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跟幾個朋友閑聊,其間談到理財的話題,人人一臉的迷茫,說股票、基金沒賺到什么錢,還被套了,外匯、期貨又不太懂,況且也沒有那么多資金。總之是一句話,理財似乎并不容易。
的確,一提到理財,很多人都會覺得“那是很專業的事情”,需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作為依托才可以辦到。筆者以為,此種認識雖然并不為錯,但也有失偏頗,把理財一事看得過于“高深”了。
“理財”一詞由來已久?!兑住は缔o下》中曾有“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的句子。孔子嫡孫孔穎達也曾說過:“言圣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曾在《再議經費》中提到,“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也”。
理財,是指對現有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保值、增值的目的。其最終目的還是通過某一種或多種手段,讓我們手中的現有財富變得更有價值,從而實現財務自由。說白了,就是讓人“不為錢所困”而已。當然,理財也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家企業、一個機構乃至一個國家,都會涉及理財,但我們平時接觸更多的還是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
在很多人的眼里,理財基本等同“發財”,好像只有通過投資等手段賺很多錢才算是理財。這也是一種誤區。雖然理財行為中不排除通過投資獲取高額回報,但高額回報卻不是理財的常態。理財的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是通過合理布局財富分配,使財富更加有效地服務生活,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而絕非是賭博式的“一夜暴富”。不顧風險的投資博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那是賭博。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不會覺得理財有多專業,多高深。正如我刊一直倡導的“設計錢景,布局幸?!币粯?,我們理財的終極目的無非是“生活幸?!?。任何一種理財行為,如果我們為該行為所承擔的風險和壓力高于此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從而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那么這種行為無疑是失敗的,是不值得的。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動輒以數萬億計的大額投資也并不常見,更多的是與我們個人及家庭生活相關的一些理財行為。就個人和家庭而言,其實理財并沒有那么難,它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深的專業知識。簡單地說,日常生活中的理財無非是兩種:開源和節流。
把我們手中的一些閑散資金拿出來,購買一點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做一些在我們承受范圍之內的投資,賺取一些回報,抑或是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技能,在業余時間通過我們的技能賺取一些“零花錢”,這都是開源;合理布局我們的財富結構,科學規劃我們的消費分配,使我們手中的財富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用,這便是節流。這兩個方面做好了就是很成功的理財行為。而這樣成功的理財行為,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能輕而易舉做到的。
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一點理性的思考,在日常的開支用度上稍微留點心,理財真的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