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侯兵
(特種作戰學院 軍事基礎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野外生存實戰化訓練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陳立,侯兵
(特種作戰學院 軍事基礎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野外生存訓練在我軍部隊和院校中開展廣泛。針對當前野外生存訓練模式中存在的訓練場地、路線選擇困難、實戰化程度較低等問題,重點從地形因素出發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結合訓練場的典型地形環境,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為軍隊院校及相關單位提供參考。
野外生存;實戰化;對策
野外生存是特種兵的必備技能之一,也是我軍最近幾年越來越重視的一個訓練科目。許多部隊和院校都在嘗試開展野外生存訓練。然而,很多組訓者感到該科目訓練的組織實施存在較大難度,訓練水平始終在低層次徘徊,難以提高。而很多接受過訓練的受訓者也感覺自己接受的野外生存訓練比較簡單,與真正的野外生存相去甚遠,或者說實戰化程度不高。
通過對來自不同部隊和院校的學員的調查走訪發現:部隊和院校有意愿進行野外生存訓練的很多,而真正開展訓練的單位卻較少;一些已經施訓的單位,其訓練也較為簡單、粗淺;常見的組訓方式一般為按建制,每個班為一組,八到十人,攜帶食物和飲用水,在組訓者的帶領下,行進到達某一較開闊的地點,講解示范某些生存技能,然后以班組為單位展開練習,練習結束就帶回,訓練科目隨即結束。其訓練時間一般不超過十二小時。
通常,野外生存訓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理論知識講授(室內或校內)、技能講授練習(室內或校內)、野外單項技能訓練、野外綜合訓練。反觀當前的許多訓練,可以發現其僅停留在第二階段,有的表面上是到野外進行訓練,其實質是僅僅把訓練地點移到了野外,甚至是受訓者已經熟悉了的區域,如訓練基地。這就違背了野外生存訓練的最基本原則。 這種模式是以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將生存技能剝離出來,僅僅是初級、非常粗淺的野外生存訓練。個別單位由于組訓過于簡單,其訓練甚至變成了類似于“野炊”、“露營”的休閑娛樂活動。這種訓練方式與實際的野外生存相去甚遠,實戰化訓練更無從談起。
2.1 主觀原因
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觀原因,即思想認識上的原因,主要是組訓者對野外生存訓練的認識存在偏差。縱觀市面上的各種現有書籍資料和音頻、視頻資料,會發現大多數是以介紹野外生存技能為主要內容,這對大眾(包括組訓者和受訓者)的認知必然產生誤導,即野外生存訓練就是練習生存技能。此外,組訓者對安全事故、訓練管控等方面必然存在顧慮。而原地不動進行技能訓練可有效防止事故發生。
2.2 客觀原因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客觀原因,即展開訓練的客觀條件,包括場地、天氣、路線、工具、各類動植物條件的不確定性等等,對于當前的訓練,主要是地形條件的限制,即組訓者要尋找大面積適宜的訓練場地,并設計訓練路線非常困難。
我國地域廣闊,表面上看,訓練場地的選擇不是問題,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測算,要滿足一天的野外生存訓練,至少需要一百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圍(一般情況下,人一天步行的距離為30 km左右,在有起伏的山地或由茂密植被覆蓋的叢林,越野行進,距離要少很多,假設為10 km)。并且,要求該區域沒有公路、居民地。而部隊院校大多位于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度較大的東部和中部地區,這里人口眾多、工農業、居民地、道路發達。滿足訓練條件的地區很難找到。而要找到能滿足進行兩天,甚至一周或更長時間的野外生存訓練的場地,更是難上加難。
解決訓練場地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組訓單位可以將訓練隊伍輸送到符合條件的地區進行訓練。然而,這種方式往往要進行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的長途機動才能到達訓練地區。而要訓練其他地形環境中的生存技能,又需要再次將隊伍長途輸送到另一地區。這種方法費時費力,而且成本極高,在沒有組訓經驗的情況下,訓練效果也難以把握。大多數院校和部隊,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對于主觀認識上的原因,即對野外生存的理解和認識上的問題,需要組訓者和受訓人員共同努力,樹立正確的觀點,即野外生存并不是簡單的、原地不動的進行生存技能訓練。
要克服地形對野外生存訓練的限制,同時要立足現有條件,省時省力、經濟高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其方法是首先就近選擇面積較小、開發程度較低、盡可能陌生、原始地形作為訓練場地。然后選擇穿越原始地形的越野路線作為訓練路線。另外,如要進一步提高實戰化程度,可采取將尋找和獲取生存物資作為訓練內容等多種方法。
3.1 利用軍用地形圖和衛星地圖,選擇陌生、原始的地形作為訓練場地
真正的野外生存訓練,尤其是實踐階段的訓練,必須具備幾個基本要素:一是陌生地區,二是原始地形,三是越野行進,四是尋找和獲取所有生存物資而不是直接提供。
野外生存訓練場地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陌生地區和原始地形,比較典型的就是道路網絡中間的山地。
具體操作時,要綜合利用軍用地形圖和衛星地圖。軍用地形圖的優點是要素比較齊全,衛星地圖的優點是更新快、容易發現道路和房屋居民地的變化。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能較好的解決選擇訓練場地難的問題。
3.2 主動規避現成道路,采用穿越原始地形的越野路線作為訓練路線
