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攝影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事實上,新聞圖片有時候比文字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新聞攝影看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下來絕對不簡單。近幾年攝影界流行 “人文”論,主張從感情上覓新。本文就此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新聞攝影 人情味 表現
有時候攝影記者拍出來的照片構圖元素并不集中,畫面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優美,抓取的瞬間和其他常見的圖片大同小異,甚至圖片說明都差不多,吸引不了讀者。新聞圖片,如何才能使受眾看后“眼前一亮”呢?近幾年一些攝影前輩及專家都打出“人文”論,主張從感情上覓新,通過從情感的溝通來達到心里的共鳴,而人文輪中包含著人情味就是感情的顯現因素。
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對情感的力量是這樣的論述:“一幅完美的富于情感的照片,就是一副描寫拍攝對象內心世界的論文”。抓住了受眾的情感世界,就能得到他們的認可,傳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加強與受眾情感溝通能很好地鍛煉記者的新聞素養,努力增加人文中的人情味。使之更貼近受眾,吸引感染受眾。什么是新聞攝影的人情味。
人情味是在大多數人心理上引起共鳴的人之常情。人情味,是指事實中本身就具有的足以動人之感情的那種素質,以及通人情的趣味。
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前,新聞攝影一直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政治服務型的宣傳工具而存在的。拍攝時與采訪對象的交流中沒有把情感的接近性作為切入點,使采訪對象面對鏡頭時也沒有將最真實,最渴望的內心世界表露出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新聞攝影的人情味呢?說白了就是,要求傳播者關注新聞攝影中的“人”,努力發覺蘊藏在人物,事件中人的感情,趣味密切相關的各種要素,是要拍什么,而不是怎么拍。要把新聞事實中的喜、怒、哀、樂和新聞攝影工作者的感情,有選擇地通過圖片傳給受眾,以影響受眾情緒,支配受眾行為,獲得積極的社會效果,并巧妙的將其放大,突顯出來。
二、為什么人情味能成為新聞價值要素之一
攝影記者的職業實質上就是新聞傳播的過程。新聞價值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效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每一環節中都有濃郁的人情味突現。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新聞價值實現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新聞傳播的過程每一個環節——拍攝、編輯、傳播的人情味和接受都會影響新聞價值的實現。而在目前,“一圖抵千言”的是代理新聞攝影對新聞價值及其實現已經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好的新聞圖片源于人情味的濃烈。新聞攝影師以看到的實物的真實形象。沖破了國界、民族、語言、文化的限制,成為了一種國際通用語言。讓人一目了然,同時讓人們收到形象的感染。新聞照片必須是真實的,唯其真實,才能增強其感染力和生命力。新聞照片要避免“擺拍”或“補拍”,因為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效果和評價就在預料之中了。富有人情味的新聞圖片是富有情趣的畫面,讓人回憶連連、感到溫暖、產生同情、喚起良知。十多年前,攝影界流行“特寫性新聞攝影”。南非“自有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一張蘇丹小女孩的照片,名為《饑餓的小女孩》。眾說紛紜,引發了一場關于情感的大討論,最終以卡特的自殺告終。由此,新聞價值不只是事實挖掘,還有情感的挖掘,人情味的顯現更是新聞真實要素里不能或缺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攝影記者要與時俱進尋覓新聞攝影之新,添加與人情有關的因素,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熟悉,喜歡的,讀起來有親近感,報道的新合力自然就會增強。《大眼睛》之所以成了希望工程的標志,是因為圖片中那雙充滿了期盼和渴望求知的眼神,喚起了人們的良知,打動了億萬人的心。該作品的成功是用“情”感人,真正體現了情感的無窮魅力。如今數碼時代對攝影記者要求越來越高。記者要具備創新的精神和求新的素養,不墨守成規。經常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捕捉鮮活的新聞線索,用新聞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人和事,對那些真正稱得上新聞的事實加以報道。
三、攝影記者拍攝充滿人情味的新聞作品與受眾的關系
受眾閱讀心理影響新聞選擇,受眾心理及其走向必然會影響媒體的傳播活動。不同的受眾對不同的新聞信息存在著相異的興趣。受眾最廣泛的普遍興趣是非社會屬性的興趣,如好奇、求異、求快等,而說到底就是與人的本能、沖突、獵奇等有關的接近心理、消遣心理的需求。
受眾消遣心理使新奇性、人情味成為新聞價值要素。受眾的需求不僅僅是政治味濃厚的信息,他們還需要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信息,選擇新聞時,新奇性、人情味會成為新聞價值要素。受眾接受心理影響拍攝角度。新聞圖片在拍攝之后,還與圖片說明進行組合,通過版面傳遞給受眾。好的拍攝角度,可以使報道顯得易懂有趣,在信息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受眾需求必然是決定新聞攝影的最后力量。攝影圖片中的“情感”不許是攝影記者了解和把我的重要因素。
總之,攝影新聞應以人為中心,源于生活,反應時代的特征。因此要提高新聞攝影的傳播效果,使新聞攝影增值,就不能忽視其中的人情味。新聞照片是報紙的“眼睛”這一觀念正深入人心,情感的充斥成為圖片反映事件的一大主題。
作為攝影記者如實的記錄新聞事實不該含糊。應有具備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創作出有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攝影作品。新聞媒介的發展和新聞事業的繁榮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大餐,記者人情味的運用將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 張民生. 試論新聞攝影藝術表現力的提升策略. 中國傳媒科技,2012(2).
[2] 李響. 新聞攝影需要創意. 新聞愛好者,2010(8).
[3 李佳佳. 新聞攝影的“沖擊力”要素. 新聞愛好者,2005(8)
[4] 吳方敏. 新聞攝影拍攝手法淺析. 新聞愛好者,2011(2) .
(作者單位: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