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繪畫過程中,寫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寫生的過程就是一個打草稿的過程。清初著名畫家石濤,不僅在繪畫實踐上成就輝煌、獨樹一幟,而且在繪畫理論上業不同凡響,超群絕倫。他提出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一系列完整的思想,不僅是對搜盡奇峰自然之源的切身體驗,也是他對前人理論的總結。該文就對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行分析,并以此闡述這一理論思想對中國畫寫生的意義。
關鍵詞:石濤 草稿 寫生
在清代的畫家中,石濤的成就和地位都是首屈一指的,其畫風屬于“創新派”,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石濤,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小字阿長,別號有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和“清初四僧”之一。其提出的關于寫生的繪畫理論,有如空谷足音,震耳發聵,其影響是空前而深遠的。石濤具有的特殊僧人身份,其宗教文化的精神世界必將成為“草稿”論的精神之源。
一、“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畫語錄.山川章》一文中提出的觀點,并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其主要目的就是告訴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有最起碼的態度,文中原句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這句話不僅表達了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應該具有的態度,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把現實中的自然物轉化為藝術創作者筆下最生動的形象。自古以來,一些有名望的畫家都特別注重師造化,同時也能夠較快融入實際生活,對一些客觀現象進行寫生。“搜盡奇峰”的“搜”不單是尋找、搜索的意思,也具有深入生活的意義,即必須細心才能發現周圍的美。“盡”表示豐富、美好。“奇”的含義并不是人們一般所理解的“奇怪、奇特”,而是指代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美的東西。深入生活需要創作者用心觀察、尋找,進而找到自然中美的東西。
“草稿”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表述為:“草稿”是指初步寫出的文稿或畫出的畫稿等。“草稿”是為“正稿”服務的,草稿是正稿的前期準備,是粗糙的。既可以是以實體的形式出現,也可以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譬如人們常說的“打腹稿”。就繪畫草稿來說,從在創作過程中可按其功能劃分、存在方式劃分、以及文字形式劃分等,三種無論哪種草稿都具有試驗性、創新性、偶然性、粗放性、針對性和獨特的藝術等基本特征。草稿是沒有壓力心象的直接表達,從心跡到筆跡,“草稿”是觀念的最初宣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情緒的表達。心隨筆動,筆隨心轉,是一種先秦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游移。
作為中國畫的客體世界就是山川林木之大千自然之象,人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藝術創造與美學探討的重大問題。實際上,“搜奇峰”的過程就是師造化,也就是感受大自然的過程。“打草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自己從周圍、自然界發現的各種美好的物體進行整理、創造,最終達到完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見,這句話既包含了深入生活、仔細尋找生活中的美的含義,又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以完成創作的含義。如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優秀的作品。繪畫的主體是畫作的先導,“藝術史象征著人類情感的形式之創造。”“外師造化”中國繪畫從關注客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轉向關注主體“中得心源”。這種理念是建立在“身所盤恒,目所稠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眾多寫生理念的基礎上的,這些都是古代畫家在繪畫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重要寫生方法。
二、樹立“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寫生理念,需要創作者具有豐富的經理,腦海中能出現各種山水形象,然后對這些景物進行加工整理和完善。石濤在觀察自然景物時,可以借助筆墨將自己的情感傳達在畫面中,并不會受到思維等方面的制約。深厚的功底來自于不停的學習與探索,即要“身入”又要“心入”,深入實際貼近生活的不斷實踐與磨礪,融合貫通,匯聚沉淀。寫生是搜盡奇峰唯一之路,寫生是繪畫創作常說的話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的今天,對自然之象獲取的工具與技術越來越成熟。由膠片到數碼,可以說有觀復制,和傳統繪畫相比,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寫生當隨時代”,我們在搜盡奇峰打草稿時,對于純自然之象積累時可使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可以更快捷大容量的獲得繪畫資料,對于重點的材料必須還要手寫記錄當時的感受,積累創作情感。直面生活,與寫生對象近距離對話,以最敏銳的觀察捕捉對象獨特的形象,把握對象鮮活的神情,以最直接的方式獲得最真切的心靈感受。寫生永遠是“引導畫家想象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只有認真的觀看,才能發現自然中蘊藏著的美好法則,唯有恭順而專注的描繪才是藝術家應有的本分。
寫生是體現畫家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標志,也是畫家收集創作素材,獲得創作靈感和錘煉藝術語言的必經途徑,寫生是繪畫創作之源。寫生是對自然的進一步探究與摸索,不但可以增強創作者的構圖水平,而且能夠使創作者獲得諸多創作資料和靈感,全面體驗自然中真實景物的氣魄與神韻,還可以讓創作者心胸得以開闊,性情得以熏陶。發現自然之美,了解并探究自然的神奇,進而獲得真諦,取得精髓,并由此領悟,總結與其相符的筆墨語言。中國畫的“意象”不是“意”與“象”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在根源部位寫生上的統一。在根源部位的統一,既非技術問題,也不是知識問題,乃是修養問題,最終落實在畫家的生活方式之中。
結語、石濤在搜盡奇峰自然之源的切身體驗與對前人理論總結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不僅闡述了寫生對于中國畫的作用,而且也給創作帶來了巨大影響。我們在繪畫過程也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寫生的作用,以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同時,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理論揭露了整個藝術史的兩條規律:一是不斷創新是藝術發展的規律。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是藝術創新的規律。用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理論之劍------開當今繪畫藝術實踐之路。只有回歸自然深入生活,才有可能逐步獲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個性和風格。
參考文獻:
【1】朱光潛 詩論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84
【2】石濤 《宣和畫譜》 四川美術出版社 成都
【3】喬念祖 《石濤畫語錄》與現代繪畫藝術研究 北京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