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研究通過分析種豬在不同體重區間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等性狀的相關關系,用以評估使用較高始測重來測定種豬生長及料肉比性能的有效性,以及提高生長性能測定系統利用率的方法。在對采用自動生長性能測定系統測定的62組不同體重區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后表明:杜洛克、長白、大白三個品種在30 kg~100 kg體重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與在70 kg~100 kg體重的相對應的數值間呈顯著正相關。尤其是料肉比性能,不同體重區間的相關系數在0.6~0.9之間,且相關關系在0.01的水平上是顯著的。因此,利用不同體重階段的這種顯著相關性,可以通過提高始測體重來縮短測定時間,從而達到增加測定站利用率的目的。
關鍵詞: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豬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6-0049-03
在豬的各類經濟性狀中,料肉比是對養殖效益影響較大的性狀之一。豬料肉比性狀的測定涉及采食量、體重等相關性狀,并且需要在測定期連續測定,相比其他經濟性狀如背膘、眼肌面積等,料肉比的測定條件更為苛刻。受此限制,種豬料肉比的測定數據量遠少于其他性狀的測定量。根據測定條件及精度的要求,當前主要使用自動生長性能測定系統(以下簡稱“測定站”)來測定豬的料肉比相關性狀,即通過自動化的電子飼喂儀器(俗稱“測定站”)記錄豬每天的采食行為及體重變化,再經過模型處理得到相關數據。測定站的測定精度及便易性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由于測定站存在售價昂貴、利用率低(測定站單價在5萬元以上,一臺測定站每年僅可完整測定約30頭~40頭種豬)等問題,因此如何增加測定站的利用率,使其年測定量顯著提高,近年來已經成為諸多育種企業探索的課題。其中,通過提高初始測定體重,用后期的料肉比來代替全程測定料肉比是其中的一個探索方向。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種豬后期(體重70 kg~100 kg)測定料肉比與全程(體重30 kg~100 kg)測定料肉比等性狀的相關性分析,探討這種提高測定站利用率方法的可行性。
1 實驗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豬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東灘種豬場的新美系種公豬74頭,包含杜洛克、長白、大白三個品種。
1.1.2 測定儀器
美國奧飼本FIRE自動生長性能測定系統(測定站)6臺。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豬的飼養管理
根據測定站的飼養管理要求,選擇體重 30 kg~40 kg左右的健康待測公豬74頭,按體重日齡相近的原則,以每站10頭~15頭的數量進行飼養及測定。所有豬在右耳打上RFID電子射頻耳標用于測定站的電子身份識別。所有測定種豬飼喂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飼料廠的美系專用肥育飼料,飼料為玉米豆粕型日糧,使用兩個料型,按30 kg~50 kg及50 kg~120 kg體重兩階段飼喂。測定站由專職技術人員操作管理,測定期間,管理人員每日關注測定站的運行情況及豬的健康狀況,對出現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并做好相關記錄。
1.2.2 實驗數據采集
測定站記錄了實驗豬每天每次的采食及體重情況,包括動態投料校正技術值、采食時間、采食量、實時體重等系列數據。測定站技術人員每天檢查測定系統的數據記錄情況,對異常數據進行處理。實驗開始前,先要對測定站的電子飼料秤、電子體重秤進行校正;實驗開始后,前一周為預試期;在預試期,要引導試驗豬學會在測定站采食。待預試期間豬的采食及體重記錄數據正常合理后,開始收集測定數據一直到實驗結束。在本實驗中,測定豬開測體重在30 kg~45 kg之間,結測體重在 100 kg~120 kg之間。
1.2.3 實驗數據匯總
實驗期間,將6個測定站所測的數據用奧飼本公司Winfire軟件按日匯總后,共得到 5 249組數據。將這些數據導出到EXCEL表格軟件后,根據豬的采食及生長規律[1,2],對所得數據逐一進行合理性檢驗,剔除不合理的數據段及個體。因本實驗的目的為研究30 kg~70 kg段與70 kg~100 kg段豬的采食、生長及料肉比性能,因此,以此標準對數據再次整理后得到74頭測定豬的4 143組測定數據。為取得合理的統計區間數據,將4 143組數據按結測體重不小于90 kg及測定期間無消耗型疾病的標準進一步篩選,并進行區間(30 kg~100 kg體重及70 kg~100 kg體重)合并,得到62頭有效測定個體的合并數據62組,每組含不同的測定信息20個,即總的有效數據為62組1 240個。
1.2.4 實驗數據分析
將以上62組數據使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比較不同體重區間測定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的相關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在本實驗中,三個品種的豬在不同體重區間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統計如表1。
從表1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三個品種里面,杜洛克的增重及料比性能相比其他品種要稍好一些,但總體而言,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三個性能指標在三個品種間及品種匯總間差異不顯著,這可以看作美系豬在生長料比性能方面的一個品系特征。因實驗期間使用前后階段兩種料型,后階段的能蛋水平低于前階段,所以觀察到后期的生長速度增長率有所下降,全程日增重和后期日增重數值較為接近。
對三個品種兩個不同測定階段的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做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 2。
從表2的數據可見,各品種及三個品種豬的30 kg~100 kg體重間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與對應的70 kg~100 kg體重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之間,呈顯著相關。尤其是料肉比性能,在不同體重區間,具有較高相關系數,4組相關關系的顯著水平都達到了0.01。在不同性能間,可以看到,不同體重區間,除長白豬外,其他幾組豬的采食量與日增重之間都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不同體重區間,采食量與日增重之間基本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不同體重區間,除長白豬外,其他幾組的日增重與料肉比之間都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不同體重區間,各組的日采食量與料肉比之間都沒有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從對表2的各組相關關系分析可以看出,本實驗中,種豬后期(70 kg~100 kg)測定的料肉比與全程(30 kg~100 kg)測定的料肉比具有0.01水平上的顯著相關,因此,針對種豬料肉比這個經濟性狀,為提高測定站的利用效率,將始測體重提高到70 kg,使用后期的測定數據,可以有效地評估種豬的料肉比性能。
3 討論
作為豬的重要經濟性狀,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關注點,其中,對這些性狀的生物學特性、分布曲線、遺傳規律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較多。陶文歡[1]的研究顯示,30 kg~90 kg體重大白母豬的日均采食量與體重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王可甜[3]等的研究結果顯示,豬的采食量與體重具有較強的線性關系,在30 kg~90 kg體重區間,采食量與體重的一次線性函數關系式為y=0.021 9x+0.437 8,其決定系數R2=0.915(P=0.000)。本實驗的分析結果顯示,豬不同體重階段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總體呈顯著相關,相關系數也較高,這與王可甜等的研究結果相近,這種強相關性和采食量與體重的一次線性函數關系有關。因此,利用不同體重階段的這種顯著相關性,可以通過提高始測體重來減少測定時間,從而達到增加測定站利用率的目的。從本實驗測定數據預估,若將始測體重提高到70 kg,則總測定期可比30 kg始測減少約40 d以上。□□
參考文獻:(3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