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體融合時代,只要有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名“記者”。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將觸角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資訊,公眾有時顯得無所適從,“標題黨”,題不對文;嘩眾取寵,沒有實在內容;太高高在上,又不接地氣……怎樣才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真正關注、真正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那就要從抓“鮮活”的題材、“新”的視覺、靈活運用文字三要素中下功夫,把新聞寫“活”。
一、“鮮活”的題材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边@個形象的表述,足于說明新聞敏感對于一名記者的重要性。
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件所特有的一種敏銳的感知與洞察能力,它能幫助新聞工作者在眾多的新聞事實中,及時發現與敏銳地分辨出有價值的新聞事件。
真正具有高度新聞敏感的記者,常常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鮮活的新聞題材,在別人看來是雞毛蒜皮的事,他們卻能夠發現不同尋常的故事。
《南方都市報》2014年9月9日ZB05刊登了一條民生新聞報道,主題為“走土路、 路面裂、 圍墻倒”,副題為“入住一年,高新區一樓盤的業主們憂心忡忡”。此文的題材“鮮活”,能引起讀者共鳴。記者抓住了某高檔樓盤存在的環境情況,通過住戶在那里生活帶來不便的描述,鮮活生動,讓人感同身受。這篇新聞報道不大,但選題非常貼近公眾日常生活,也能起到新聞監督輿論的作用,督促相關單位盡快解決存在問題。
貼近公眾生活的新聞素材常常能夠得到公眾的賞識,容易寫活。同樣,在一些大事件中,如果記者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做個有心人,也可以找到這樣的素材。筆者是一個負責教育線口的新聞記者,每到招生季,關于學區劃分和如何申請學位等問題都是市民備受關注的,如今年3月、4月,筆者相繼在《河源日報》上刊發普通高中招生錄取工作、入學年齡、普通高中與職業教育合理分流等報道,全面靈活地解讀了相關政策,為學生、家長在志愿選擇上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受到了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的一致好評。
二、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寫“活”文章
有些新聞報道,雖然題材抓得好,貼近公眾生活,但有的文章寫出來,不是一堆數據,就是官方套話,讓讀者讀之味同嚼蠟。終究原因在于新聞報道的采寫角度不活,無論是思考,審視問題的角度,還是說話語氣,都沒有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每個季度或者每年的頭兩個月,一些關于經濟指標的報道都會如約出現在報刊雜志上。寫這類的經濟新聞,如果不注意報道角度,是很難做到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如果采寫經濟報道時,能夠從報道所反映經濟活動涉及的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等方面著眼,變單純從經濟工作角度考慮問題為從百姓角度去拓展經濟報道的廣度和深度,那么,經濟報道同樣會具有趣味性、新奇性、人情味。
同樣的問題,每年春節假期火車站都會出現的“民工潮”,這是經濟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報道,頂多也只能是某某火車站某日乘客流量達到多少,車站營運收入增加多少等,報道不會有多大影響。但如果把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分析其形成的社會背景、現狀及解決的辦法,就會發現它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村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而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的直接結果。如果從這種“民工潮”的社會現象入手,提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其報道的深度和廣度無疑會大大加強。
三、巧用文字表達寫“活”文章
寫作是要講究藝術的,一篇好的報道,不但要要點明確,還要以有人情味的材料、引語、事件和例子來吸引讀者,要巧用文字表達寫“活”文章,讓讀者猶如目睹事件經過,讓他們有親臨現場的感覺。
如何巧用文字?筆者認為首先要強調“要展現,不要講述。”的原則,作為一個記者,應該給讀者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來描繪一幅畫面。2001年9月11日,這是一個災難日?!睹咳招侣劇返挠浾叽鞣颉じ隊柕霞{目睹這場慘劇后寫道:“援救人員在世貿大樓的瓦礫廢墟中挖了一個巨大的坑,鮑拉和幾千名滿身煙塵的消防員不停地在這個抗里爬進爬出……”這樣的文字描繪,讓讀者的腦海里頓時出現了消防員奮不顧身救人的場面,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在現實的新聞報道中,突出好引語,也是寫“活”文章的關鍵。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有時候說的話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吸引讀者,因為引語可以比其他描述更快、更有效地表現人物的特點,同時也使報道具有更好的真實感。在報道中記錄別人說的話就是引語。引語可以分為三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和部分引語。直接引語就是整句引用,并用引號標注出來。例如:“我認為長城是中國的象征,是向世界展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的象征,而不再是一道將人們拒之門外的墻,”他(克林頓)摘下墨鏡對圍著他采訪照相的中美兩國記者說。間接引語不用引號,是記者對說話人所說的話的整理或壓縮。部分引語是引用說話人所講話語中部分值得注意的措辭,并由引號標注。三種引語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直接引語。這是因為直接引語有其他兩種引語不可比擬的功能。由于新聞報道中直接引語引用的大多是人說的話,是口頭表達,它還能讓報道放慢一下節奏,讓讀者從信息高度壓縮的語句中喘口氣,使新聞報道更具有可讀性,這樣文章也就“活”起來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河源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