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小康是關鍵,而農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和農村形勢的不斷變化,農村生態環境逐步趨于惡化,已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和農村現代化進程,造成了新一輪的社會問題。本文根據課題組調研實際,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積極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 小康農村 生態環境 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88-01
1 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
1.1 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染
根據對白馬村的實地考察發現,村民用的品種多樣的洗發水、沐浴液、洗衣粉、洗潔精等生活用品中均含有一種對去污起很大作用的磷酸鈉助劑,嚴重破壞了農村生活用水水源;此外,農村的生活垃圾由過去易自然腐爛的菜葉瓜皮發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廢電池與腐敗植物的混合體,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生活污水,一是重污水,即糞便水,在生活污水中所占比例為20%—30%,二是輕污水,即生活中的洗滌水,占到生活污水的70%—80%。這些污水排放的后果就是,不僅影響村容村貌,而且直接危及農民飲水安全。
1.2 養殖業產生的污染
農村養殖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污染主要集中于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兩個方面。就農村畜禽養殖而言,畜禽糞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在白馬村存在一個現象就是,從事養殖業的不種地,種地的大多不去養殖,畜禽糞便還田率僅為30%—50%,閑置排放的畜禽糞便和化肥成份形成雙重污染;就水產養殖形成的污染而言,主要是對農村水環境產生破壞,造成氮、磷、腈化物污染[1]。
1.3 種植業產生的污染
在種植業過程中,其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是重點,集中表現在農藥污染、化肥污染、農膜污染以及農作物秸稈處理不當產生的污染等方面。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滅鼠劑以及有機化合肥大量使用,土壤中廢舊農膜含量過多,影響水分和營養物質傳輸,制約農作物生長。大量農作物秸稈焚燒時,煙塵彌漫,一是使空氣污染加重,二是樹木和農作物被熏死甚至引發火災,三是火燒過的土地變硬變干,對農業種植有害無益。
1.4 村鎮企業產生的污染
白馬村現有村內企業三家,分別是硅石英沙廠、鑄鐵廠、白薯類粉絲廠,此外,該村擁有金、鋁土、板鈦、方硼石、珍珠巖、鋇長石等礦產資源,礦產業正處于逐步興起階段。[3]工礦業的發展既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環境污染。主要體現為,一是工業廢氣、廢水的無序排放,污染了農村空氣和水體;二是工業固體廢氣物的隨意堆積。三是村內小型工廠生產設備老化、陳舊、廠房簡陋、無任何治理設施,產生高強度噪音污染,干擾了村民的生產生活。
2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思考
2.1 加強農村環保知識宣傳,提升村民環保意識
根據課題組調查發現,白馬村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絕大部分永遠離開了農村,稍有文化的,特別是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這樣,農村中留下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婦女、兒童和老人。在這些人群中,他們對基本的環保知識知之甚少,環保意識淡薄。因此要有針對性地以村務公開欄、宣傳手冊、村民活動中心為宣傳陣地,采取各種村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環保知識宣傳,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為行動。
2.2 健全農村養殖業管理體制,增強種植業科學技術成份
應該要合理安排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比例,防止兩者脫節,選擇靠近農田、菜地、遠離住房的地方建立養殖場,科學確定養殖規模,集中統一管理,讓畜禽糞便轉化為農家肥,增加其回田率。在農村種植業中,積極引進科學技術方法,改進農藥和化肥施用技術,推廣農膜回收技術,嘗試使用紙質農膜,加快轉變秸稈回收利用技術,促使種植業向著集約化、科學化、現代化轉變。
2.3 加強村鎮企業治理力度,走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
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大力推行村內工礦企業清潔生產,加大村鎮企業污染治理力度,明確獎懲機制。嚴格控制村鎮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的區域,要限制削減總量,不再新建或擴建加重環境污染的項目。在實際生產中,從設備上、工藝上、規劃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強管理,規范生產操作規程。為推進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打下基礎[1]。
2.4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體間的互動與合作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環保部門、村民自治組織以及廣大農民群眾。地方政府要積極聯合當地環保部門,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加大治理資金投入,貫徹落實生態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發揮主導作用。村民自治組織應該要發揮好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溝通與合作,積極協助宣傳環保知識,提升村民環保意識,嚴格監督政策落實。加快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向著組織化、合作化、網絡化以及系統化方向邁進。
3 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事關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2]。白馬村這一典型事例的背后反映的是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更普遍的現狀,應該在新農村建設的新征程中,聚集各方力量,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讓人們擁有藍天白云下的清潔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潘志彥.新農村環保讀本[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1.
[2]陳群元,宋玉祥.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生態經濟.2007(3).
[3]村村樂.http://www.cuncunle.com/village-278883.html.
作者簡介:黃少平(1969-),男,湖南常德人,講師,政治學碩士研究生,從事三農問題和廉政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