野外生存訓練,尤其是后期到室外進行的訓練,訓練過程必須做到全程越野行進,才能保持訓練的真實性和實戰化。而取水、生火、獲取食物等生存技能必須在越野行進過程中進行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因此,選擇的訓練路線應主動規避現成道路,穿越原始地形。越野行進是野外生存訓練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低要求。野外生存訓練必須越野行進,絕對不能走現成的道路。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有道路,尤其建造較好的道路,如公路必然有人、車或商店,必然通向居民地村莊、集鎮、城市。另外,人都有依賴思想,都有“路徑依賴”。一旦有道路可走,即使是小路,比較難走,人也會下意識的沿路走,而不會主動進入原始叢林或荒漠、沼澤行進。而一旦受訓者沿道路行進,整個訓練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偏離了野外生存。
如果院校或基地周邊適合訓練的區域被道路切割成了面積較小的區塊,則應主動的、有意識的規避現成道路,采取點到點越野模式,即規定受訓者從出發點到目標點或目的地,必須橫穿原始地形,翻山越嶺到達。
為滿足不同訓練的需要,組訓者可根據受訓對象的不同,訓練目的不同,靈活選取不同直線距離的路線進行穿越。在原始叢林山地地形中,初學者可選擇直線距離一公里以內,無道路直接相通的點到點路線進行訓練。此外,還可根據訓練難度級別或受訓者的體能、技能水平,決定是否通過水域、陡峭山地、沖溝、陡崖等較危險地區。
如果訓練已進入野外綜合訓練階段,需要長距離訓練路線時,則可以化零為整,將多段相鄰的短距離的越野路線整合成長距離路線來實施,以滿足長時間、高難度訓練的需要。
3.3 要求越野行進的同時,進一步將尋找和獲取生存物資作為訓練內容
實際的野外生存,人所攜帶的物資是極為有限的。生存所需的物資大多數要靠自己在行進過程中有意識的想方設法獲取,而不能直接提供給受訓者。如取水,在實際的野外生存中,要沿途不停觀察周邊的地形,判斷在什么地方容易挖到水,或判斷什么植物中可能藏有水,什么地方地下水較淺,容易挖到水。而且取水盛水的工具器材,也需要受訓者自己去想方設法獲取。因為在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一個能裝水的瓶子都極為罕見。其余物品如生火所用的引火物、燃燒所需的火絨、木材、油脂等,也要靠自己在行進途中發現和收集。
因此,尋找發現和收集有用的物品,也應作為野外生存訓練的重要內容。組訓者在設置訓練科目的時候,可在完成越野行進訓練內容的基礎上,再增加尋找和獲取生存物質。
3.4 要保證訓練的實戰化,必須靈活設置訓練條件,嚴格規定訓練規則
如果訓練場地位于道路網絡中間,難免會有村莊房屋分布。因此在出發前應規定受訓者盡可能少攜帶生活資料,尤其是水、干糧,更不允許帶錢和手機等通信工具。同時要求受訓者不能走現成的道路,不能進入村莊或居民地。只有這樣,受訓者才能真正感受到真實的野外生存的環境陌生、無路可走、孤立無援,還有物質極為匱乏、條件極為艱苦的感覺。所學的各種技能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鍛煉。
3.5 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發生訓練事故
當野外生存訓練采用越野行進作為基本形式時,組訓者應注意此時發生事故的概率也相應的增加,實施救援的難度也隨之劇增。因此,在實施訓練時,必須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發生重大訓練事故。設置安全員,即給參訓的每組或每名人員配置一名安全員,該安全員可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攜帶通訊工具和急救藥品,與受訓者保持在視線范圍內,全程跟隨受訓者,一旦受訓者受傷或遇險,安全員可以及時的向組訓者報告情況,并實施緊急救援;另一方面,安全員還可以全程監督參訓人員的訓練情況,檢查是否有違反訓練規定的情況發生。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給受訓者佩戴定位跟蹤設備,或行進記錄儀,通過訓練指揮控制系統,全程監督訓練情況,在發生危險時,也可以及時實施救援。
[1] 唐·曼著.美國海豹突擊隊生存手冊[M].徐謙,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220.
[2] 亞歷山大·史迪威著.英國陸軍生存手冊[M].張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315.
[3] 李勇.體育院系野外生存課教學體系構建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4(10):81—84.
[4] 白莉,姜麗.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教學設計和組織形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0):120—122.
[5] 王桂忠,邱世亮.野外生存課程的野外實訓設計與實施[J].體育學刊,2010,17(1):59—62.
[6] 張凱,尚宏偉.淺談野外生存訓練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J].空軍航空大學學報,2014(7):95—96.
The Impact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on the Military Academies
CHEN Li,HOU Bin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pecial Operation Academy,Guangzhou 510500,China)
In recent year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is rising gradually. This article in-depth analyzes the terrain factors based on the training ground terrain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litary academies and force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venue selection difficulties and low level of actual combat. Then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 of the above for military academies and forces.
field survival; actual combat; countermeasure
2016-06-30
陳立(1976—),男,湖北孝感人,講師。研究方向:軍事地形。
G895
A
1671-1300(2017)01-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