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士大夫和武士集團是分別是近代中日統治階級的基層,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均對中日兩國發動入侵,西學也隨著戰爭的炮火傳播到中日兩國,但是士大夫和武士階層對待西學的態度卻存在巨大差異。究其原因,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即這兩個階層在中日兩國所處地位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關鍵詞:士大夫、武士、西學、地位
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其一直作為封建統治者籠絡人才、加強思想統治的工具。中國科舉制度向社會各階級開放,沒有身份等級限制,并一直以公平競賽、機會平等的原則吸引著社會廣大民眾,科舉考試無不成為當代讀書人為追求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踏腳石。嚴復歸國之后并未得到統治者的重視,他不甘心滿懷壯志而無報國之路,因而便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但是,三十二歲的嚴復從1885年開始一直考到甲午戰爭前,連續考了四次卻屢次不第,最后經李鴻章的引薦,嚴復最終以“以道員遇缺前先選用”因此,封建統治者通過科舉制將全國各地區、各階級的代表人物和優秀人才吸收到中央,以高官厚祿為誘餌,使廣大士大夫成為封建王朝的衛道者,在近代雖然封建王朝遭受西方烈火的猛烈沖擊但也沒有立刻分崩離析,頑固腐化的士大夫階層成為阻礙中國學習西方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障礙。據此,1915年,梁啟超在《痛定罪言》中猛烈地抨擊士大夫階層道:“官僚蠹國,眾所疾首也。誰為官僚,士大夫也。黨人病國,眾所切齒也。誰為黨人,士大夫也。”作為清政府的智囊團,封建愚昧的士大夫階層大都貪迷享樂、毫無社會責任感,為民眾所指責唾棄,最終在西方先進文明的沖擊下逐步消失在歷史舞臺,不能為國內外危機日益嚴重的清政府帶來任何新的轉機。
日本實行世襲門閥制度,封建門閥等級制度森嚴,其官職的大小與其所處的家族門第等級的高低相對應,高級官職更是為大的門閥氏族所壟斷,而且并未存在如科舉制不分門第等級的人才晉升考試制度。因此,在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一般中下級的武士生活窮困潦倒,即使是那些很有才能的下級武士也不能進入統治階級高層。伊藤博文原本出生于貧民家庭,因其父被下級武士伊藤家收為養子,遂改性伊藤并承襲武士封號,但是其生活依舊十分貧困,其只得寄宿于寺院,并在藩士家做侍童。為了改變自身狀況和所處的社會地位,他們必須要推翻等級身份制度嚴格的幕府統治。在19世紀30一40年代,地處日本西南的薩摩、長州、土佐等藩的武士集團奮起改革,他們通過引進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工商業和一些軍工企業等一系列政策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日益走向幕府統治的對立面,成為舊制度的摧毀者和新制度的促成者。對西學的進一步引進和發展創造了新的環境,使其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古代傳統文明的優越性使封建王朝一直固守“夷夏觀念”,在見證西方文明的優越性之后又產生了“西學中源說”,認為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文明國家,其他國家地區的文明都是起源于中國。1849年2月,林則徐在接到12艘英船將要抵達廣東洋面的報告時十分懷疑,并清王朝自古以來作為天朝大國,即使是西方蠻夷之國入侵也最終是以失敗告終,認為其并不為懼。這邊充分表明當時“以夏治夷”的傳統思想對清王朝士大夫階層的普遍影響。雖然近代以來清王朝始終戰敗的現實使許多士大夫階層被迫接受和學習西方文明,但是他們依然不把西方國家視為與中國平等的國家,如:清政府在總理衙門成立之前一直稱“洋”為“夷”,之后迫于各國的壓力才對其更改。嚴復通過倡導“天演論”,大力批判頑固守舊的封建士大夫集團,他認為“守舊不變,以古為宗。夫數千年前人所定之章程,斷不能范圍數千年后之世變,古之必弊,昭然無疑”。當然,該時期也涌現出部分開明的士大夫集團,他們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極為推崇,但是這些其所倡導推行的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大都是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而并未根植于清政府的實際,也未真正滲透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士大夫階層在傳統儒學的影響下作為封建禮教和經史之學的產物,其思想必不能突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因而其趨于保守、缺乏擔當和創新,成為封建傳統舊制及思想的衛道夫,其對西學的先天排斥和鄙夷必然不會深入了解西學的內涵,大力傳播和發揚西方先進文明。
日本雖然也曾經出現過“華夷”史觀,但在攘夷運動失敗以后,輕視西方的這種思想便得到了徹底批判和糾正,“開國論”逐漸掌控了日本的思想界。對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日本文明發展,便如饑似渴的吸取。武士階層作為推翻幕府的中堅力量,其必然拋棄以幕府為代表的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成為新制度、新思想的擁護者和推行者,為西學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自18世紀中后期開始,武士階層便開始逐步分化,許多人深受西方先進文明的影響開始資產階級化,成為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的主力軍,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也有人成為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如:福澤諭吉等。下級武士集團在幕府統治時期困窘的社會生活逐漸形成不斷探索、勇于革新的精神,成為推翻封建舊制和保守思想的推動者,為西方先進文明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對西學的態度差異導致二者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對兩國的歷史進程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皮厚鋒.《嚴復評傳》[J]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張品興.《梁啟超全集》第5冊[J]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3]王栻.《嚴復集》[J]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簡介:賀路平,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世界史。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