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簡述豬瘟的發展歷史、流行現狀、病原特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疫苗的研究進展、實驗室診斷等,為今后研究預防該病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瘟;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S8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7)06-0055-02
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一種高接觸、高致死性的烈性傳染病,是有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A類傳染病,我國也將此病列為一類傳染病[1]。臨床上以發病急、高熱稽留、全身點狀出血、脾臟呈棗核狀梗死為主要特征,給世界養豬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對豬瘟的發展歷史、流行現狀、病原特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疫苗的研究進展、實驗室診斷等方面進行了簡述。
1 發展歷史
豬瘟呈世界性流行,但關于豬瘟的確切起源目前尚不清楚。有關報道稱,該病于1833年在美國的俄亥俄州首次發現,也有報道稱該病1862年首先出現于英格蘭,然后傳到歐洲大陸[2],1909年日本發現并開始研究該病。此前,法國、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曾宣布已消滅豬瘟,但目前又有復發的報道[4]。豬瘟在中國何時發現及豬瘟病毒何時被證實存在,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此病最初的報道,是1925年東南大學農科系研究豬瘟免疫血清開始。
2 病原特征
豬瘟病毒(CSFv)是單股正鏈RNA病毒,具有相對穩定的遺傳學和抗原性,直徑均為70 nm左右,近似于球形,基因組長約12.5 kb,核衣殼是二十面體,立體對稱,有包膜。豬瘟病毒可以感染豬胚或乳豬骨髓、淋巴結、脾、白血球、腎、結締組織、肺細胞,在細胞質內復制[3];豬瘟病毒不能凝集紅血球,與牛腹瀉病毒有抗原交叉性;豬瘟病毒對乙醚等有機溶劑敏感,對化學消毒劑、溫度、紫外線等抵抗力較其他病毒強。
3 臨床癥狀
根據臨床癥狀一般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溫和型四種類型,但有的學者將其細化,按表現特征程度將其分為7種類型,除以上四種又分為亞急性型、持續感染型及復雜感染型,重點介紹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3.1 最急性型
病豬常無明顯癥狀,管理員還未察覺,病豬就突然死亡,一般出現在豬瘟流行初期。
3.2 急性型
最主要的特征是體溫升高,在40 ℃~42 ℃之間,稽留熱,病豬寒顫、喜臥、弓背、行走搖晃、嘔吐、結膜發炎、流膿性鼻液,初期便秘,后期腹瀉糞便惡臭,帶有黏液或血液,全身多處出現針尖狀出血點,如齒齦、唇內、耳后根、鼻端、四肢內側的皮膚、腹部及肛門等處。仔豬以神經癥狀為主,常表現為轉圈、強直、磨牙呈游泳狀,甚至昏迷等,母豬流產,公豬包皮炎。
3.3 慢性型.
一般是由急性型轉變而來,體溫忽高忽低,腹瀉與便秘交替,被毛粗亂、衰弱、貧血、消瘦,有些病豬甚至出現類似藍耳癥狀,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藍紫色,病程較長。
3.4 溫和型
主要以斷奶后仔豬多發,癥狀輕微,不典型,體溫稽留在40 ℃左右,瘦弱,糞便時干時稀,食欲時好時壞,病程較長,若耐過,生長發育也會嚴重受阻。
3.5 持續性感染型
這種類型在未凈化或有豬瘟流行病史的豬場常見,臨床癥狀較不明顯,但病毒長期存活于豬體內,持續向外排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此類型的豬只無典型病理變化,僅在部分組織器官處出現潰瘍、出血等癥狀[5]。
4 剖檢變化
病死豬的全身各處淋巴結、膀胱、喉頭、回盲處和腎臟有明顯出血,常呈點狀分布,回肓結腸有紐扣狀潰瘍;脾常常出血性梗死,邊緣呈暗紫色。這幾點常作為此病辨別診斷的重要依據。
5 疫苗的研究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相繼研究出諸多傳統豬瘟疫苗,如福爾馬林和結晶紫滅活苗、我國的兔化弱毒疫苗、日本的細胞弱毒疫苗等,這些傳統的疫苗在豬瘟的預防控制中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流行的豬瘟臨床上常呈典型豬瘟和非典型豬瘟共存、隱性感染和持續感染并現,免疫失敗的現象時有報道[6]。為此,諸多學者投身于豬瘟新型疫苗的研發。
近年來開發的新型疫苗主要有以下幾種。
核酸疫苗:主要有DNA疫苗和甲病毒復制子載體DNA疫苗。DNA疫苗可使外源基因在動物體內表達,表達的抗原可以激活動物機體的免疫系統,并誘導免疫反應,為動物提供免疫保護。甲病毒復制子載體DNA疫苗在免疫效力上要明顯優于常規DNA疫苗。
病毒活載體疫苗:主要有重組載體疫苗和嵌合病毒載體疫苗。
基于蛋白/肽的疫苗:主要有亞單位疫苗和合成肽疫苗。
基于瘟病毒的疫苗:主要有豬瘟病毒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嵌合瘟病毒疫苗。
這些新型疫苗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疫苗的免疫效力,具有各自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安全有效的新型豬瘟疫苗還有待研究。
6 實驗室診斷
此病危害性極大,相關學者在不斷地摸索中建立了諸多實驗室診斷方法,快速、靈敏、廉價、特異的診斷是防制本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常見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病毒分離、動物接種、血清學及分子生物學等診斷技術。
6.1 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是最經典的診斷方法,準確性高,但費時、費力。實際操作中用于病毒分離的組織器官有扁桃體、脾臟、淋巴結等。將其研磨處理后,接種于豬腎原代細胞系和睪丸細胞系,結合熒光抗體試驗或免疫酶染色試驗檢查細胞培養物中的病毒抗原。
6.2 動物接種試驗
動物接種試驗最敏感的方法之一,但耗時、耗力。試驗前首先排除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感染,采集病死豬含毒高的部位,制成病毒液后,接種10 kg~20 kg仔豬,觀察接種豬的臨床癥狀,并采血分離病毒。
6.3 兔體交叉免疫試驗
利用豬瘟野毒不引起家兔體溫反應,但能使家兔產生免疫力,兔化豬瘟弱毒能使家兔產生定型發熱反應的原理,將病豬淋巴結和脾臟組織處理后,接種家兔,本方法比較敏感,能檢出病死豬是豬瘟野毒感染還是兔化弱毒株接種,但耗時較長。
6.4 血清學診斷技術
主要包括熒光抗體試驗特異性較好、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敏感性,但所需時間較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區分免疫血清、強毒血清、混合血清和CSF陰性血清,快速、準確、特異性強,但成本較高。
6.5 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最常用的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和熒光定量PCR技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定性定量檢測被檢樣品中病毒含量。
7 結語
目前豬瘟病毒在全球的傳播流行已經放慢腳步,但豬瘟病毒開始變異,臨床上經常出現多病毒交叉感染的現象,各大養殖場免疫失敗的現象頻繁發生。為此,研制出更新、高效、安全的豬瘟新型疫苗已成為業界人士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6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