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豬藍耳病是當前生豬養殖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其傳染性和發病率較高,以高熱為主要臨床癥狀。豬藍耳病會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仔豬的存活率,嚴重影響生豬養殖戶的經濟利益。為此,必須充分研究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將危害控制在最小的限度。
[關鍵詞] 豬藍耳病 流行特點 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75-01
豬藍耳病為一種高度接觸的傳染性疾病,呈現一定的地方流行性,接觸傳播、空氣傳播、垂直傳播均是其主要的傳播途徑。患病仔豬的死亡率高達45%,患病母豬的流產率高達25%,患病的育肥豬也會出現死亡的情況。
1 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
豬藍耳病的發病特點呈現地方流行性,傳播速度較快。盡管豬的品種、性別等有所差異,但其感染率均較高,另外豬藍耳病對母豬、公豬及仔豬影響最大,發病迅速,而育肥豬的發病過程則相對緩慢。病豬及病毒攜帶豬是豬藍耳病的主要發病源,病毒可在豬體內生存1~3個月,即便是已經康復的健康豬,其病毒也可維持長達半年之久,同時在這期間向外排出病毒。
在豬群中母豬與育肥豬是主要發病豬群,隨后會將病菌傳染給保育豬、豬仔。豬藍耳病的傳播不存在季節性特點,全年均會發病,豬群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種途徑感染,感染后的2~10周內仍可將病毒傳染給其他豬群。另外,帶毒豬的運輸、糞便處理等也會造成病菌的擴散。母豬在感染前的一周內會出現早產或流產等癥狀,其生存環境愈差,感染的速度就愉快,病情就愈反復,疾病流行期一般在70~95d,多者可達到4~5個月。
2 豬藍耳病的臨床癥狀
2.1 母豬的臨床癥狀
以經產和初產母豬的癥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高熱,可達40~41℃,并伴有昏睡、噴嚏、咳嗽等癥狀。個別母豬的耳朵、外陰、尾部會有明顯的發紺表現,最常見的部位為耳尖;皮下存在藍紫色的斑塊,隨著病情的加劇可蔓延至全身;個別母豬會伴有神經麻痹等癥狀。對于處于妊娠期的母豬,會出現早產或流產的情況,仔豬的死亡率可在80%~95%左右;早產的母豬會伴有分娩不暢、引導分泌物過多、少奶或無奶的情況。
2.2 育肥豬的臨床癥狀
病豬的雙眼腫脹,出現結膜炎,伴有呼吸困難、昏睡等癥狀,體溫明顯升高,食欲減退,呼吸加快,咳嗽;患病初期全身皮膚發紅,隨著病情的加劇,皮膚的顏色轉變為褐色,部分患豬的耳朵、四肢、會陰部位會存在紅紫色斑塊;中后期表現為精神萎靡,無法站立,如果不存在繼發性感染,則病豬的死亡率較低。
2.3 仔豬的臨床癥狀
早產的仔豬多數在出生時就已經死亡,個別的仔豬會在出生后的幾天內死亡。多數患病仔豬會出現呼吸困難、噴嚏、食欲不振等癥狀。斷奶后仔豬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發熱等癥狀,體溫高達40℃,部分仔豬會出現腹瀉、關節炎等癥狀。
3 豬藍耳病的防控技術
3.1 強化管理
強化日常飼養管理工作,保證豬舍良好的衛生條件;保證產房與保育舍等其它區域隔離,應當盡早斷奶;確保有效的飼養密度,做好豬舍的消毒、驅蟲、防暑降溫的工作,為豬群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供其生長所需的足夠的營養成分,保證營養均衡;豬舍實行封閉性管理,以自繁自養為基本方針;豬群接種時保證豬種引進的純正,從非疫區引進豬種,引進后觀察14d,待確認健康后方可進行合群飼養。
3.2 進行科學免疫
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做好豬藍耳病、口蹄疫、偽狂犬等疾病的防疫工作,在進行疫苗接種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滅活菌疫苗僅能用于健康豬的免疫,不可用于非健康豬群的免疫及治療;疫苗使用前將其恢復至常溫,防止注射時的冷刺激;對接種器具及接種部位進行消毒,提高接種成功率;接種后密切觀察其生理變化情況,一般癥狀可在2d內主動恢復,嚴重者應當注射腎上腺素;開封后的疫苗應當在當日內注射完畢,并對注射器械進行無菌化處理;屠宰前的21d應當禁止注射任何疫苗。
3.3 做好藥物預防工作
可在豬飼料中添加適當的藥物,如黃芪多糖、維生素C等,有效預防豬藍耳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保證豬群的健康生產,保證生豬飼養安全。
3.4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減少應激反應
對進入豬場的車輛、人員等進行嚴格消毒,消滅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進而預防各類傳染性疾病;應激刺激是導致豬藍耳病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當做好應激反應的預防工作,防止不同種類的豬群的混合飼養,改善豬舍環境,保證豬舍衛生,同時還可在飲水中加入Ve,減少應激反應。
4 豬藍耳病的治療方法
豬藍耳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其治療以增加豬群的機體免疫力為主要原則,以抗病毒、消熱為主要治療目標,同時給予殺蟲、抗病菌等輔助治療。
4.1 抗病毒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為豬感染素,用藥標準為1ml·40Kg,進行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藥3d;如果患豬的癥狀加劇,則聯用黃芪多糖,用藥標準為1ml·10Kg,每日1次,用藥3d。已有研究表明[1],作為一種新型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替米考星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豬藍耳病的治療。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待豬群發生藍耳病后,按照10ml·Kg的標準用藥14d后,母豬的流產率下降幅度為28.5%,豬仔的死亡率下降10.3%。美國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豬藍耳病的多發季節,在飼料中添加200mg·Kg的替米克星,用藥7d后患豬的臨床癥狀會明顯改善,豬仔的斷奶率明顯降低。
4.2 控制繼發性感染
在發病過程中,如果患豬存在繼發性感染,應當根據不同的感染類型注射不同的抗病菌藥物,如弓形蟲感染注射磺胺間甲氧嘧啶,紅細胞感染注射血蟲凈。另外,還應當提高豬群自身的免疫力,輔助以治療藥物,如VC、葡萄糖溶液等,進而調整機體功能。
總結: 豬藍耳病為一種高度接觸的傳染性疾病,患病豬仔死亡率較高,因此需要對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進行充分掌握,并做好防控措施,為預防豬藍耳病發生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武孝麗,郭萬加,李博,等.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與綜合防控[J].獸醫導刊,2014,2(2):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