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本文將著重討論這一群體受到的偏見以及所受偏見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LGBT;偏見
一.關于LGBT的偏見
首先在教材中就存在嚴重偏見。同城青少年資源中心發布《中國高校教科書中同性戀錯誤和污名內容調查報告》,直指內地高校教科書中同性戀內容的錯誤和污名化情況的嚴重性。超四成教科書將同性戀病理化。長期關注校園同志青少年權益的民間團體——同城青少年資源中心對內地高校90本心理學、醫學、心理健康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調查,發現:90本教材中只有42本教科書含有同性戀內容,但其中超過40%的2001年后內地編著的教科書仍明確認定同性戀為病態。除了教材之外政府也存在一定的偏見,2001 年,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授權一個專門工作組研究男女同性戀者的心理學。 這項研究的發現最終使得同性戀和雙性戀得以從《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 》( CCMD-3) 的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但“同性戀”還是被歸于“性心理障礙”條目下。 同性戀與艾滋病劃等號是社會對于LGBT的主要歧視之一,1981年,美國一名男同性戀者成為世界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此后,艾滋病似乎就成了男同性戀者揮之不去的陰影。事實上政府也存在偏見行為。盡管201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 會( 前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修改了 國家血液捐獻政策, 禁止所有“同性戀” 捐獻者捐獻血液的條款被修改為只 禁止“ 男男性行為者” 。但這種字面上的修改對于消除人們對于LGBT群體的偏見實效甚微。
二.偏見對于LGBT群體帶來的影響
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奧爾波特列舉了15種可能的偏見對于受害者的受害效應。奧爾波特認為這些反應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種涉及責怪自我(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群體自豪感增強)。對于LGBT群體來講,所受到偏見之后的反應大多集中在了第一種中。正如中國著名性教育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方剛教授所說:“許多同性戀者在被貼上錯誤、污名的標簽后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同時也培養著他人對同性戀者的歧視與傷害。”并且考慮到歧視、 污名和社會排斥帶來的巨大壓力和仍然存在于中國的內 化的同性戀恐懼( 恐同) ,抑郁和自 殺傾向在LGBT社區內 并不罕見。中國內地4000萬同性戀者中,因為歧視和誤解,有過強烈自殺念頭的占30%到35%,實施過自殺行為的有9%到13%。在同城青少年資源中心對內地高校90本心理學、醫學、心理健康教科書內容進行的分析調查中還訪談了20多名閱讀過含有同性戀內容教科書的青少年同志學生。(以下摘自調查報告)剛剛大學畢業不久的阿昊是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患有抑郁癥的男同性戀者。大學期間,心理疾病讓他相當痛苦。而今年初夏當他閱讀到《傳染病學》書中有關同 性戀與艾滋的關系、《變態心理學》書中闡述同性戀的內容后,導致他的郁抑癥再次復發。該類書中多次提及“同性戀屬于艾滋高危群體”,并未作任何詳細的說明和解釋。這種面對偏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并不是個例。愛白文化教育中心2012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77 %的受訪者遭遇過基于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欺凌, 這其中59 %的受訪者認為欺凌對他們的在校表現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消除或減少上述偏見影響的可行方法、措施
(1)LGBT群體個人層面。無論多少專家學者站出來向大眾普及知識,試圖消除大眾對于LGBT群體的偏見,筆者認為,在這場邊緣人群追求愛與自由的空間的戰役中,真正需要的是LGBT群體自己的呼聲。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太過于理想化,認為筆者作為一個非LGBT群體成員站著說話不腰疼,在沒理解他們的痛苦的情況下,隨意開出了理想化的藥方。
(2)LGBT組織,社團與社區層面。在中觀層面上,筆者認為在LGBT組織關懷與消除偏見上,家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F有的服務于LGBT青少年的方式大都通過兒科醫師、護士、社工、學校導師的幫助、同齡人的支持等等,主要集中于LGBT孩子自身,而不是結合他們的家庭,沒有考慮家庭的反應會對這些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感產生的影響。
(3)政府層面。法律方面,LGBT人群的公民權利在諸多領域缺乏保護, 包括收養、 繼承、 共同財產及離婚賠償。另外中國的反歧視法規以多種形式存在,但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規明確定義基于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歧視。 筆者認為首要的是在法律上保護LGBT群體,主要方面包括:去刑罪化、 反歧視立法以及同性伴侶關系的法律認可和保護。很多人覺得現在通過同性戀婚姻的法案缺乏觀念基礎,但我認為在這個方面法律正是要超前于觀念。如果法律永遠在等觀念追趕上那么中國LGBT群體站在陽光下的時間就可能要被無限推后。如果在法律上能有一點推動,那么世俗觀念將前進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張靜 .身份認同研究 [M]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 -5
[2] 潘綏銘 .當代中國人的性行為和性關系[M]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04: 303
[3] 沙蓮香主編 .社會心理學[M] .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2: 57 -69
作者簡介:李陽(1995-),女,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人,中央民族大學2014級社會學系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