復有很客觀的效果,特別是對治療過后添加對腸道細菌群失調的調理有著很重大的意義;
6.9 大腸桿菌用藥后,最好繼續添加高劑量的電解多維素等,促進大腸桿菌毒素的排除,以恢復機體抵抗力;
6.10 飼養管理不當,如舍內通風不良、濕度過大、飼養密度過大、營養不平衡等都會促進大腸桿菌病的發生,所以治療時應加強這方面的管理。
7 預防
7.1 患畜不能作種用,種蛋要新鮮、勤檢蛋、勤消毒;
7.2 加強飼養管理,通風采光良好,溫度、濕度、飼養密度、溫差都不宜過大;做好圈舍、飼養用具的消毒;
7.3 疫苗預防,選用優勢血清型多價滅活苗免疫接種
7.4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
7.4.1減少環境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數量
大腸桿菌是一種常在條件性致病菌,降低舍內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數量就能降低其發病率,因此應加強禽類的群居管理,保持飲水的清潔衛生,經常通風換氣,定期進行消毒,及時清理糞便,并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7.4.2減少應激,保證禽類良好的體質
正常情況下,禽類腸道內的大腸桿菌達到15%才是致病性的,但當情況發生應激反應,禽類的抵抗力下降,就會導致發病,所以減少各種應激反應,經常補充各種維生素以及有益菌,保證禽類有良好的體質,是預防大腸桿菌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7.4.3孵化用的種蛋被糞便污染
這是大腸桿菌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因此一般產蛋兩小時內應立即經消毒后存放,淘汰有裂紋和被糞便污染的種蛋;
7.4.4控制好烈性傳染病及呼吸道病
大多數藥物對大腸桿菌都有效,但都極易發生抗藥性。投藥的效果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種成分的藥物,由于其劑型和加工工藝不同,應用效果也各不相同。當前,頑固性耐藥性大腸桿菌病呈多發現象,對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發生一定影響,成為養殖戶養殖失敗的主要誘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呂良西;禽大腸桿菌病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年02期
[2]劉愛香;禽類大腸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年23期
[3]劉建釵;禽類大腸桿菌病診斷及耐藥性分析[J];河北畜牧獸醫;200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